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海南師範大學南海區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於2008年7月,2009年10月升格為海南省南海區域文化研究基地。辦公室和資料室等設在海南師範大學南校區田家炳教育書院七樓。現有專職研究人員3人,兼職研究人員30餘人,特約研究員10餘人,圖書資料一千餘冊,專業期刊十餘種。
南海區域文化研究基地,將以中國傳統文化歷史上的對外傳播為經,以南海區域內各個國家人民為緯,將之有機地穿接起來,它強調區域文化的整體性,將整個南海區域當作一個整體看待,在泛南海區域範圍內,既研究文化歷史的同中之異,也研究歷史文化的異中之同,從而存異求同,以便能更準確地反映南海區域內各個國家、民族和社會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以期推動南海區域的和平與發展,滿足海南地方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的需要,從而達到為中國的和平崛起做出貢獻的最終目的。
南海區域文化研究基地的總體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總體的指導思想,在海南省社科聯和海南師範大學的協調與領導下,緊緊地圍繞著海南建設國際旅遊島這一總體的長遠戰略發展目標,在全面系統地蒐集和挖掘南海區域歷史文化及現狀的基礎上,對區域內的相關重要領域和重大命題、課題展開深入的研究,最終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的學術成果;建立南海區域歷史文化研究的大型文獻資料庫和資料中心,壯大和完善學術隊伍,形成一支結構較為合理的學術團隊和學術梯隊,力爭在學科建設方面有所突破,帶動海南的整體學術研究水平得到較大的提升,確立海南作為南海區域範圍內歷史文化方面區域研究中心的地位,同時在國際學術界獲得一定影響。
學術隊伍
專職研究員張一平,海南師範大學歷史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海南省南海區域文化研究基地常務副主任、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理事、海南省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海南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海南師範大學重點學科專門史(文化史)學科帶頭人、《海南歷史文化大系・歷史卷》主編、海南省文博學會理事、海口市軟科學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是史學理論、世界歷史、國際政治等。
張一平主持或參與完成的省級課題主要有:省教育廳課題:“構建為基礎教育服務體系研究”;省社科課題:“海南特區現代化問題研究”;省教育廳項目《高校世界史學科體系改革理論研究》;省委宣傳部課題:海南文博業發展戰略與體制改革研究;主持在研的課題主要有:海南省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歷史上南海區域各民族的互動與共生;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史觀研究》,批准號:07BSS001。
張一平自1981年起在專業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至今已累計發表論文、譯文60餘篇,其中20餘篇發表在《史學理論研究》、《世界歷史》、《世界史研究動態》、《史學月刊》等國家級學術刊物或核心期刊。累計出版專著、編著、教材共9部,獲獎成果5項。其學術傳記和學術成果已被收入《中國社會科學家大詞典》(英文版,遼寧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張一平發表的一些學術論文,曾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如:《對非暴力主義應基本肯定》一文,在1985年布加勒斯特第16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上,被中國代表團學者向大會介紹並引用,這是中國學者第一次參加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又如:《論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整體觀》一文,被刊載在國家一級刊物《史學理論研究》1999年第4期的刊首,並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00年第1期全文轉載,該文獲海南省第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三等獎;該文還被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選編的學術文集《全球化與全球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再如:《30年代世界和平運動初探》一文提出世界歷史學科應加強對世界和平運動的研究後,得到了學界的重視和回響,反映在一些重要的論著、教材中如吳於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李植楠主編《20世紀世界史》、李巨廉著《戰爭與和平》等,一批學者開始投身於該領域研究,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彌補了世界歷史研究中長期存在的一項缺憾。
嚴春寶:山東省莒縣人,哲學博士。先後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歷史學學士)、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哲學碩士)、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哲學博士)及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後)。自1998年起,在新加坡工作、客居十年有餘。現為海南師範大學南海區域文化研究中心專職研究人員,主要從事新馬華文教育及新加坡儒家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研究。主持並完成了由“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資助的研究課題:“從官方報告書看新加坡華文教育的發展及其嬗變”;在《哲學動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各類學術論文等數十篇;已出版有專著《文化全息論》(與長兄嚴春友合著),個人獨著《大學校長林文慶》即將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林敏,海南文昌人,日本留學歸國博士,專攻佛教文化研究。