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山[古冰川及火山遺址]

南宮山[古冰川及火山遺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宮山,是巴山深處罕見的古冰川及火山遺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其冰川地貌,集奇、險、野、秀、幽於一身,千姿百態、奇趣橫生,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科考價值。因主峰並排三峰構成筆架狀,又稱筆架山。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南宮山[古冰川及火山遺址] 南宮山[古冰川及火山遺址]
南宮山 南宮山

1992年,政府對南宮山進行了旅遊開發,1997年5月1日,南宮山以森林公園的名稱正式開園,2000年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2003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經過十餘年的開發建設,現已建成22公里旅遊專線、修通16公里環形遊覽步道、景區通訊通電工程基本完成,開發了二郎坪景區和金頂景區,開放了南宮觀、真身殿、綺繡閣、觀音望海等30餘處景點,修建了金頂賓館、二郎坪山莊、觀景亭及星級廁所等配套服務設施,形成了較有名氣的生態旅遊品牌,在省內及周邊省市具有很高的知名度。2008年,陝西省旅遊設計院完成了主景區規劃,總體定位“雲中淨土,世間桃源” 提出將南宮山打造成以宗教文化旅遊為核心吸引物,以生態觀光旅遊、休閒度假旅遊為重點,以會議科考旅遊、民俗節慶旅遊等為輔助的、六要素齊備的、中國一流的宗教文化旅遊區以及休閒度假目的地。具體是:(2009—2015年)重點開發南大門入口引景區和以金頂為核心的宗教文化體驗區,打造以佛教文化為主的“南宮十八景”,突出宗教文化體驗旅遊、休閒度假旅遊和自然觀光旅遊三大主題,力爭在短時間內集中火力讓南宮山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競爭力。同時進行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完善旅遊發展支撐體系。代表南宮山旅遊形象和具有拉動作用的旅遊項目相繼啟動。遠期(2016年~2020年)抓好休閒、娛樂、度假旅遊產品的開發,基本完成宗教和休閒並舉的旅遊格局。 發展重點一是對花里鎮進行空間格局上的重構和梳理,完成對休閒度假產品的深度開發。二是強化北入口的休閒遊憩項目,加快汽車營地、特色客棧、探險步道的建設,完善生態與健身度假旅遊產品的開發。讓南宮山在精神內涵上形成佛教聖境的高度,在內容形式上形成互動參與休閒探險的多元化旅遊景區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根據此規劃,陝西延長集團和陝西旅遊集團將在一期斥資2.5億元,二期斥資7億元進行南宮山開發建設。2009年8月20日南宮山成為第五批擬授予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名單中的一員。國家旅遊局2009年12月28日以旅辦發[2009]205號檔案發布公告,北京八達嶺長城等85家景區被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其中我縣南宮山景區名列其中.基本簡介

南宮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陝西安康市嵐皋縣東部,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經 營面積7648公頃。由二郎坪、金頂、火山石、高山櫟和蓮花寨五大景區組成。公園以高僧弘一大師真身、古生代火山多次噴發的流跡、第四紀冰川遺蹟和原始次生森林聞名遐邇,已成為陝、川、鄂、渝毗鄰地區遊覽觀光、休閒度假、消夏避暑的旅遊勝地。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6),山上始建道觀,至清代逐漸演變成佛教勝地,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七月初二,高僧弘一大師在金頂蓮花盆中圓寂,真身百年不腐,為南宮山增添了濃厚的神秘色彩。

主峰金頂海拔2267.4M,旁列兩峰,三峰聳峙,形如筆架,直插雲表。兩側遍地4.2億年前火山多次噴發形成的石林,崢嶸嵯峨,鬼斧神工,姿態萬千。在飄蕩的雲霧中,如佛如仙,似人似獸,流連其中,如到人間仙境。海螺石,吹之能響,聲震幽谷;磬石,擊之有聲,悅耳動聽;無源方池,久旱不涸,久澇不溢,千年古櫟,佯死復生,樹上長樹。高山飄雪花,低山開桃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溪流飛瀑,雲嵐蔚蒸,空山靈雨,氣象萬千。

南宮山 南宮山

山之南坡,巨礫堆壘,冰斗、角峰、圍谷、面積大,保留完整,為大 巴山第四紀冰川遺蹟,這種集古生代和第四紀冰川於一體的奇異特徵是國內罕見的,因此有極高的旅遊和科研價值。

這裡森林環境優美,生物種類繁多,風景資源豐富。有種子植物1800多種,野生動物300多種,其中珍稀瀕危植物有珙桐(中華鴿子樹)、紅豆杉、麥吊雲杉、銀杏、延齡草、野大豆等31種;珍貴野生動物有金錢豹、蘇門羚、靈貓、金雕、錦雞、大鯢等28種。

