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南京開始對我同胞實施長達40餘天的大屠殺,30萬同胞慘遭殺戮,這是中國歷史的慘劇,也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政府大量銷毀檔案、文書等證據,造成還原歷史真實、清算戰爭責任的困難。而日本社會又特別重視其作為戰爭“受害者”史料、證據的發掘、保存和利用,強調核子彈給日本造成的災難,由此模糊了國際社會對日本作為戰爭“加害者”的認識。加上中國學者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資料整理、學術成果、文藝作品在西方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傳播力度、傳播範圍有限,影響了國際社會對南京大屠殺的認知和判斷。
2005年,在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趙龍提交提案,呼籲每年12月13日舉行國家公祭,由國家領導人參與公祭活動,同時還建議把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升格為國家級紀念館,並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2012年3月,在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政協副主席、南京藝術學院院長鄒建平,第三次遞交與南京大屠殺有關的議案: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祭日舉行國家公祭。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主要流程
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9時56分,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步入現場,站立在民眾方陣前。18名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兵齊步行進至公祭台兩側,持槍佇立。
10時整,公祭儀式開始。軍樂團奏響《義勇軍進行曲》,全場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嘹亮的歌聲響徹雲霄。國歌唱畢,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公祭現場拉響了防空警報。同一時間,南京全城警報響起,汽車、火車、輪船汽笛齊鳴。
默哀持續一分鐘。軍樂團奏響低回空靈的《安魂曲》,16名禮兵抬起8個巨大的花圈,緩步走上公祭台,將花圈安放在“災難牆”前。77名南京市青少年飽含深情地宣讀《和平宣言》。
隨後,習近平同一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和一名少先隊員一起,緩步走上公祭台,為國家公祭鼎揭幕。
習近平在講話中表示,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達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願望,宣示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
六名社會各界人士代表共同撞響“和平大鐘”。隨著三響深沉悠遠的鐘聲,3000羽和平鴿振翅飛翔,寓意著對30萬死難者的深深追思和圓夢中華的雄心壯志。
公祭儀式後,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和各界代表走進紀念館展廳,參觀《人類的浩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習近平等仔細觀看,在南京保衛戰、日軍在南京的大屠殺、對日本戰犯審判、南京大屠殺歷史見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等展區,習近平不時駐足,詳細了解有關情況。
參觀結束時,習近平、張德江在簽字簿上籤名。隨後,習近平等親切會見了參加儀式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和遇難者遺屬代表。
參加人員
除了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外,還有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戰士和老同志代表,中央黨政軍群有關部門和江蘇省、南京市、南京軍區負責同志,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港澳台同胞代表,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作出貢雄的國際友人或其遺屬代表,二戰中國戰區和遭受過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亞洲國家駐華使節代表,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遇難同胞親屬代表,江蘇省各界民眾代表等參加公祭儀式。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200餘名中外記者在現場進行採訪報導。
歷年公祭
2014年12月13日,首次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南京大屠殺紀念活動成為國家公祭,對於保存歷史記憶、彰顯國家意志、借鑑歷史智慧、協調國際關係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
2015年12月13日,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將舉行隆重公祭活動;南京市17處叢葬地與國家公祭儀式同步舉行悼念活動,一大早很多市民也自發趕到這裡,依次獻花表示默哀。很多人胸前掛著一個小小的白花,以此來對那場災難中的同胞表達祭奠和緬懷。
2016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儀式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同志主持。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紀念日,也是第四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3日上午,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
2018年12月13日是第五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
主要意義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不僅有利於強化中華民族對於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記憶,也有利於世界人民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使南京大屠殺成為一種世界記憶。
歷史是客觀的真實存在,尊重歷史、敬畏歷史,通過多種途徑盡力保存歷史記憶,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待歷史應持的正確態度。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其意正在於表達對歷史的尊重、追憶和緬懷。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通過其特定的儀式和空間建構,可將人們帶入歷史的時空,置身歷史的場景,去感受歷史的真實,觸摸歷史的遺存。國家公祭作為一種周期性紀念,是保存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南京大屠殺歷史敘述的重要途徑。
國家公祭將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呈現在世人面前,無疑有助於國際社會建構和保存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記憶。這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忘記的恥辱。
社會評價
法新社報導了本次公祭儀式的主要流程,並援引了習近平的講話:“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任何人要否認南京大屠殺慘案這一事實,歷史不會答應,30萬無辜死難者的亡靈不會答應,13億中國人民不會答應,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民都不會答應。”
中國今年提高了相關紀念活動的規格,並以此銘記重要的戰時事件,與此同時,中日關係持續低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其他領導人出席紀念儀式,也說明中國正致力喚醒對日本當年野蠻侵略行徑的記憶。(美聯社評論)
在過去的一年中,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晉國神社一度引發中日關係緊張,今年中國高調舉行南京大屠殺紀念日,是要深刻凸顯這一象徵性標誌。(路透社評論)
1937年12月13日“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南京大屠殺被認為是與奧斯威辛集中營和廣島轟炸並列的事件,所謂二戰中的三大悲劇,或稱“亞洲的奧斯威辛”。而日方往往迴避這一歷史事實。中國今年首次舉行國家公祭,希望能銘記歷史,並對國民進行教育。(德國全球新聞評論)
與歐美媒體形成對比的是,日本國內媒體此次顯得安靜異常。公祭日前一天(12月12日),日本六大主流報紙關於南京大屠殺和中國國家公祭日幾乎沒有報導。日本國內網際網路媒體也只有引自中國媒體的報導,基本看不到本土媒體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