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筆洞遺址

落筆洞遺址

位於海南省三亞市田獨鎮落筆峰。已發現有晚期智人牙齒化石、石製品與大量動物化石。石製品二百多件,有礫石石器和石片石器,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敲砸器、尖狀器、石錘等。骨角製品豐富,有鏟、錘、錐、矛形器、尖狀器、鏃、匕等多種,以切割、打制、刮磨等方法製成。已發現哺乳動物化石45種,水生動物24種,其中螺殼數量達7萬多個。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海南省
落筆洞遺址V-98

簡介

落筆洞遺址位於海南省三亞市東北的落筆峰,時代為距今10000年左右,是海南省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遺址區內已經發現有晚期智人牙齒化石、石製品與大量動物化石。石製品200多件,主要為打制生產。有礫石石器和石片石器兩類,包括石核、石片、尖狀器與石錘等。骨角製品豐富,有鏟、錘、錐、匕等多種,以切割、打制與刮磨等方法製成。已發現哺乳動物化石45種,水生動物24種,其中螺殼數量達70000多個。

..

落筆洞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對於研究早期人類開發利用海南地區的歷史,以及更新世到全新世過渡期華南與東南亞地區史前文化的發展都十分重要。

發現過程

1983年初,廣東省博物館考古工作者首次在落筆洞內發現了古

..

人類活動的遺蹟。洞內三層堆積中,以厚約1.5~2米的第二層灰色砂質土為主要的文化層堆積。除含有蚌、蛤、螺殼及小哺乳動物化石外,還出土了一批石、骨、角質工具製品。以火山岩和黑曜石為原料的打制石器分為三大類:石核狀的礫石主要用來直接錘、敲等用途;弧刃、凹刃、凸刃、直刃狀片石主要用來砍、刮等用途;錐狀的利石主要用來打磨、琢鑿、穿孔等用途。骨、角製品較多,主要用來剪斷、切割、刮磨、錐孔等用途。另有個別鏟、矛、匕、管等器具。初步鑑定,“落筆洞”是一處古人類活動遺址,從而引起考古界的關注。1992年初至1993年冬,由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師李始文、海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三亞市博物館組成考古發掘隊,對落筆洞遺址進行了全面考察和兩次清理髮掘。先後在洞內發現了13枚古人類晚期智人牙齒及華南虎、亞洲象等8目23科45種現生種脊椎動物化石上百件,還有大量的貝蚌殼及用火遺蹟。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考古專家將洞內採集到的古人類牙齒化石,經“碳14”年代測定結果為“10642±207a”,屬一萬年前“三亞人”遺齒。考古挖掘表明落筆洞洞穴遺址內涵特徵為:“三亞人”主要從事狩獵、捕撈和採集的生產活動,過著原始的穴居生活;落筆洞遺址是目前已知的海南島最早的人類活動始點的遺址,在文化發展時序上處於舊石器時代末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過渡文化性質,也是我國已發現的最南端的一處史前文化洞穴遺存。它的發現把海南孤島的人類活動歷史由幾千年上推到萬年以前,是數千年來第一次對海南島人類歷史起始時間的重新認定,是具有改寫海南歷史的重大發現。

落筆洞遺址海南不應沉默的旅遊資源

1992年3月,我國10多名考古人員來到三亞落筆洞,他們在洞內首次發現了古人類牙齒化石,落筆洞成為迄今為止,海南島發現的最早的人類聚居場所,頓時名聲大噪。
但是,此後,落筆洞遺址在人們的嘆息聲中開始沉默,一直處於開發利用滯後的窘境。直到今天,當與它同屬一座城市的三亞灣、亞龍灣、南山、大小洞天等景區崛起時,它依然靜靜地屹立在深山之中,少人問津
如今,三亞正著力於由旅遊文化向文化旅遊轉身,加快開發落筆洞遺址文化旅遊項目的呼聲日漸高漲。