佛教聖地

南宮山 南宮山

南宮觀建於北宋靖康二年,有詩為證:平利西北有名山,中峰金頂頂上天。左右秀峰成筆架,靖康二年南 宮觀。當時有廟宇19間,道士十餘人,香火旺盛,遠近有名,宏一達慈在此修煉。據《磚坪縣誌·祠廟》云:“宏一廟在城隍廟西,廳民公建,祀宏一仙者。”又在附傳中作了詳細記載;“宏一仙,張姓,宏一其名。性孝謹,家貧,以傭工養母。母卒,始於筆架山結草庵,習修煉術。人與言,亦惟以孝、悌、忠、信常道應之,非高談玄妙者,卒於道光末年。相傳:仙將以肉軀飛升,為其弟子所誤,墜岩下。岩高千仞,下皆亂石。仙墜其間,肌膚完好如故,士人即于山上建廟祀之。鹹豐時,始迎祀城中,同治元年,郭逆入城,,偶刃其手,逆黨遂皆臥病,逆懼,乃建醮去。自是頗著靈應,遠近供奉者大至,今稍衰息矣。”張弘一(又作宏一),貴州湄潭縣人,生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自幼家貧,傭工養母,母卒後遂入四川仁壽縣覺鍾寺出家,輾轉至湖北鄖西縣極樂寺當方丈,後又到筆架山結草為庵,修行道術。

南宮山[古冰川及火山遺址] 南宮山[古冰川及火山遺址]

清嘉慶年間,南宮觀曾一度改為觀音殿,成為佛教寺廟。曾有山門聯曰:勿謂佛法渺茫現有蓮盆昭聖跡;始信神功浩大長留肉相顯威靈。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初二,主持宏一達慈和法眾達鑒自覺大限將至,全迦趺於木製蓮盆內,弟子通鑑等跪拜於前,二人題偈一首:“紅(宏)光閃爍下靈台,一派恩愛若塵埃。達徹十三劫前事,慈光巍巍大我懷。法語重重點孔毅,眾口作詞透心才…”;這其實是一首藏頭詩,隱含有姓名、身世和志向。語畢,二人溘然長逝。通鑑分別修建舍利塔,將臨終偈語刻作塔銘。清道光年間,宏十達慈舍利塔崩塌,暴露出的肉身法相不脛而走。光緒年間,有人將肉身背至縣城,供奉在城隍廟內,後又建宏一大仙廟。 1953年,善男信女半夜將肉身盜走,藏在城東嵐河北岸五里堰一洞穴內,後被楊和尚(楊和尚本名楊財元,法名緒仁,嵐皋縣洋溪河人,1934年出家,曾在洋溪河廟、嵐皋城隍廟當過和尚,1952年上筆架山擔任主持,1956年朝拜過浙江南海)偷偷火化。1979年,一香客從廟前右側舍利塔滑裂孔洞內發現一具呈黑紅色,軟組織尚有彈性, 左手五指併攏,右手扶膝,懷中缽內置有如意,參禪已入物我皆無之境,正襟端坐作誦經狀的不腐肉身。於是,便假以宏一大仙又回筆架山的訊息,在陝川鄂邊境傳開,引來無數遊人香客前來朝拜 。

新發現的肉身其實是法眾達鑒,姓劉,系四川保寧府通江縣洪口場古寧樓房灣人,生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月初七,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初二。據最早看到古屍的遊客講,當時肉身呈鮮活之色,按摸有彈性,頭皮髮根扎手,美髯略有半寸,銀白純淨,面部完整無損,鬚眉歷歷可數,視之如一清瘦長老正坐蒲團數那念珠,其神其態栩栩如生。後因觸摸者多,加之無人管理,達鑒像是特別害羞,把頭直垂到肚皮之上。在沒有任何防護的情況下,170多年的肉身不腐不爛,實在是個奇蹟。山上奇景

南宮山[古冰川及火山遺址] 南宮山[古冰川及火山遺址]

南宮觀始建於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是陝南最早的道觀之一。到清代,弘一達慈曾在此修練,改稱弘一寺。清道光年,弘一圓寂成仙,肉身百多年不腐。正襟坐於桶中,右手五指併攏,作誦經狀,左手扶膝,懷抱一缽,內置如意,現藏於真身寶殿。古屍百多年不腐,乃南宮山又一奇觀,吸引 眾多遊人觀賞。肉身不腐之謎,有待科學察揭示。

