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是英國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發生的一次經濟泡沫,它與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鬱金香狂熱並稱歐洲早期的三大經濟泡沫,經濟泡沫一語即源於南海泡沫事件。 事件起因源於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南海公司在171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仍然進行時創立,它表面上是一間專營英國與南美洲等地貿易的特許公司,但實際上是一所協助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分擔政府因戰爭而欠下的債務。南海公司在誇大業務前景及進行舞弊的情況下被外界看好,到1720年,南海公司更透過賄賂政府,向國會推出以南海股票換取國債的計畫,促使南海公司股票大受追捧,股價由原本1720年年初約120英鎊急升至同年7月的1,000鎊以上,全民瘋狂炒股。

基本信息

背景

早在南海公司成立以前,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已曾與愛德華·哈利(1664年-1735年)討論一個構想,讓國家向某些企業授予權力壟斷某地區的貿易,然後再從那些公司獲取部份利潤,以便讓政府償還因參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而欠下的大筆債務。這個構思很快就引起愛德華·哈利的兄長,即時任財務大臣(Lord High Treasurer)羅伯特·哈利(後為牛津伯爵)的興趣。在他的倡議下,南海公司遂於1711年透過國會法案成立,並從政府獲得權力壟斷英國對南美洲及太平洋群島地區的貿易,而這兩個地區在當時被坊間視為商機無限,因此哈利對公司的期望很高,甚至誇耀地稱之為“牛津伯爵的傑作”(The Earl of Oxford's Masterpiece)

“南海泡沫”發生於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長期的經濟繁榮使得英國私人資本不斷集聚,社會儲蓄不斷膨脹,投資機會卻相應不足,大量暫時閒置的資金迫切尋找出路,而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是一種特權。在這種情形下,一家名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於1711年宣告成立。1720年底,政府對南海公司的資產進行清理,發現其實際資本已所剩無幾,那些高價買進南海股票的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許多財主、富商損失慘重,有的竟一貧如洗。此後較長一段時間,民眾對於新興股份公司聞之色變,對股票交易也心存疑慮。歷經一個世紀之後,英國股票市場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陰影。“南海氣泡”告訴人們:金融市場是非均衡性的市場,只要有足夠多的資金,可以把任何資產炒出天價,導致泡沫急劇膨脹。正如凱恩斯所說,股票市場是一場選美比賽,在那裡,人們根據其他人的評判來評判參賽的姑娘。毫無疑問,這個時候政府的監管是不可或缺的!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為了支持英國政府債信的恢復(當時英國為與法國爭奪歐洲霸主發行了巨額國債),認購了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該公司經營的酒、醋、菸草等商品實行了永久性退稅政策,並給予其對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當時,人人都知道秘魯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著巨大的金銀礦藏,只要能把英格蘭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數以萬計的“金磚銀塊”就會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

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從1月的每股128英鎊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鎊以上,6個月漲幅高達700%。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範效應的帶動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機對象。社會各界人士,包括軍人和家庭婦女,甚至物理學家牛頓都捲入了漩渦。人們完全喪失了理智,他們不在乎這些公司的經營範圍、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只相信發起人說他們的公司如何能獲取巨大利潤,人們惟恐錯過大撈一把的機會。一時間,股票價格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大科學家牛頓在事後不得不感嘆:“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如此瘋狂”。

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過來。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身上。從7月份開始,首先是外國投資者拋售南海股票,國內投資者紛紛跟進,南海股價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鎊,12月份跌到124英鎊。“南海氣泡”由此破滅。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同年年底,南美貿易障礙掃除,加上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帶動股價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償還,公司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僅僅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國下議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漲上了390英鎊。

原因

除羅伯特·哈利外,南海公司主要由一些富有的商人組成。為了吸引這批商人加入公司,政府遊說他們若購買為數達1,000萬英鎊的國債,政府就會向他們提供六厘年利率,再額外每年提供8,000英鎊,以作回報。由於涉及開支龐大,政府當時更要求國會將酒、醋及菸草等貨品的部份稅收收益預留,以用於支付每年高達600,000英鎊的利息。公司成立後,總部位於倫敦針線街的南海府(South Sea House),董事局總裁由牛津伯爵出任,其他董事包括金融家約翰·布倫特爵士(Sir John Blunt,1665年-1733年)等人。

在1713年,英、西簽訂《烏得勒支和約》,標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步向終結。在和約中,西班牙準許英國壟斷對西班牙美洲地區的奴隸貿易,而專營權很自然落在南海公司手上。奴隸貿易在當時被視為很賺錢的行業,南海公司的前景亦被看好。有關和約的簽訂被當時托利黨政府視為一大勝利,因為南海公司成功為政府有效融資,並與由輝格黨控制的英格蘭銀行抗衡。在1716年,南海公司進一步從奴隸貿易中取得優惠待遇,到1717年更向政府多買額外200萬英鎊的公債。但好景不常,西班牙在1718年與英國等國交惡,並爆發四國同盟戰爭,南海公司的前景一度暗淡下來。可是,公司卻仍然強調前景明朗,並在1718年邀請英皇喬治一世加入董事局成為總裁。