1987年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哲學學士).1987-1991年5月、任教於海南師範學院。1991年5月-1996年赴日本東京留學。1997年6月-2001年9月,任教於海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後轉至對外漢語教學中心任教。2001年10月再次赴日本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佛教研究科攻讀博士學位,於2009年3月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文學)。2005年~現在,參與(日本文部科學省私立大學學術研究高度化推進事業)學術前沿課題-奈良平安古寫經研究。2009年8月~現在,海南省南海區域文化研究基地、海南師範大學南海區域文化研究中心,為專職研究人員。2009年12月12日~現在,被聘為河北唐山藥師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
先後在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上宣讀了〈關於《照明菩薩經》與《八師經》〉等11篇論文,發表了〈李盛鐸舊藏《照明菩薩經》解題・翻刻〉等11篇論文,博士論文:《首楞嚴經》之文獻學研究��以日本古寫經本�七為中心(分上下冊,近期將在日本出版),譯著:木村清孝著《中國華嚴思想史》(中華書局2010年出版預定)。研究成果在國際佛學界產生一定影響,多次應邀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作主旨性發言。
曹錫仁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優秀專家。1948年10月生,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海南大學教務長、社會科學部主任,現為海南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海南大學校級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帶頭人。主要社會兼職為海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共海南省委決策諮詢小組成員。 先後出版學術著作9部,其中專著5部,合著2部(第一作者),主編2部,在《哲學研究》《新華文摘》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7 篇,約160餘萬字。其專著《幻想與現實:中國道路--中國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現實的歷史發展》一書,多次再版,獲中國北方圖書聯評一等獎,並被團中央推薦為全國青年成才讀物的十本書之一。
丘剛
海南省博物館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海南省館藏文物專家鑑定組組長,海南省文博學會會長、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理事、海南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國家文化部優秀專家。 主要學術成果:《海南古遺址》, 南方出版社2008年4月版;《海南歷史文化大系・文博卷》,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年4月版;《開封考古發現與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版;《豫東杞縣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與海南》,福建文博》2007年1期。另在《考古》、《文物》、《史學月刊》、《文物天地》、《中國文物報》、《中州城市研究》、《中原文物》、《華夏考古》等學術雜誌、刊物上發表論文50多篇。
周偉民
廣東開平人。中共黨員。195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歷任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哲學教研室助教,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教授,海南大學教授、文學院首、二任院長。省作協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52年開始發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明清詩歌史論》、《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合作)、《蘇軾思想研究》(合作)、《日月雙軌》(合作)、《論東方詩化意識流小說》(合作)、《奧斯曼・阿旺和吳岸詩歌比較研究》(合作)等10餘部著作。執行主編大型叢書《海南地方文獻叢書》等,發表論文100多篇。獲省文學30強,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稱號,國家教委首屆人文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國家社科基金優秀成果三等獎和海南省多種獎項。
唐玲玲
1935年生,廣東潮州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海南大學文學院教授(退休反聘)。1985年起,指導宋詞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和研究工作,專攻唐宋文學,尤其是在宋詞及蘇軾研究方面,有較多成果。曾先後出版《蘇軾文選》、《東坡樂府編年箋注》、《東坡樂府研究》、《唐宋文學攬勝》等書。與周偉民合作撰寫《蘇軾思想研究》、《日月的雙軌》、《論東方詩化意識流小說》、《奧斯曼・阿旺和吳岸詩歌比較研究》等著作,並出版散文集《訪台掠影》。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曾獲海南省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三等獎等。現仍著述不輟。
郝思德