南宮山上另一奇景是一棵已枯死十多年的千年古樹,又奇蹟般地復生,身上還寄生著十多種小樹。上了筆架山埡,沿山道西行,過南天門,便見到這棵紮根在萬丈懸崖邊上的千年鐵堅古樹。樹高十餘丈,樹身軀幹需二人合圍。此樹遭過閃電雷擊,1966年枯死,1978年復生,樹冠雖已謝頂,身上卻如袋鼠般地護佑著十幾種小樹。千年古樹死而復生,的確堪稱一絕,前往參觀的人都憑各自的領悟去聯想。這棵樹號稱“森林活化石”。嵐皋由來

風景如畫的南宮山國家AAAA級森林公園所在縣縣城位於縣境中部,舊名磚坪,系一農莊村舍。原磚坪村在今縣城東門外,嵐皋建縣較晚,但遠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自秦漢以來歸屬多變,沿革如縷。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因境地域遼闊,山大人稀,加之白蓮教經常出沒於此,攻城掠地,管理不便,清在今縣城北五公里磚坪區設丞一名,進行管理,並修築城廓,俗名“水圍城”。嘉慶二年(1797)年移鳳翔通判駐此,因城池窄小且交通不便,於是在嵐河以南筑城建治,相延至今。道光二年(1822年)改設磚坪廳,1913年改設磚坪縣,因水邊稱皋,城居嵐水之濱,故取名嵐皋,這就是現在嵐皋縣。

金頂日出

南宮山 南宮山

到南宮山如不到金頂看日出,就會留下終生遺憾。由寶蓮洞向右行駛,經過石林,繞過一段叢林便到了天梯。左面是萬丈深淵,頭上是懸崖峭壁,一塊朽木板成了到達金頂的必由之路。所幸生有古藤懸浮,遊客 可以攀藤登梯而上,傳說心腸不好的人走到這兒就會兩腿發軟,只好打道回府。離金頂只有一步之遙,便會看到一座亂墳,這就是唐洪海升天的地方。據當時目擊者的記載:此墳形狀特異廠下粗上細似—倒置的陀螺,上搭十幾層紅布。兩旁豎有紅木桿,桿頭置一紅木升子,周圍橫七豎八丟著六七個空酒瓶和一碎罐頭瓶。

離開墳崗只幾步就到了金頂,《磚坪縣誌》上說:“頂上有方池,大旱不涸”。方池年久失修,只是一塊平地,成為遊人指點江山的檢閱台。不論是登上高山之巔,還是身臨大海之濱,觀賞日出都是人生一大樂事。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名人志士,用盡筆墨,描繪激動人心的日出盛況。數年前有一省台記者曾在他的長篇遊記中寫道:這是最虔誠的時刻,大家都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東方峰巒與天相接的部分,靜聲屏氣,默默觀察。隨著時間的推移,只見魚肚白色慢慢被嫣紅所浸潤。接著,山尖上便閃出一線金黃,很快形成半圓,一眨眼便是一個渾圓,火球似的躍躍而起,光輝也隨之進射,顏色悠忽千變,先朱紅,後橙黃,再淡紫,最後變成赤紅,燦爛透明,如高爐里沸騰的鋼水。

南宮山 南宮山

站在山的肩頭,自己的視野和形象均達到某種高度。早霞真像是鋼水奔涌,浪起濤涌,一 層鑲金,一層桔紅,整個天空都是一座紅色的海洋,大地高山都是冒著熱氣的鋼錠。太陽正從紅火激浪的皺褶里冉冉升起,開始只是一團烈焰,以後是一彎紅線,少半隻,半隻,再以後,就像嬰兒娩出一個勁兒地在子宮中踢蹬。傾刻間,白的雲,青的山,綠汪汪的樹,紅彤彤的太陽,像是濃筆重彩畫出來的一樣。近觀,群龍戲繡球;遠望,筆架頂珍珠。遠也好,近也罷,都給這美妙絕倫的巨幅山水摁上了印章。

目光回撤,再看腳下的這千方淨土,能嗅到潮潤的空氣中散溢著松脂的清香,能凝視草葉上晶瑩的露珠怎樣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起寶石花般的色彩,能默望縋綣的浮雲眷戀著黛綠的秀峰,能瞅看到清泉的弦索被風的柔指輕輕彈奏,能傾聽到抒情的天籟在搖曳的山林問顫響悠遠的回音。此時此刻,若邀三兩知己在這裡把盞臨風,品茗茶葉香,笑談山水間,湯清、氣清、心清,器雅、境雅、人雅,這該是最濃郁的氛圍了,這該是最高格的遊歷了。