成立之初

南海公司創辦人牛津伯爵南海公司創辦人牛津伯爵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為了支持英國政府債信的恢復(當時英國為與法國爭奪歐洲霸主發行了巨額

國債),認購了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該公司經營的酒、醋、菸草等商品實行了永久性退稅政策,並給予其對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當時,人人都知道秘魯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著巨大的金銀礦藏,只要能把英格蘭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數以萬計的“金磚銀塊”就會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

誘發原因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同年年底,南美貿易障礙掃除,加上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帶動股價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償還,公司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僅僅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國下議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漲上了390英鎊。

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從1月的每股128英鎊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鎊以上,6個月漲幅高達700%。

投機對象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範效應的帶動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機對象。社會各界人士,包括軍人和家庭婦女,甚至物理學家牛頓都捲入了漩渦。人們完全喪失了理智,他們不在乎這些公司的經營範圍、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只相信發起人說他們的公司如何能獲取巨大利潤,人們惟恐錯過大撈一把的機會。一時間,股票價格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大科學家牛頓在事後不得不感嘆:“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如此瘋狂”。

政府應對

1720年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過來。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身上。從7月份開始,首先是外國投資者拋售南海股票,國內投資者紛紛跟進,南海股價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鎊,12月份跌到124英鎊。“南海氣泡”由此破滅。

1720年底,政府對南海公司的資產進行清理,發現其實際資本已所剩無幾,那些高價買進南海股票的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許多財主、富商損失慘重,有的竟一貧如洗。此後較長一段時間,民眾對於新興股份公司聞之色變,對股票交易也心存疑慮。歷經一個世紀之後,英國股票市場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陰影。“南海氣泡”告訴人們:金融市場是非均衡性的市場,只要有足夠多的資金,可以把任何資產炒出天價,導致泡沫急劇膨脹。正如凱恩斯所說,股票市場是一場選美比賽,在那裡,人們根據其他人的評判來評判參賽的姑娘。毫無疑問,這個時候政府的監管是不可或缺的!

終於,腐敗像洶湧的洪水

淹沒一切;貪婪徐徐捲來,

像陰霾的霧靄瀰漫,遮蔽日光。

政客和民族鬥士紛紛沉溺於股市,

貴族夫人和僕役領班一樣分得紅利,

法官當上了掮客,主教啃食起庶民,

君主為了幾個便士玩弄手中的紙牌;

不列顛帝國陷入錢幣的污穢之中。

這是大詩人蒲柏譏諷、批判將整個英國捲入其中的“南海泡沫”的詩句。

南海計畫

換國債計畫

英格蘭銀行的計畫沒有被採納英格蘭銀行的計畫沒有被採納

在1717年,密西西比公司推出股票

換國債計畫,為法國政府融資。雖然南海公司的董事很早就認定密西西比計畫不會成功,但他們卻對該計畫的內容相當有興趣,決定加以仿效,並相信會取得成功。結果在1719年尾,南海公司向英國政府提出一個名為“南海計畫”(South Sea Scheme)的大型換股計畫,以換取更大利益。在當時,英國政府總共發行了大約5,000萬英鎊的長期國債,國債的分布如下:

1,830萬英鎊國債由三大機構持有:

英格蘭銀行持有國債340萬英鎊、

東印度公司持有國債320萬英鎊、

南海泡沫事件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公司持有國債1,170萬英鎊。

1,660萬英鎊屬於可贖回政府債券(Redeemable Government Stock)

1,500萬英鎊定期債券:

較長期債券(Long Annuities)總值1,330萬英鎊、

較短期債券(Short Annuities)總值170萬英鎊。

英格蘭銀行的計畫沒有被採納。

商業初期

起初,南海公司打算買下所有國債,但由於考慮到買入英格蘭銀行及東印度公司所持之國債會引來較大阻力,因而放棄方案。到1720年1月21日,南海公司向財政部提供方案大綱,計畫購入市場上總值3,160萬英鎊的可贖回政府債券及定期債券。在方案中,南海公司還願意向政府無條件支付150萬英鎊,以及額外支付不多於160萬英鎊款項,但這筆款項要視乎公司最後取得多少債券而定,換言之,政府最多可從計畫額外獲得310萬鎊。在1月22日,下議院就方案展開討論,但院內的輝格黨議員建議英格蘭銀行也提供方案,好讓議會能夠作出比較及選擇。英格蘭銀行隨後於1月27日如期提供方案,英格蘭銀行表示,如果能夠取得所有可贖回政府債券及定期債券,將額外向政府支付近560萬英鎊,條件明顯比南海公司的310萬鎊吸引。

