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9年到1714年之間,英國政府因為打仗欠了1000萬英鎊的債務,英國政府找上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大量發行股票,換成鈔票。南海公司執行長羅約翰(John Law)使股價拉高,投資人見有利可圖,就爭相搶購。1720年7月初飆到950鎊。一位倫敦的印刷工人登記了一家“正進行有潛力生意”的公司,沒有人知道該公司的底細,他卻在六小時之內賣出了2000英鎊的股票,不久這位工人便消失無縱。
1720年6 月羅約翰說服英國國會,對新公司的設立及新股票的發行,實行嚴格管制,即泡沫法(Bubble Act of June 11,1720)的制定。同年10月,南海公司股價跌到170鎊,12月,跌至125鎊,公司總資產由1.64億英鎊跌至6100萬英鎊,許多投資人血本無歸,喪失養老金,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政府信用一落千丈。此時被視為英國首任首相的政治家羅伯特·沃波爾收拾了這場混亂而提高其聲望,科學家牛頓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進場時買進7,000鎊,小賺7,000鎊;第二次買進時已是股價高峰,此次則是讓他大虧2萬鎊。牛頓嘆說: “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日後泡沫經濟的語源即是出自於此。
相關詞條
-
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指資產價值超越實體經濟,極易喪失持續發展能力的巨觀經濟狀態。泡沫經濟經常由大量投機活動支撐,本質就是貪婪。由於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因此其資產猶...
概述 涵義 起源 產生機理 形成原因 -
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是經濟學上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脫離常軌的投資狂潮引發的股價暴漲和暴跌,以及之後的大混亂。 南海股價年底僅為每股1.2鎊...
背景 南海計畫 南海泡沫 泡沫以後 泡沫影響 -
英國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是英國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發生的一次經濟泡沫,它與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鬱金香狂熱並稱歐洲早期的三大經...
經過 背景 南海計畫 泡沫以後 泡沫影響 -
英國南海公司案
股份公司的直接祖先是18世紀發展起來的“合股公司”,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英國正處於經濟發展的興盛時期,也出現了作為股份公司萌芽的合股公司,但其發展卻...
簡介 歷史背景 對投資者的蠱惑 泡沫形成 泡沫破滅 -
泡沫與泡沫經濟非均衡分析
§1.1泡沫的界定 §1.2泡沫經濟的界定 §5.1泡沫現象的巨觀經濟效應
圖書信息 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媒體評論 目錄 -
南海股票泡沫
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逐步上升,從每股120英鎊開始,漸漸增加到每股200英鎊。 英國國會在3月21日通過了這項法案,南海公司的股票趁勢一躍,翻了一番,超過...
-
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是經濟學上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脫離常規的投資狂潮引發的股價暴漲和暴跌,以及之後的大混亂。
背景 介紹 原因 相關事件 評價 -
致窮: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
名:致窮——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作者:孫驍驥 股市最後的泡沫——從股市崩盤到對南海公司的審判 1720年大崩盤——從股市崩盤到對南海公司的審判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
金融資產泡沫
1720年發生在英國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當時南海公司在英國政府的的授權下壟...泡沫經濟: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日益脫離實質資本的增長...。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最後必定泡沫破滅,導致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