溪流野趣

南宮山 南宮山

有山無水襯不出氣度,有水無山顯不出精神。從嵐河中游向左溯溪而上,兩岸桃紅柳葉綠,煙村四五家。一線清流藏頭露尾在淺沙石罅中鑽行,漾漾然瀉珠漱玉,潺潺焉濯浴淨心。水中的石頭全是火山岩溶形 成,儘管鐵骨錚錚仍叫歲月打磨成冷卻了的饅頭。這石就是凝固的火,沉默的光,是冷靜著的熱情。水中的小石子兒,個個花紋綺麗,只只光滑鮮碧,像山水縮微,似星星點燈。

進入上溢,又是一番光景:山勢聳峙,石壁陡峭,老樹紛披,古藤綴拂,回眸而望,溪流如玉帶,田疇似螺紋,遠山近水盡收眼底。筆架主峰一會兒探出頭來,一會兒縮了回去,人稱“三隱三現”。再往前行,本以為水盡山窮,豈知澗溪上有澗溪,瀑布上有瀑布,依然是看不完的參差怪石,淌不完的淙淙流韻。從南宮山腳下湧出來的這股清泉,濯足以接受道家的洗禮,沐浴以洗盡旅途的鉛華,啜飲以品味水流千載歸長江之哲思。最著名的是“飲流戲鯢”,上有珍稀水青繁茂如蓋,下有巨石青苔點綴其上,溪流一會兒跌落,一會兒蠕動,水中小魚悠哉游哉,大鯢暗伏靜養,一動一靜,別具情趣。頭道河巨礫堆壘,河水撞石如銀瓶進裂,水聲引得山鳴谷應,周圍杜鵑滿山,盛開時節紅白粉紫爭奇鬥妍,水花、杜鵑花交相輝映,美不勝收。九曲十八彎,曲曲山迴轉,峰峰水抱流,淺灘處,卵石魚跳,清晰可數;潭深處,溪水青碧,群峰對鏡,好似流動的翡翠。潭心倒影時開時合,山中霧嵐雲捲雲舒。溪流兩岸,丹峰擁翠,奇石遍布,神態各異。秋冬春夏,陰晴雨雪,暮靄晨嵐,四時景致,奇幻百出。這是生命的源泉,是神秘的溪流,珍奇生物在這兒繁衍,鳥獸魚蟲在這兒孕育,這裡是鳥的天堂,動物的王國,滋養著茂林修竹,山花水草。特別是學名叫做大鯢的娃娃魚,隨便掀翻幾塊石頭,也許就能看到一條,雖比不上美入魚那樣的嬌俏,卻也算得上山溪一絕。還有長了毛的螃蟹,貼緊石板的巴岩魚,頂著青蓋的馬蹄鱉,小巧玲瓏的鋼鰍子,美妙絕倫的桃花魚……渭水(姜子牙)釣利,桐江(嚴子陵)釣名十而在溢水之上垂釣必定會釣起一個好心情。

這裡的水淺,不足以藏龍之首尾;這裡的林深,卻能臥虎之大氣。溪流野趣。目不暇接,正踟躕間,眼前驀地橫一脈大山,三座青峰一字兒擺開,直插霄漢。這不就是一個大寫的“山”字么?這不就是寫字的筆架么?

林中搜奇

南宮山 南宮山

山有多高,水有多深,樹有多秀。南宮山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儀仗隊般比肩接踵,或偉岸,或博大,或 蒼勁,或婆娑,百態千姿,風情萬種。樹與樹之間幾乎被巨大的藤蔓和氣根充塞了,不知名的古樹巨藤,野花閒卉似乎都能講述一段遠古的故事。林中徜徉,滿耳鳥語,或圓潤,域清麗,或嘹亮,或低沉,似晶瑩的露珠從樹葉上滑落,似光潔的珍珠在玉盤中滾動。這裡有我國獨有的毛冠鹿,美麗的金貓,機智的岩羊,靈巧的靈貓,笨拙的狗熊,貪吃的野豬,絢麗的金雞,紅艷的朱雀及畫眉、八哥、貓頭鷹、啄木鳥、金絲鳥、喜雀等。只要來到這裡,就可以感受到原始的含意,能生髮出擁抱自然的情緒。

林中的奇藤異木實在讓人要對造物主肅然起敬,脫皮樹脫下一身戎裝,展示著光滑硬朗的胴體,似在參加健美比賽;痒痒樹被風一吹,渾身抖動,笑容可掬的憨態讓人忍俊不禁。別說藤纏樹是一種恩愛纏綿,樹枯藤旺的現實讓人作另一番思考。沿山道西行,過南天門便發現一棵遭雷擊的千年古樹,樹上長樹,懷抱子孫,枯死數載又逢春,堪稱一絕。軀幹二人合圍,高十餘丈,樹冠雖已謝頂,但身上如袋鼠般護佑著數十種小樹,叫得上名的有野櫻桃、雞骨頭、鐵麻柳、三角楓、青椴皮。此樹1966年枯死,1978年復生,是巧合,是因緣,全憑參拜者自己去領悟了。