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91年從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調來海南工作,曾任海南省博物館副館長、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從事文博考古工作30多年,負責帶隊完成40餘次文物普查和專題考古項目,主持過十幾項重要古遺址、古墓葬和古窯址的清理髮掘。在文博考古專業刊物上發表過論文80餘篇,出版有《平洋墓葬》、《三亞落筆洞遺址》等專著。1998年被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文物博物館系統先進個人”稱號。
林日舉
瓊州學院歷史學教授,歷任政史系副主任兼黨支部書記,文科部副主任兼歷史系主任、文科部負責人兼政史系主任、科研處長、教務處處長、宣傳部長。現系學院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處處長,學院重點扶持學科“中國古代史”學科帶頭人、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員、中國敦煌吐魯番研究會會員、全國師專史學會理事、海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委員、海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海南省書法藝術培訓中心副主任。
袁澍
1950年出生於北京市,中共黨員,教授,首都經貿大學畢業,碩士研究生學歷。原新疆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省(區)級重點學科《綠洲學》學術帶頭人。2003年引入海南瓊州學院繼續執教,現任教務處處長,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任海南省教育廳高校系列教師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高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組專家,高校專業設定評議委員會委員。潛心鑽研民族史、國際關係史、宗教史、邊疆史、文化教育史等學科。出版專著:《新疆綠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 《風流遺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在國家和省級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餘篇。兼任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中國高教學會、大學心理專業委員會、中國高教公共關係學會、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特約顧問編委,發現雜誌社理事。2001年由教育部派遣、應邀赴台灣參加海峽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學術討論會,還先後赴中亞和東南亞多國考察及學術交流,建立國際高校教育合作、學術交流和校際聯繫渠道。
吳士存
1957年1月生,江蘇大豐人。198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6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歷史學博士學位,研究員。2004年12月任海南省外事僑務辦公室(省港澳事務辦)主任、黨組書記,兼任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海南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海南省海外交流協會會長。系美國霍普金斯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訪問學者,美國亞太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近年來,深入研究南海問題並獲得豐碩的研究成果,先後發表和編著了《民國時期的南海諸島問題》、《論鄭和下西洋與南中國海》、《南海資料索引》、《南沙爭端的由來與發展》、《南海問題文獻彙編》等著作和文章。
閻根齊
閻根齊,筆名閻道衡,1959年生,河南睢縣人,七七屆鄭州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1982――2003年在河南省商丘市工作,歷任商丘市文化局文物科長、文物工作隊長、文物管理處處長。2002年任研究館員。2003年10月調入海口市博物館工作,現為海南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海南古代歷史文化包括海南古代史、古代建築、文物、考古、黎族文化。2007――2008年,承擔海南省委宣傳部、海南省社科聯的《海南古代建築研究》、《見證千年――海南五公祠研究》、《粵東正氣――海瑞》三項課題;目前正在承擔海南大學的重點課題《海南古代社會發展研究》。獨著《歷史名城話商丘》、《海南古代建築研究》書兩部;主編《商丘名人名勝》、《商丘漢代畫像石刻》、《芒碭山西漢梁王墓地》書三部;合著《粵東正氣――海瑞》、《見證千年――海南五公祠研究》、《拜謁海瑞墓》書三部;任副主編或參加編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辭典》、《中國城牆》、《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卷》、《海南省志・文物志》等七部,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論文《海南島何時納入中國的版圖》等40餘篇。
李鴻然
河南淮陽人。中共黨員。海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1962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武漢分院中文系。歷任中南民族學院中文系教師,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教師、學報副主編,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主編、研究所所長、系主任,湖北省青年聯合會委員,湖北省第六屆人大代表,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首任秘書長,海南省作家協會理事。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論文集《魯迅與文學、歷史及其他》、《歷史研究論集》(合作),長篇傳記文學《海瑞傳》,主編《文學理論基礎》等。現海南大學教授,出版《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論》雲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