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南京民俗文化展示地]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南京民俗文化展示地]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南京民俗文化展示地]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位於南京市秦淮區中山南路南捕廳甘熙宅第內,總占地面積14060平方米,是南京地區收藏、陳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風民俗,弘揚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專門機構,並於2010年建立中國首家民俗、非遺“雙博館”。 甘熙宅第又稱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與明孝陵、明城牆並稱為南京明清三大景觀。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是南京老城文化的見證和縮影,是南京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的重要展示地,遊客可以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了解南京一百多項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基本情況,觀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展演。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建築布局 建築布局

1982年,南京市文物部門在全市的文物普查中,發現了“甘熙故居”,民間俗稱“九十九間半”、“甘家大院”這片古建築群,並定為市級文保單位。

1986年,為了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南京傳統民居,文物部門開始在甘熙故居內籌建南京市民俗博物館。

1986年,為加強南京傳統民居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籌建市民俗博物館,將南捕廳19號前後三進及西偏院(一主一輔)的居民搬遷並修繕。

1992年11月18日,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建成並對外開放。將南捕廳19號前後三進及西偏院(一主一輔)的居民搬遷並修繕建成市民俗博物館並對外開放。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成立後,一方面加大對“甘熙故居”的保護管理,積極制訂保護規劃方案;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民俗文物資料的徵集、宣傳、展覽和社會教育等基礎性工作。

1995年,江蘇省政府列甘熙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俯瞰甘熙宅第 俯瞰甘熙宅第

2000年6月,根據國家建設部關於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傳統歷史街區保護項目的檔案要求,在市文物局的統一部署下,南京民俗博物館組織人員走進南捕廳地區實地調查了解民居建築情況,測算了相關的面積、人口數據,拍攝了資料照片,整理了《現狀及保護規劃構想》和《展覽展示方案》,把南捕廳歷史街區的保護作為一個整體項目上報國家建設部及省、市建委,並在次年初得了國家建設部的標準,將此項目列入國家財政部2000年度項目(江蘇省唯一一項),由國家建設部、財政部、國家計委共同下達了項目批文及歷史街區專項補助經費。

2001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被市委、市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5月17日,南捕廳歷史街區傳統民居保護項目正式立項,南捕廳歷史街區傳統民居保護項目位於南京老城南鬧市區,東起中山南路,西至大板巷,北到南捕廳,南至觀音庵、定盤巷。同年8月4日,一期工程的拆遷工作正式開始,10月20日結束。

2002年,南捕廳三組建築經過一年的閉館維修後,重新開放甘熙故居,“甘家大院”的俗稱開始在民間口耳相傳。

甘熙宅第 甘熙宅第

2006年,甘熙故居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正名為“甘熙宅第”。同年,甘熙宅第後期修繕及環境整治工程正式啟動。

2007年,除原來的南捕廳建築,文物部門又修復了大板巷42、46號古建築,復建了津逮樓和“小園”,增建了“小園”的長廊和水榭,並在保護範圍內保留、修復了一棟優秀的民國建築——聽秋閣。

2007年,6月18日,甘熙宅第完整重現了歷史原貌。

2010年1月,為了全方位地展示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市文廣新局決定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增設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建立全國首家民俗、非遺“雙博館”。

結構布局

綜述

遊覽地圖 遊覽地圖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位於南京市秦淮區南捕廳15、17、19號和大板巷42號的一座三組五迸穿堂式古建築群,即甘熙故居。該建築群占地面積14060平方米,距今已有180餘年歷史。故居中營造假山魚池,廣植花卉樹木。假山頂上建"茅亭”,在山上俯看整個建築群,居高臨下,曲廊迴環、庭園幽深,布局結構合理典雅。

甘熙故居是清代著名文人、方誌學家甘熙的故居,占地面積近萬平米。俗稱“九十九間半”,與明孝陵、明城牆並稱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遊價值,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築群。在南京甘熙故居的多進穿堂式民居,俗稱為“九十九間半”,甘熙故居其實總共有房間一百六十二間。

結構

民居以木結構為承重體系,用抬梁和穿斗的構架承受屋面和樓面重量,以空斗牆或磚石砌牆來圍護及分隔空間形成建築,民居的基本單位為間。用三—五間的單數橫向連成建築物稱為落,落與正面庭院組成進,多進的縱深串聯再以高圍牆封閉組成住宅,這就是通常所指的一落多進的住宅。甘熙故居就是這樣橫向組成的四落五進的大宅院。