溫和濕潤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給珍稀植物以優厚的生長環境;珍稀瀕危保護樹種有香果樹、杜仲、水青樹、山白樹、麥吊雲杉、華榛、青檀、領春木、金錢槭、紅豆樹、白辛樹。列入我國七種“寶樹”之一的有水杉和珙桐,水杉屬孑遺樹種,被世界生物界譽為活化石,樹史可追溯至上白堊紀。珙桐亦稱水梨子,為馳名世界的觀賞樹,由於其花宛如一隻棲息的鴿子,因此又被稱為“中國的鴿子樹”。此外,還有天麻、黃連、延齡草、八角蓮、野大豆、七葉一枝花等中藥材和觀賞植物。

這裡的樹棵棵古拙遒勁透出歲月的印痕廣似乎一枝一葉都綴滿歷史的掌故。披拂的藤蔓和雲霧草濃若古人之美髯,蒼碧的苔痕恍若達摩之影。隨著一年四季的更替,早中晚時段的變化,原始森林以其形其味以及光影聲色給人美的享受,如同欣賞到一幅仰慕已久的立體長卷。春天是綠野仙蹤,繁花似錦,青翠欲滴,繁星滿枝。玉蘭婷婷,茶花娉娉、瓊枝綽約,花木扶蘇、櫻花如雲似霞廣枇杷金果盈枝,還有流水彈琴,百鳥鳴唱,春風拂面,幽香撲鼻;夏天是溫潤爽適,霧起雲涌,杉樹幽中含綠,厚朴綠中隱黃,楠、樺深邃,白楊、苦楝鮮亮,笆蕉碧翠,七葉樹綠的清純。—綠蔭深處,蟬鳴陣陣,溪流淙淙,加上遠處的桃紅李綠,淡淡芳香格外怡人,是避暑消夏的好地方;秋天是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烏桕漆楓霜葉如花,銀杏櫟楊金黃一片,笑哈哈的是板栗,黃橙橙的是柑桔,紅艷艷的是相思果,亮晶晶的是豆莢,—蟲吟過午,蛙鳴唱晚,秋高氣爽,香 飄萬里;冬天是寬銀幕,精彩紛呈,目不暇接,青松傲雪,棕櫚吐翠,雪筍、雪柱;雪幔、雪塔猶如一座藝術宮殿,無不給人一種滄桑聖潔之美。翠竹凌空,臘梅怒放,滿眼滿心都是雅致的點綴,只覺紅塵漸遠,舉步就能切入佛境。

除了天然美景,森林公園新造風景林主要分布在金頂和東西石林,有絲連紅珠、杜鵑含情、花紅柳綠、石林芳草、十里紅纓、風蕨舒芳、珍樹薈萃、綠葉金果、本草群芳、桑茶情趣、青松紅葉、蘭桂芬芳、丹楓秋色、踏雪尋梅、紅豆相思、翠羽映閣等。綠竹黃花即佛性,炎日皓月照禪心。從原始森林??,如長臂一伸,將萬千秀色攬在懷中。

觀瀑聽泉

南宮山常年雲霧繚繞,雨水充沛,特別是夏季,秀峰觀瀑又是一絕。聽到水聲,就會感到一種隱隱沉沉的震撼,接著是一陣涼氣撲面而來,飛流清碧,銀溪滾沸,簡直就是一個琉璃世界。再抬頭看一碧如洗的青山,曲徑通幽的小道便漸漸隱入霧靄之中。天外甘霖使溝溝壑壑都成了瀑布的製造商,百丈冰綃依山而掛,落入深潭時飛球卷雪,送珠散玉,聲震山岩,如書法家舞動出一大段飛白。叫得上名的有滴水岩瀑布,其勢 恢宏,噴涌下瀉,聲若宏鍾;綠苔瀑布。柔態可掬,穿隙鑽縫,如納遊子之衣;杜鵑峰瀑布,銀絲白髮披肩頭,似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如時無?”;冷香瀑布,像一位冷美人在舞動透明的外套,又像美女出浴忘了關掉水龍頭。若到了冬季,冰墜、冰環、冰穗、冰練玲瓏剔透,像是專為女士們準備的飾物。

