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鬥爭
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要求,各成員國應在2009年5月提交領海基線聲明。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兩國領導人在南海問題上頻頻出招,雖說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要求有關,但也是想在其國內政治鬥爭中爭取主動。2009年1月28日和2月3日,菲律賓參眾兩院以高票通過了所謂的“菲律賓群島領海基線議案”,“宣示對南海部分島嶼享有主權”。這與菲律賓國內政治有一定的關聯。2010年5月,菲律賓將舉行總統選舉和地方選舉,各派政治力量為了贏得選舉,開始積聚力量,並儘可能地利用一切機會為自己撈取選票。“領海基線議案” 無疑為各派政治力量提供了一個展現“愛國”形象的良機。2008年3月8日,馬來西亞政壇發生了“政治海嘯”,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國民陣線遭遇40年來最慘重的失敗,在國會裡喪失了以往控制2/3 議席的絕對優勢。在此背景下,逼總理巴達維下台的呼聲日高,而接班人納吉布多項醜聞纏身,且被前總理馬哈蒂爾批評為“軟弱先生”。 為了樹立硬派形象,納吉布在2008年8月11日,以國防部長的身份登上彈丸礁(馬來西亞稱拉央拉央島)“宣示主權”。
2009年3月5日中午,馬來西亞總理巴達維又登上了彈丸礁,但他的言辭相對委婉。巴達維登上彈丸礁後說:“這裡以珊瑚礁豐富和潛水愛好者聚集而聞名,並將有希望成為未來海上旅遊中心。”他希望該地區能得到很好的保護。 陪同他訪問的有馬來西亞國土部長以及當地的地方官員,“宣示主權”的意味很明顯。4月7日,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將舉行國會議席的補選。這次補選無疑對執政的國陣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在國陣裡面,東馬的沙巴州和沙撈越州占有46個議席,是國陣執政的重要基礎。巴達維此行一方面給當地的國陣打氣,另一方面也是做給沙撈越選民看,表明國陣會捍衛他們的利益。
2009年3月24~28日,馬來西亞執政黨巫統將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巴達維將在這次黨代會上退位,把總理職位交給副總理納吉布。在下台前,巴達維也要替自己的人馬搶些好位置。尤其是巫統青年團主席一職,巴達維的女婿與前總理馬哈蒂爾的兒子都是熱門人選。身兼國防部長的巴達維,精心策劃這次彈丸礁之行,也是想爭取軍方的支持。
局外關注
一些大國或地區集團出於各自不同的戰略目的,積極擴大在南海地區的影響力,染指南海地區事務,力圖使南海問題國際化程度進一步加深。1)美國介入南海問題的企圖由來已久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後,美國對南海的基本政策由‘不介入’轉為“介入但不陷入”。 2009年3月4日,據菲新社報導,美國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主任瓦爾特·洛曼表示,美國作為菲律賓的主要盟國,應該明確支持菲律賓在南海的主權要求。 2月26日,洛曼在傳統基金會網站上發表題為“斯普拉特利群島(即我南沙群島):美國在南中國海的領導權面臨挑戰”的文章。該文認為:“中國對南海主權的要求如果不受挑戰,那么,有朝一日,美國太平洋艦隊會在進行例常活動時,需要尋求中國的許可。假如中國對這一地區主權要求與中國海軍的發展相適應的話,那美國10年後將面臨真正的危機。”
2)南海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對日本海上石油運輸生命線也至關重要。所以,日本政府一直很關注南海問題。日本政府希望東協國家採取一致行動,對抗中國。這也是日本政府的戰略目標之一。2月24日,《日本時報》甚至公然鼓動東協四國“合縱”對抗中國,奪取南沙群島,其戰略野心暴露無疑。
3)印度為了實現其地區霸權的戰略目標,提出了“東進政策”。2000年以後,印度加強了同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的軍事聯繫,試圖擴大對南海問題的發言權。
4)此外,澳大利亞以及某些歐盟大國,也以“南海航行權”關係到其國家利益為由,表示“不能對此視而不見”。這些大國插手南海事務,削弱中國、渾水摸魚的意圖十分明顯。
中國表態
2009年3月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就巴達維登上彈丸礁一事表示:“中方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中方願通過協商妥善解決有關爭議。我們希望有關各方切實遵守《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不要採取可能使爭議複雜化、擴大化的行動,共同維護南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媒體評價
確實,解決南海領土爭端是一項綜合工程,需要多管齊下加以解決。加強中國與東協有關各國的經濟合作、軍事交流、民間外交,都有利於南海問題的和平解決。但也要看到,在當今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一些東南亞國家政局不穩。它們通過挑起領土爭端,來轉移國內視線的可能性也隨之加大,我國決不能掉以輕心。雖然我國不願事態進一步惡化,但加強中國海軍建設,特別是建設一支具有地區威懾力的現代化海軍已成為當務之急,這是和平解決南海問題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