布局

民俗展覽 民俗展覽

甘熙故居的布局,嚴格按照封建社會的宗法觀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講究子孫滿堂、數代同堂,這些意識反映在建築上致使大宅的規模龐大、等級森嚴,各類用房的位置、裝修、面積、造型都具有大致統一的等級規定。

甘熙精研金石地學,擅長風水勘輿、星相之術。其故居朝向上坐南朝北,建築上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故居內大小天井多達35個,據說有水井、窨井32個,目前發現的10多個水井,有的在天井中、有的在房間裡、有的在檐口下、有的在門檻邊,很好地解決了房屋的通風、採光以及上下水等問題,屋面檐口下的水槽讓雨水從暗溝流向院內天井,起到“四水歸明堂,肥水不外流”的作用。

故居的布局嚴謹對稱、主次分明、中高邊低、前低後高、循序漸進,步步推向高潮。每落位於主軸線上的明間較兩側的開間略大,而整個住宅的入口位於正落中間。正落沿縱深軸線布置的各種用房按順序排列是:一進門廳,二進轎廳,三進正廳,四、五進為內廳等。布置在邊落中的建築無論在開間的面寬和總的間數等各方面都較正落為小,正落與邊落間有通長的備弄。一般情況下,邊落中各進的平面與正落不完全相同。邊落中軸線是不完全貫通的,各進廳堂要經過備弄和天井才能進入。大宅布局上強調中央軸線的突出地位,是封建社會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的反映。

甘熙故居並非徽派建築,也不是完全的蘇式建築,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樣,有著南京自己的建築風格,如門樓裝飾較素,顯得簡樸大方,封火牆特別高大注重實用等,整個建築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紳階層的文化品位和倫理觀念。

展出內容

甘家宅第建築群

甘熙宅第 甘熙宅第

甘熙故居

清代著名學者甘熙的故居,這座以木構架為主的典型中國古建築始建於道光初年,它的建築傳承了徽州古建築的風格,木雕石刻精美,又兼具太湖流域建築風貌,注重廳堂梁架的細部雕琢。甘家前後用50年時間,造屋4組,多達300多間,民間俗稱甘家大院為“九十九間半”。

津逮樓

津逮樓是甘家的藏書樓,也是清代金陵著名的藏書樓。津逮樓除收藏曆代秘籍善本,還收藏了大量甘氏自撰著述。津逮樓歷經火焚,後“復廬”重建。現如今保留下來的藏書,是當時散落在各房間供家人平時翻閱的。

甘熙宅第 甘熙宅第

望月樓

原為甘家小姐繡樓,後因津逮樓被毀,將保存下來的兩三萬冊書籍又搬到瞭望月樓(南捕廳19號)。

友恭堂

清朝嘉慶初年,甘國棟在時稱府西大街的南捕廳買下一塊宅基地,開始建設房屋,嘉慶已末(1799年)正式遷居於此,並取堂名曰“友恭堂”。“友恭堂”是南捕廳甘氏的堂號,也是整個宅第、家族的共同稱謂。

嚴鳳英舊居

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的嚴鳳英,在解放初期在甘家大院學習京劇崑曲時住過的居所。

南京民俗文化展

展陳活動 展陳活動

展示了南京民俗文化,有照片、實物、影像等陳列。

金陵十八坊

“金陵十八坊”展示廳,則復原了南京地區的部分老街坊、老行當,推薦懷舊范兒觀眾一游。“金陵十八坊”是明朝大量軍需品與民用品的生產場所,雲集工匠人口有十餘萬。觀眾在這裡還能看到扇子店、當鋪等已經消失的老行當。

金陵甘氏家庭歷史陳列

甘熙宅第的主人是被稱為“南邦巨族”、“江南甲姓”的金陵甘氏家族。金陵甘氏家族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戰國的秦丞相甘茂,其後甘寧、甘卓等都為戰功顯赫的名將,幾百年來家族代代以“友恭”精神為家訓,世代書香,詩禮傳家,自清代以來成為以藏書、文學、地學聞名的文化世家。其中展示的友恭堂祭祀用具,屬於二級文物。