在寧靜的原始森林廣,奔流之音鳴如彈箏,泉月的清響達到最純淨的境界,流動的水聲就是靜謐世界的闡釋,這水聲是冷峻的,帶著涼意,捉著迷藏,空靈而自信,美妙而綿長。位於寶蓮洞神龕下的寶蓮泉,不溢不涸,清冽甘美,夜靜之時猶如鐘磐之聲盈耳。筆架主峰下有兩石對立,形似彩門,若從這兒歸去,便成了好漢們心目中的凱旋門。下方有五瓣石片錯落成一朵石蓮,名曰蓮花盆。花蕊處生一暗泉,如缽似盞,內盛清泉取之不盡,逢旱不竭,遇澇不泄,遊人都要取一勺飲之為快。借用李白詩二句:“碧荷生幽泉,朝日艷且鮮”。還有龍安寨頂的龍安泉,清澈秀美,一塵不染,若泡龍安茶,更是香飄四野,甘冽數日。最常見的是林中小溪,山澗飛瀑,無一絲雜質,有村姑雙日之澄澈。掬起一捧,不經意間又悄悄溜掉;放入水中,眨眼便無影無蹤,回歸自然。夜深人靜,唯有泉聲如琴在山中合奏:有的低沉雄渾,聲若松濤;有的滴水撞石,猶如豎琴;有 的飛流直下,如眾人鼓掌;有的潺潺媛,如敘家常。若再有一顆聽得山泉的心,就不會再去介意白天的心情。在音樂的泉聲中廣可以放達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種境界,堅守在泉聲的中央,就是堅守高雅的情操。也就在此時才會明白,原本這泉聲在白天也會如此清響,只是白天的心太嘈雜,太不安分,為外物所累,忽視了泉聲的存在。聽泉猶如聞濤,坐景兼欣賞,臥枕聽天籟,就想:聽泉,其實是在聽自己的生命與這世界情結 相交融的主旋律。

石林走筆

南宮山奇峰突兀,怪石林立,如佛如神若鳥若獸,似行似臥欲跑欲飛,儀表逼真,形態各異,岩漿溶液構成了高矮錯落疏密有致的石林景觀。走進石林,景隨步移,無數石峰拔地而起,有的如筍似柱 有的直刺青天;有的數石相向,如久別重逢,又像十里相送;有的倒懸欲墜,千嶂疊翠,危石險道,使入驚心動魄;更有明淨清泉相映,小橋流水相連。有時是山窮水盡絕無路,林暗石明又一景。而往往又因觀賞角度的不同,春秋四季的變遷,早霞暮靄的變化廣以及日照方位的差異,給人以不同的印象;猶如生活在夢幻仙境之中。一石一物,一物一景。一石一世界,物一意韻。

一石直立,一石斜靠,相偎相依,情態可掬,讓人一看就會想起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詩句。由東向西看,似鱷魚昂首,口眼牙活靈活現;由南向北望,又像一隻巨鼠正在察言觀色,靜觀四方。起伏的山巒如洶湧“的波濤,似龜的巨石昂首引頸在晚霞中奮力向前,恰似金龜出海。一石直立,削髮袒胸,身背經書,如羅漢誦經。石林之中有一巨石正昂首向樹,意 欲攀援,遊人若有耐心,定會“十年等個鱉上樹”。有石如唐僧師徒,或騎馬,或挑擔,或抓棍;或扛鏟,似像非像,欲走末走。十米巨石如禿頂羅漢,遠遠望去,:五官清晰可辨,面西打坐,憨態可人。

西石林既是火山溶液所致,又是古冰川遺址,—筆架主峰,登高俯視,嵐河溢水蜿蜒如帶,梯田農家盡收眼底。蓮花峰西側的轉角鼓樓為石崩堆集而成,駐足審視,若鼓樓而立,向前便有石船晚渡,自有人來指點迷津。從北門而入,抬眼便見二個仙下棋,激戰正酣,勝負難以預料。此外還有恐龍丹佛爾、悟空探山、落魂關、仙人橋、石人登山、仙桃岩、仙女觀景、師徒授功、慈母之愛、雛鷹欲飛、猴撣師、八戒吃瓜、雲照金蟾、 悟空出世等。東西石林遍布山樑溪谷,如同一段歷史,有名的和無名的全都站起來讓後人評說。

最絕的還數寶蓮洞、蓮花盆、雞公石;海螺號等奇石。觀者無不扼腕驚嘆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嘆賞天地造化的抱朴守拙。寶蓮洞原有一副嵌字聯,現已絕跡。聯曰:寶座無塵垢,蓮台有清香。橫額:洞鑒凡情。蓮花盆在舍利塔左下方,石蓮花瓣次第開放,遠看像蓮花吐蕊,近觀似花瓣散落。海螺石狀如螺螄,中空有嘴,對孔而吹能發出不同的聲響。相傳當年有人把海螺廣吹,對面的雞公石就會遙相呼應,破啼而鳴。正是在大自然的山崩地裂、風剝雨蝕的強大作用下,才使得南宮山奇特景色歷經滄桑,多姿多彩,成為一大奇觀。

