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漢置。
漢獻帝建安中期(196—220),從漢陽郡析置南安郡。 治原道縣(今隴西東南),領3縣:原道、新興(今漳縣、武山境內)、中陶(今隴西東南、漳縣境內)。 屬涼州。
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南安郡屬秦州,仍 治原道縣(今隴西東南)。
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秦州併入雍州(治長安,即今西安)。太康七年,復置秦州,(治上邽,即今天水)。 南安郡屬之。
東晉元帝大興四年(321年),南安郡屬前涼河州(治枹罕)。前秦因之。
後趙(319—350)南安郡屬秦州。後秦,西秦屬之。西秦南安移治今隴西東。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846年),改名南安陽郡,治桓道(在今隴西東南)領桓道、新興(轄今隴西、漳縣、武山部分地域)2縣,
北周復名南安郡。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前廢。
二、南朝宋置。
南朝宋元嘉初,於故漢德縣(四川劍閣漢陽鎮境內)境內僑置南安郡,領桓道、中陶2僑置縣。
南朝宋大明中(457-464年),南安郡始改僑置為實郡,領南安(今普安鎮為郡治)、白水(今店子鄉)、華陽(今王河鄉南)、梓潼(今梓潼縣城關鎮)4縣及寄治南秦州桓道、中陶2縣。屬益州。
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始在境內立南梁州(州郡縣同治今普安),南安屬之。
梁末,武陵王據蜀稱帝,改南梁州名安州,南安屬之。
北朝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因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改安州為始州、南安郡改名普安郡屬之。
北周時,始州隸於利州總管府,普安郡屬之。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普安郡入始州(治所在今四川劍閣普安鎮)。
大業三年(607年)改始州為普安郡(治所在今四川劍閣普安鎮)。
唐武德元年(618年),普安郡復稱始州,屬利州總管(都督)府,貞觀六年罷,改屬劍南道及東川節度。
先天二年(713年)改始州為劍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劍州為普安郡。乾元元年復名劍州。
三、南朝梁置。
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郡治設晉安縣(今南安市豐州鎮),管轄現在福建莆田、泉州、漳州、廈門四市地。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大幅度地裁減郡、縣。 降南安郡為縣。晉安縣改為南安縣,屬泉州。
四,東魏置
後魏太和十八年改南中府,東魏天平初改南中府置南安郡,領南安,定南二縣,後周郡廢,改置定南縣,隋大業被省入葉縣。今在河南葉縣保全鎮東北3公里的後古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