南燭子
正文
南燭子(《綱目》)
異名
烏飯果(《藥材學》)。來源
為杜鵑花科植物烏飯樹的果實。植物形態
烏飯樹,又名:牛筋(《本草拾遺》),黑飯草、烏飯草(《日華子本草》),烏草(《開寶本草》),南燭草木、男續、染菽、猴藥、後卓、猴菽、草木之王、惟那木(《本草圖經》),墨飯草(《綱目》),烏米飯樹、康菊紫、苞越橘。常綠灌木,高1~3米,多分枝。枝條細,灰褐帶紅色,幼時帶有點狀微毛,老時脫落。葉互生;卵狀橢圓形至狹橢圓形,長3~6厘米,寬1~3厘米,邊緣具稀疏尖鋸齒,基部楔形,先端銳頭,革質,有光澤,中脈有短毛;葉柄短而不明顯。總狀花序腋生,長2~5厘米,具有10數花,微具毛;苞片披針形,長1厘米,邊緣具不明顯鋸齒;花柄長0.2厘米,具絨毛;萼鍾狀,5淺裂,外被絨毛;花冠白色,壺狀,長5~7毫米,具絨毛,先端5裂片反卷;雄蕊10,花葯先端伸長成管狀,花絲有白茸毛;子房下位,花柱長6毫米。漿果球形,紅色,成熟時紫黑色,直徑約5毫米,萼齒宿存,內含白色種子數顆。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於山坡、路旁或灌木叢中。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台灣等地。
本植物的根(南燭根)、葉(南燭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
8~9月間果實成熟後採摘,曬乾。置乾燥處。藥材
乾燥果實,球形,直徑4~5毫米。表面暗赤褐色,略有細皺紋,具宿萼,萼筒鍾狀;先端5淺裂,裂片三角形,約包被果實2/3以上,頂端具黃色點狀的花柱痕跡,基部常有果柄。味酸而稍甜。產江蘇、浙江等地。
化學成分
乾燥果實含糖分約20%,游離酸7.02%(以蘋果酸為主,檸檬酸、酒石酸少量)。藥理作用
提取物在體外能使艾氏腹水癌細胞變性。性味
《綱目》:"酸甘,平,無毒。"歸經
《本草新編》:"入腎、肝二經。"功用主治
益腎固精,強筋明目。治久泄夢遺,久痢久瀉,赤白帶下。①《綱目》:"強筋骨,益氣力,固精駐顏。"
②《藥材學》:"強精益腎。治久泄夢遺,,體虛氣弱,赤白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