林木是山的衣冠,流泉是山的風韻,飛霧是石林的骨氣,石林則是山的骨胳。石林之美勝過世間的藝術品,它承受了千百萬年日月精華的滋養,歷經風雨的千錘百鍊,鍾造化之神秀,凝山川之靈氣,青春永恆,生命無窮。石雖不言,卻能傳神傳情。觀石猶觀己,看石如看人,石品就是人品。

民間習俗

守號與狩獵

在靠近大巴山的一些地方,山大人稀,野獸出沒無常。為了守衛即將到手的莊稼,苞谷掛須、豆類結莢之時,山裡邊便出現一些“介”字形的茅庵草舍。這是山民們為保護勞動果實不受野獸糟踏而搭起的臨時“哨所”,當地人把這種看秋護糧叫“守號”,把守號人住的簡易草房稱作“號棚”。

人煙稀少的地方,當莊稼即將成熟之時,狗熊、野豬、獾、土老鼠等,就會夜裡出來糟害。最厲害的是野豬,它們常常成群結隊,一夜之間就可將幾畝莊稼夷為平地。因此,人們在地邊搭上號棚,每晚除在棚前燒一大堆篝火外,還要不時地吼唱有韻無詞的山歌號子,放土槍、敲梆子、吹牛角號,用來驚嚇野獸,避免他們靠近地邊。

農閒時,居住在山裡的人也想學城裡的人來一點“閒適”,帶上彎刀背上乾糧扛上獵槍外出打獵,俗稱“攆山”。他們不但熟悉獵物出沒的地方,還能憑響動、氣味、足跡、糞便之類的判斷出各種不同的獵物,哪些是受保護的,哪些是可獵的,並且對一些山禽野獸的習性了如指掌,如數家珍。

打獾之類的動物,有一兩個人即可。打野豬人要多,進山先查出腳跡,由經驗豐富的人指揮,找準“交口”,由槍法最好就用墨汁打上碼子,的獵手“座交”。“攆腳子”帶上自養的獵狗,拿上竹竿或木棍,從三個方向驅趕,嘴裡不時地吼著動聽的攆山號子。坐交的守候在能隱退的地方嚴陣以待,只要獵物“上交”,十之八九逃脫不掉。

打死野豬的獵手,從豬脖子上先扯一撮毛用火燒掉,再扯幾根蘸上血貼上在火槍的點火處。裝上火藥朝天放一槍,通知大家前來分享勝利果實,誰擊中的誰優先,將尾巴使勁往後扯,扯到哪裡就從哪裡砍下來。其餘的大夥平分,凡攏了場的個個有份,連帶的獵狗也不例外。“見山打獵,人人有份”,這種獵規至今尚存。

殺年

嵐皋地方,殺過年豬很有一番講究。不僅要選擇吉日(屬牛、屬馬的日子最好,象徵來年餵的豬膘肥體大),還要請把式(殺豬匠)和二把手,準備“卯子”(用棕葉扭成,以備縛肉塊之用)。殺豬時要一刀斃命,稱之為“過山快”,預兆來年槽頭順。毛要颳得乾淨,肉也要砍得周正。當毛剖淨,將整豬支在大澡盆上,殺豬匠就從脊背處“開邊”,看是否“通脊”(首尾膘的厚度均勻),圍觀者多用手指插入量出幾指膘來。也就在這時,內當家的才很自信地走出來,享受人們的稱讚。割下豬頭,往往要先稱一下,好預測該豬的淨重,一般是一比十,就是豬頭30斤,淨肉就是300斤。下來就是實測,也就是將砍下的半邊一稱,就會得出整條豬的實際重量,此舉稱之為“吊邊”。砍肉也有講究,常言說:“豬大豬小,二十四個卯”。肉從尾部砍起,依次稱之為:坐墩、二道臀、腿筋、黃鱔肉、倒尖、軟膛、腰綹、寶肋、槽頭、項圈。砍一塊從一到十的寫法為:“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如三斤二兩,就寫成“〣 :”,四斤六兩就寫成“〤〦”。

趁著豬血未冷,“便倒進早巳準備好的豆腐盆里,再加上蒜瓣、花椒之類的佐料,捏成疙瘩放在火爐上面熏乾.這種“色香味”俱全的血豆腐乾,當地叫“血粑粑”,是炒臘肉下酒的上等佳肴。家家殺豬,家家都有一頓豐盛的泡湯肉,即使剛在鄰家吃過,主人也不馬虎。所謂吃泡湯肉,也就是主人用剛殺出來的新鮮肉置辦一桌酒席;一來犒勞殺豬匠和前來幫忙的鄉鄰,二來共慶豐年。嵐皋人厚道,遇誰家殺過年豬,不論生人熟人,只要趕上了就得入席就坐,如果過多謙讓,主人反倒不悅,說你見外。真有點“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的味道。