為了獲取下院支持,南海公司在英格蘭銀行提出建議的同一日修訂方案,同意將原本無條件支付的150萬英鎊上調至350萬鎊,再加上原先有條件地支付的160萬鎊,使政府最多可從南海方案中獲得510萬鎊。此外,南海公司又願意將國債利率在1727年夏天以後,由5%調低至4%,以進一步減少政府在利息上的龐大支出。由於兩大機構提供的方案相當接近,下院要求兩公司再度修訂方案,並著方案在2月1日呈送下院。

在2月1日的修訂方案中,英格蘭銀行沒有再提供其他優惠,但就列明願意以每1,700鎊的英格蘭銀行股票換取每100鎊的較長期債券,而較短期債券的換購價則因應持有期而相應調整。至於南海公司方面,雖然修訂方案透絕透露換購價,但就表示將無條件支付的350萬鎊進一步上調至400萬鎊,而有條件支付的款項亦獲得上調,使政府最終最多可額外獲得760萬英鎊,比英格蘭銀行多出近200萬鎊。

賄賂

大力支持南海計畫大力支持南海計畫

在事件中,南

海公司向不少政府要員進行大舉賄賂,其中內閣掌權人巽得蘭勳爵及斯坦厄普勳爵更分別收受南海公司市值50,000鎊的股票以及25萬賄款,使他們大力聲援方案,又令財政大臣約翰·艾思拉比負責推銷有關計畫,以求讓方案獲得廣泛支持。再加上南海公司的方案比英格蘭銀行的吸引,最終使其方案在2月2日獲下院通過,其後在4月7日獲得御準生效。

在方案獲得通過前,輝格黨的下院議員羅伯特·沃波爾曾經對此大力反對。他一方面擔心方案會演變成不良的投機買賣,而且又警告南海公司透過方案人為地增加公司股票面值,本身的實力根本有限,因此方案將帶來相當高的風險。儘管如此,但當時社會上下都對方案十分著迷,每當沃波爾在下院就方案陳詞時,議事廳內的絕大部分議員甚而選擇退席離場,對沃波爾的顧慮嗤之以鼻。不少人要到日後股災爆發,方才如夢初醒。

在南海公司與國會達成的最終方案中,南海公司願意購入市場總值3,160萬英鎊的可贖回政府債券及定期債券,並以南海公司的股票作交換。而公司會無條件支付政府400萬鎊,再加上有條件地支付的360萬鎊,使政府最多可從方案獲760萬鎊。購入債券後,政府只需向南海公司支付5%的利率,利率到1727年夏天后會降至4%,那時開始南海公司所持的所有國債都會變成可贖回政府債券。

這個方案在當時被視為讓政府與南海公司締造雙贏局面,原因是原本市場上的國債持有人享有高達7%至9%的利率,支付大筆的國債利息對政府構成沉重的財政包袱,現在經南海公司換取國債後,利率得以下調,使政府財政壓力舒緩。另一方面,政府又可從南海公司最多取得760萬鎊的款項,成為一筆可觀的進賬。至於對南海公司而言,由於其股價在當時大受追捧,公司可趁機以遠遠高於面值的股票換取回報穩定的國債,變相賺取豐厚利潤;此外,公司還可每年從政府賺取穩定的債息。

泡沫影響

南海泡沫事件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與1720年的法國密西西比公司及1637年的荷蘭鬱金香狂熱,是西方歷史早期爆發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其中南海泡沫事件中的南海股價如泡沫快上快落的情況,更被後人發展出“泡沫經濟”一詞,用來形容經濟過熱而收縮的現象。南海泡沫事件對英國帶來很大震盪,國人對股份公司留有陰影,而在事件中制定的《泡沫法案》一直到1825年才予廢除,反映國民經過長時間才慢慢對股份公司重拾信心。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爵士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進場買入南海股票時曾小賺7,000鎊,但第二次買進時已是股價高峰,結果大蝕2萬鎊離場。牛頓曾因而嘆謂:“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可見事件影響之大。

在調查南海泡沫事件中,國會秘密委員會委任了查爾斯·斯奈爾(Charles Snell)為南海查賬,這是國會歷史上首次委託民間第三方獨立會計師進行核數調查,結果成功查得南海公司犯下嚴重的詐欺及做假賬等等的舞弊行為。委任第三方專業會計師的做法在後世被加以採納,成功減低了企業舞弊的風險,在日後大大促進了特許會計師及核數行業的長足發展。

在政治方面,南海泡沫事件使國民對托利黨及喬治一世大失信心,政府誠信破產。相反,輝格黨的羅伯特·沃波爾卻因為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殘局,使其聲望日隆,繼而成功於1721年起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首相(雖然當時未有首相一職,但沃波爾卻有首相之實),主導政局。此後,輝格黨政府持續主導政壇至1770年,期間只曾有托利黨的標得伯爵在1762年至1763年短暫出任首相,其餘時間盡由輝格黨人任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