南京育兒、婚嫁習俗展示

甘熙宅第 甘熙宅第

觀眾帶著3歲以下孩子前來參觀的,可在這裡玩“抓周”。孩子坐在扁籮中,如果選擇升斗、算盤寓意從商;烏紗帽、印章則是仕途之兆;選刀劍戈矛是武夫,金銀珠寶則是富貴相。“立夏稱重”也是南京人代代相傳的育兒經驗,老百姓為避免孩子在此季茶飯不思,特製一種巨大的桿秤,上方用麻繩吊在房樑上,下方吊一個大竹籃,讓孩子坐進去,人移動秤砣稱出孩子的體重。現場“立夏稱重”可承受50斤重量。

此外,老南京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的婚嫁民俗也在這裡以各種實物的形式體現出來,觀眾還可乘坐花轎互動。

館藏文物

文物簡介圖例
《白下瑣言》 清甘熙著 南京掌故筆記。專記金陵山水、名人遺事等,詳細查考利病、沿革,內容包括名勝古蹟、經濟狀況、文化生活、風俗人情等,共570多則,是研究明清南京地方歷史的重要文獻。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南京民俗文化展示地]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南京民俗文化展示地]
“江寧甘氏友恭堂記”碑 碑文成書於清嘉慶十七年(即1812年) 碑石鑲嵌於“友恭堂”東牆之上,王芑孫撰寫,金陵劉文奎鐫刻而成。碑文字型遒勁工整,清晰可辨。“友恭堂碑”的發現,印證了“友恭堂”的存在,以及甘氏家族世代以“友恭”為家訓的歷史。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南京民俗文化展示地]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南京民俗文化展示地]
甘氏家族陳列甘家姓氏來歷,及甘家藏書、刻書的部分古書籍展出。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南京民俗文化展示地]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南京民俗文化展示地]

科研成果

《南京工業遺產》由南京出版社出版於2012年5月,全書280千字,230餘幅圖片。由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副研究員徐龍梅與父親共同編著。

《金陵甘氏考》由甘櫯編著 ,全書注重史實,考辨嚴謹,倡以人文,述論兼合,論從史出。通篇無華麗之辭,忌俗庸之語;平實而真朴,哲析而理逮,誠為研究金陵甘氏歷史文化之佳作。

重要活動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建成開放以來,一直有多位國家領導人,如原國家副總理吳儀、原中央領導李嵐清,原外交部部長楊潔篪等前往參觀,當然還有不少名人也慕名前來,如著名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建築界泰斗吳良鏞等。同時該館歷年來也舉辦了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

1、2012年9月30日,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開展以“拜月賞桂慶團圓”為主題的中秋節活動,旨在讓前來參觀的觀眾度過一個溫馨、快樂的中秋佳節。

2、2012年10月23日,以“敬老、愛老、步步高”為主題的重陽節活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成功舉辦,活動當日大批老年觀眾免票參觀遊覽,大家度過了一個溫馨、愉悅的重陽佳節。

3、2012年12月16日上午,中美媒體交流團一行參觀南京市民俗博物館。

4、2013年2月26日,著名作家、學者,歷史學家易中天先生蒞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

5、2013年4月27日,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臨時展廳《嚴鳳英藝術生涯史料展》展出,展期兩個月,向觀眾展現出“黃梅戲造就了嚴鳳英,嚴鳳英發展了黃梅戲”這一陳列主題。

6、2014年1月1日至2月18日,吳江博物館藏清代《天神圖》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展出。讓觀眾了解認識中國特別是江南地區民間神祇信仰文化。

7、2014年7月23日至8月20日,《清風徐來——鹽城市博物館館藏扇面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臨時展廳展出,30多幅清代扇面作品,形制多變,內容豐富。

8、2015年10月9日至16日,“繁花似錦——‘金陵神剪張’三代剪紙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共展出南京剪紙傳承張氏譜系核心人物張吉根老師及其子張方林、女張林娣、孫張鈞、外孫歐堅三代五人共102件剪紙作品。

場館特色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從1992年建館起,就立足於南京傳統民間民俗文化的保護,開展了一系列展示民間民俗文化的活動,充分發揮了博物館應有的作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是研究、展示、保護南京民俗文化以及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性博物館。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9:00-17:00(全年無休)

地址:南京市秦淮區中山南路南捕廳15、17、19號和大板巷42號、46號

公交:乘坐南京公交35路、南京公交100路到昇州路站下

捷運:南京捷運1號線到三山街站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