泡湯肉一般用的是“槽頭”,因為這兒的肉塊頭大,一塊就是十幾斤,而且有肥有瘦,便於廚房調理。待頭蹄下水收拾停當,剛把煙吸過,茶喝罷,鮮美可口的泡湯肉就端上了桌。幾碟子幾碗,有炒有燉,再滿滿斟上幾碗自家烤的柿子酒或拐棗酒。因為酒勁(度數)不大,通常用碗不用盅,真應了“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說法。一人一碗酒下肚,再猜寶划拳打通關,直鬧到夜深入靜方罷。雖不是“家家扶得醉人歸”,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了。這種泡湯肉,從冬月初一直要吃到大年三十,只要你勤快肯幫忙,天天都有吃的。

這殺年豬吃泡湯肉的風俗,不知興於何年,就連地方志上也沒有記載,但“文革”期間,殺得起過年豬的家兒屈指可數,若是遇上一頓泡湯肉,那真是享了天福。家家戶戶都餵三四頭大肥豬,除了自家食用外,還要扛到集市去賣,吃泡湯肉成了家常便飯,也就不足為奇了。

民間藝術

報路歌

南宮山所在的縣嵐皋,山大林密,溝壑縱橫,走路全靠兩雙腳,運輸離不了背和抬。由於山路的崎嶇狹窄,上坡下坎,過溝捌彎較多,搬運大一點的物件, 特別是幾個人抬東西,後面的的視線往往被除遮擋,每前進一步都很艱難。為了行路安全,首尾有個照應,在千百年來,流傳一種安全走山路的“報路歌”。

最早的報路歌是婚娶抬陪嫁物品時唱的。出嫁那天,稍微寬裕一點的人家都要給女兒預辦十台八台。

捌彎就報:“連環之字捌”,後答“你去我不來!”,過溝或路上有水坑時前報:“一路花灘”,後答“兩腳叉開!”,過橋時前報:“兩邊虛空”,後答“端走當中!”。

20紀紀50年代,為了將食鹽、布匹等日用品運住山區,除了船載馬馱,更多的是用人背挑。這些被民眾稱為“背老二”“背二哥”的腳夫,上路時都愛結伴而行,啟程前還要推舉一位眼明嘴巧的人為“領頭”。遇到險路或障礙物時,領頭便將抬取陪嫁的報路歌借來。

上路的人再多,只要一踏上節拍,步調步會協調自如,似乎背頭的重負也減輕了許多。一人報,眾人答,加上大山的回聲,此起彼伏,精獷中透出幽默的情韻。

報路歌也是一種民間藝術,它無調含韻,自由唱和,節奏明快,無拘無束,在搬運大件行李的的過程中,除唱一些流傳的固定句式外,還穿插一些逗趣取樂的順口溜,用來且興鼓勁。

鑼鼓草

鑼鼓草的流行,是陝南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獨創出來的一種將勞作和唱打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因多在播種薅草時演唱,故而得名。

鑼鼓草在各地內容風格不一,有的只有歌師押儀二人,陣容變換機動靈活,程式內容側重禮儀。右的則是歌師押儀三人,陣容龐大,演唱前,脫產的歌師立於陣後,手擎大鑼,待薅草的人依地形排開後,歌師就著節拍敲上一通。唱詞有正本,有即興創作,正本曲調則有《麻雀鬧林》、《野雞撲》和《牛搔癢》。過去打鑼鼓草,要請端公安神,第一支歌叫《立五門》,即:“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壬癸水,北方庚辛金,中央戊已土”。唱罷才人正題。這種鑼鼓草,一般在農忙季節才打,特別是耕地多的農戶,在薅草、採茶、插秧、養蠶等農活打架時就非打不可。

住宿

高檔床位: 16張 價格: 280 元/天

標準床位: 40張 價格: 150 元/天

普通床位: 359張 價格: 25 元/天

交通路線

到西安有338公里路,坐汽車、火車行駛5小時可到。

到安康有70公里路,坐汽車三級油路行駛1小時30分鐘可到。

到漢中有230公里路,坐汽車、火車可到。

到十堰有320公里路,坐汽車、火車可到。

到重慶有450公里路,坐汽車、火車可到。

官方網站

南宮山景區官方網站於2013年3月15日正式上線,除了景區大量實拍美景,其中囊括了當地風土人情、美食小吃、特產等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