開發現狀

“上世紀80年代初進行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了落筆洞。”三亞博物館副館長孫建平介紹,當時在落筆洞發現了一些動物化石,但是沒有發現有人類居住的痕跡,因此將它定為適合古人類居住遺址。
時隔10年後的1992年3月,10多名考古人員在落筆洞內首次發現了距今1萬1千多年的古人類牙齒化石,屬於舊石器時代末期新石器時代初期,落筆洞成為迄今為止海南島發現的最早的人類聚居場所。
此後,落筆洞這座海南島發現的最早的人類聚居場所,一時成為島內外媒體追逐的焦點,名聲大噪,但是這一切很快結束,落筆洞開始步入長達16年的蹣跚之旅。
據了解,多年來,號稱三亞八景之一的落筆洞幾乎處於無保護狀態,在落筆洞最大的洞口內,許多人隨意地在洞壁上刻畫,對古人留下來的摩崖石刻形成直接的威脅;落筆洞腳下的古河床有不少垃圾,遺址的保護狀況令人擔憂。
“這裡不像其他景點那樣遊客如織,偶爾會看見一些背包客來到這裡遊玩,因為這裡除了一個洞啥都沒有。”附近居民老黎告訴記者,由於缺乏管理,少量的背包客或者市民來此遊玩時時常隨處亂扔垃圾,破壞了自然。
此外,10多年來,落筆洞遺址一直處於開發利用滯後的窘境,與日益崛起的三亞灣、亞龍灣、南山等景區相比較,落筆洞就像一個孤獨者,孤零零地沉默在深山老林之中。
落筆洞遺址不應是沉默的“巨人”
三亞市市長陸志遠在2007年三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三亞將進一步研究和發揮天涯海角、落筆洞、大小洞天等的文化價值,五年內在落筆洞建成三亞博物館。
2008年8月,省委常委、三亞市委書記江澤林在落筆洞文化遺址調研時表示,將該遺址功能定位成生態文化旅遊。同時要求有關部門對落筆洞遺址進行全面的保護和修繕。具體措施包括明確保護開發主體,成立專門的保護隊伍,立即實施全面封閉式的管理,不再允許人員隨便進出;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儘快拿出詳細的保護規劃,爭取在今年12月底出台。
“早就應該這樣,落筆洞被冷落得太久!”業內人士認為,落筆洞遺址的開發利用不能再耽擱,它不應該是一位沉默的巨人。首先落筆洞不同於三亞其他與海有關的旅遊產品,屬於古人類遺址,在眾多旅遊資源中是獨一無二的;另外,落筆洞周圍700多畝土地一直處於未開發狀態,保留著原始面貌,是距離市區最近的一塊“淨土”,進行生態文化旅遊大有可為,並可以與亞龍灣、以及正在開發的海棠灣等藍色旅遊產品相互呼應,形成藍色、綠色並存的產品配置。
近日,“極力爭取”成為三亞的城市精神,落筆洞成為這一精神的載體之一,因此落筆洞遺址的開發利用應早日破題,助力三亞向文化旅遊轉型。
開發特色旅遊產品是難題
雖然落筆洞擁有獨特的旅遊資源,但是這些資源無法直接由多數遊客來體驗,因此必須通過建設、包裝、推廣才能成為消費者所認可的旅遊要素,進而轉換為市場優勢。
“落筆洞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如果要進行開發利用,必須經過省一級以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審批,較一般的旅遊資源開發要複雜。”三亞博物館副館長孫建平介紹。
但是,只要合理利用,政策上不會構成阻礙。對此,有關人士表示,三亞20多年來一直以海洋旅遊產品作為主打,在對開發遺址旅遊產品方面欠缺一定的經驗,因此,除了資金、人力等因素外,落筆洞遺址開發利用最大的難點,就是開發具有特色的旅遊產品。
該人士認為,落筆洞洞內面積僅140多平方米,僅僅以此作為依託開發旅遊產品遠遠不夠,必須匹配博物館、休閒養生場所等設施,才能具備開拓旅遊產品的條件。例如,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景區依託現有的設施創造性地開發了“模擬現場考古”這一旅遊產品,讓人眼前一亮。

保護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落筆洞保護規劃工作協調會召開。會議就落筆洞古人類遺址的保護規划進行協商,並大致形成統一意見,即對保護範圍和建控地帶等稍作修改後將進入上報審批程式。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萍,副市長郭保紅出席會議。會上,參與擬定規劃的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專家介紹了規劃的內容。據介紹,目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落筆洞的保護規劃已經三易其稿。每一版都根據現實狀況,在保護範圍和建控面積上有所改變。新版的規劃重新界定的保護範圍為0.71平方公里(1065畝),北面以落筆峰北面縣道為界;西面以落筆峰西面古河床為界;南面以靠近落筆峰南面車行道為界;東面以落筆峰東面古河床為界。建控地帶1.12平方公里(1680畝),範圍:北面以落筆峰北面縣道以北50米為界;西面以三亞市熱帶植物園西面圍牆外現狀步行道為界;南面以靠近落筆峰南面車行道山體山頂為界;東面以三亞學院西面車行道為界。專家認為,這個範圍是落筆洞遺址保護的底線。參加會議的相關單位負責人對新版規劃提出了意見,確定在一些細節上還需要再商議。張萍表示,落筆洞古人類遺址的保護對三亞歷史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具有重大意義,保護好落筆洞遺址,對三亞的子孫後代來說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落筆洞文化旅遊開發區是政府確定的八大旅遊項目之一,對三亞旅遊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實施政府的整體戰略意義重大。張萍說,搞好保護規劃,一方面要按相關法律要求辦事,另一方面,也要尊重既定事實,儘量兼顧各方。張萍要求,會後相關部門要通過溝通,儘快達成統一意見,把方案報上級審批。據悉,三亞有兩個國家級文化保護單位,分別是落筆洞古人類遺址和伊斯蘭古墓群。(

新聞連結

落筆洞旅遊風景區
落筆洞旅遊風景區,位於三亞市荔枝溝鎮東北方向約7公里處的奇特的小山峰——印嶺。屬三亞市八景之一。
在綠林遮空,花草蓋地,鳥鳴山林,猿啼峭壁,蟬噪蜂蝶忙的印嶺,大小石灰岩熔洞數不勝數,形狀千奇百怪,其中最出名的是山的東面的三個洞——落筆洞、仙朗洞、仙女洞。
落筆洞在印嶺東面的懸崖下,洞外古樹參天,蔭翳蔽日,蟬翼驚秋,鳥鳴山幽,依稀中似有股仙氣繚繞。傳說古時有高僧看中這清靜之地,於功德圓滿後在此禪化;又說有真經入祠,封於岩層深處,日後遇主自開;還說有巨人足跡進出山洞,而無見其形狀等,真乃鬼斧神工,天地造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