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聲腔
徐渭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刊本《南詞敘錄》對四大聲腔的流布地區作了這樣的記載:“今唱家稱弋陽腔,則出於江西,兩京、湖南、閩、廣用之;稱餘姚腔者,出於會稽,常、潤、池、太 、揚、徐用之 ;稱海鹽腔者 ,嘉、湖、溫、台用之;惟崑山腔止行於吳中 ,流麗悠遠 , 出乎三腔之上,聽之最足盪人。”可見,四大聲腔在嘉靖之前已經形成,並在江南地區廣泛傳唱 。崑山腔是海鹽腔衰微之後而振興的,故有“舊凡唱南調,皆曰海鹽,今海鹽不振而曰崑山”之說,崑山腔之振興,實有賴於水磨調之功,行腔委婉細膩,流麗悠長,至明萬曆時,已是“四方歌曲,必宗吳門”。弋陽腔在諸腔競奏的有明一代,一直在民間流布,有著較強的生命力 。特別到了明末,更獲得觀眾的喜愛,由依附崑曲劇目“改調歌之”,到獨立創作劇目,逐步與崑山腔分庭抗禮。
發展史
南戲於北宋宣和年間(即公元1119至1125)在浙江省溫州地區出現之後,由於它的演出形式靈活,一齣戲可長可短,根據內容而定,不象雜劇那樣限定四折一楔子;在唱腔音樂上南北曲兼用,又可以比較靈活的吸收地方民間樂曲小調,因而唱唱腔音樂也顯得豐富多彩,很受觀眾喜愛,因此在形成之後,與當地的方言、民間音樂結合,並經過藝人的創造而產生了新腔,明代南戲流傳到各地之後形成的聲腔共有五個系統,也就是戲曲史籍上所載的五大聲腔。這五大聲腔就是: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江西的弋陽腔、江蘇的崑山腔和閩粵的潮泉腔。
海鹽腔:海鹽是浙江的一個地方,處在杭州灣海口。南戲傳到這裡之後,在當地的藝人及文人再創造之下,產生了新的聲腔,即海鹽腔,海鹽腔的特點是不用管弦樂,只用鼓、鑼、板等打擊器,海鹽腔今已失傳。
餘姚腔:餘姚在浙江東部,當地原有由山歌發展起來的土戲,南戲傳入之後,吸收南戲的聲腔及演出形式而開成新腔。餘姚腔在明代末年也已衰落。
弋陽腔:弋陽位於江西東部,這裡原有的山歌,小曲很發達。南戲傳到這裡之後,結合當地的民間曲調而形成弋陽腔。弋陽腔的特點是有幫唱、唱腔用鼓板擊節,突出人聲。弋陽腔的腔調可變化,易於吸取溶化其他曲調,因而傳到各地之後,又吸收了當地的民間樂曲而形成新腔,成為一支在湖南、廣東、四川等影響比較大的聲腔。
崑山腔:崑山在江蘇省,崑山腔是在南曲的基礎上,吸收北雜劇法,形成 一種雅淡抒緩的唱腔,音樂以管弦樂為主。崑腔比較文雅,很受士大夫層喜愛,崑曲至今尚在一些省份流傳。
潮泉腔:潮泉腔是南戲流傳到福建、廣東之後,在閩南、粵東一帶形成的聲腔,至今尚有明嘉靖年間刊刻的,標明泉腔、潮腔的潮州戲文傳世。
1.海鹽腔
2.餘姚腔
3.弋陽腔
4.崑山腔
5.潮泉腔
戲曲史書一般都稱“四大聲腔”,沒有潮泉腔,“四大聲腔”的記載最早見於明徐渭的《南詞敘錄》,但徐渭足跡未及閩粵,處於樂南沿海一隅的潮泉他尚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