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南橋鎮位於上海市南翼,南臨杭州灣,北瀕黃浦江,東眺深水港,是奉賢區區委、區政府所在地,也是奉賢區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南橋鎮於2002年、2003年和2004年進行了三次行政區劃調整,由原南橋鎮、江海鎮、西渡鎮以及周邊部分村合併成新南橋鎮。南橋鎮區域面積114.68平方公里;轄有17個行政村,4個社區(街道),下轄47個居委會;常住人口36.98萬人,其中本鎮戶籍人口12.6萬人,來奉人員17.1萬人。全鎮共有基層黨組織403個,黨員8205名。按照上海市總體規劃,南橋新城將建成為“生態、低碳、智慧、宜居”的南上海濱海新城。
歷史沿革
南橋鎮約在公元前四世紀成陸。相傳春秋後期,吳王夫差葬三女於此,名“三女岡”。又相傳秦始皇時築“秦皇道”,五馬並行,在此通過。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朝,本地已有手工業,商賈會聚,唐末形成集鎮。
南橋,古代亦稱“南梁”。本鎮建置有史實根據於五代,人口已多。後晉五年(940),已知蔣漢鹼為代表的族人舍宅建“安和院”,後改稱“明行寺”。旋即文化醫藥工藝均興,宋嘉定辛巳年到景定辛酉年(1221—1261),世居華亭縣白沙鄉之南橋的於時舉、於時亨進士。宋末年,徐煦以醫名聞於世。元代築月城(今人民北路),至今存世逾六百年。同時,工商業和政治機構等亦相繼迭增,設南橋務(貿易管理機構)和南橋稅課局,至明初止。明洪武二十年(1387),設戚木巡檢司,後改稱南橋巡檢司,直止清末。清雍正四年(1726),分治奉賢縣,縣治設於本鎮西真道院,雍正九年,遷至奉城。民國元年,復治本鎮至今。
江海原與南橋同一區域,民國元年縣治由奉城遷回南橋,江海屬南橋鎮管轄。1949年5月30日,南橋、江海全境解放,10月建立區、鄉、村人民政權機構。1958年9月,成立政社合一的南橋人民公社。翌年9月,社鎮分開,分別設立南橋鎮和江海鄉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開,成立江海鄉人民政府。1995年5月,撤鄉建鎮,成立江海鎮人民政府。
2002年5月16日,奉賢區區劃調整,原南橋、江海兩鎮“撤二建一”,2003年11月,奉賢區再次區劃調整,原西渡鎮與南橋鎮合併,形成了南橋鎮。
經濟發展
2012年1-6月完成總稅收10.67億元,同比增長5.6%,其中地方稅收3.6億元,同比增長16.4%;完成工業規模以上產值114.03億元,同比增長10.8%;引進實業型內資項目6個,累計到位資金5.11億元,同比增長1.3%;引進外資項目11個,累計吸收契約外資2228萬美元,到位外資392萬美元;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5億元,同比增長31.3%;完成劣勢企業調整3家、騰籠換鳥企業5家,新申報技改項目1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