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658年(順治十五年),清軍三路進兵西南,李定國等戰敗,永曆朝廷形勢危急。鄭成功見清方主力集中於西南,認為這是擴大以自己為首的東南抗清基地的大好時機,決定率領主力乘船北上,展開長江戰役。五月,中提督甘輝統領前軍乘船進至沙埕;二十七日在桐山(今福建省福鼎縣,與浙江省接境)一帶徵糧。鄭成功親自帶領的主力也到達距沙埕三十里的岑嶼。六月初十日起,張煌言、甘輝、馬信等集中兵力進攻溫州府屬的瑞安縣城。清政府除集中浙江駐守軍加強防禦外,還從河南、江西、山西、山東抽調兵馬增援。鄭軍在溫州地區徵集糧餉後,即移舟北上,準備入長江,攻取南京。八月初九日,鄭成功統領大批兵馬乘船由浙江舟山進抵羊山(今大洋山,屬崎嶇群島)。這裡是“海道必由之路”,“南至定海,北至吳淞,皆一潮可到,蓋江、浙之交界也”。不料天有不測風雲,陡然之間烏雲滾天,狂風驟起,大雨如注,波濤洶湧,鄭軍舟船對面亦不相見,互相撞擊和為大浪顛覆,翻沉損壞的很多。鄭成功的六位妃嬪,第二、第三、第五個兒子都被淹死,兵將、船艘、器械損失巨大。
鄭成功遭到這一意外打擊,說:“今船隻兵器損失,長江難進矣。須溜回舟山收拾,再作區處。”八月十四日,他督師回到舟山進行整頓。由於該島一片荒蕪,大軍難以久留,九月初,鄭軍船隻分三幫經舟山群島與鎮海縣之間的海峽南下。這次動員的兵力據清方檔案記載至少有船舶一千餘艘,陳應泰揭帖中竟說有“五千餘艘”,留守金、廈一帶的兵力自然比較單薄。“重兵勁卒盡數而出,所餘留守老巢者雖有三鎮、五鎮之眾,不過老弱病養並在其中。”清福建提督馬得功乘機出兵於六月初四日攻占了泉州附近的鄭軍基地白沙(即鄭鴻逵歸隱地)。
鄭軍中一些清方投降過來的北方兵將不習慣海上軍旅生活,被羊山颶風嚇壞了,紛紛逃走。鄭成功一面整頓隊伍,製造器械,修補船艦,籌集糧餉,準備明年再舉;一面在南返途中攻克台州、海門衛、黃巖縣、磐石衛、樂清縣等浙江沿海要地。大致來說,在第一次北征受挫到次年五月入吳淞口進攻南京的半年多時間裡,鄭軍主力一直駐於浙江沿海一帶,鄭成功本人也往來於磐石衛、沙關(今浙江、福建交界處之沙埕)二地。
到1659年(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二月二十日,鄭成功由沙關來到磐石衛,下令各提督、統領、總鎮“速辦船隻,催完餉務,限三月內齊到磐石衛聽令”,著手部署北伐。
過程
鄭軍北伐
1659年(順治十六年)四月,鄭成功、張煌言親統大軍北上。二十八日到達浙江定海,經過兩天激戰,全殲鎮守該地的清軍,奪取了定海炮城,焚毀清水師船隻一百餘艘。這樣,既解除了後顧之憂,又製造了進攻浙江寧波府的假象,吸引江蘇、浙江清軍來援。
五月十九,鄭軍抵達吳淞口,鄭成功派人秘密聯絡守衛此地的清朝蘇松提督(相當于軍分區司令)馬逢知。馬逢知按兵不動,實際上是心懷觀望,要看鄭成功是否能攻下南京才決定公開表態。
六月初一日,鄭軍進至江陰,清朝文武官員憑城扼守。鄭成功接受諸將建議,以縣小不攻,率師西上。十六日進攻瓜州,陣斬清游擊左雲龍,破敵滿漢兵馬數千,截斷清方用鐵鏈、船隻連結而成的鎖江防線“滾江龍”,焚毀清軍江上浮營(又稱木城)三座,奪得譚家洲大炮數十門,使清方苦心經營的江防工事全部瓦解。同一天,鄭軍攻克瓜州,清操江巡撫朱衣助投降,鄭成功命援剿後鎮劉猷鎮守該城。
接著,鄭軍於六月二十二日在鎮江銀山大破清江寧巡撫蔣國柱、提督管效忠派來的援兵,清鎮江守將高謙、知府戴可進獻城投降。鄭成功命右武衛周全斌、後沖鎮黃昭入城防守,降將高謙以熟悉地利留之協守,其部下兵馬調隨主力進攻南京。又派工官馮澄世為常鎮道,戴可進仍署知府事。六月二十六日,張煌言帶領的一支為數不多的舟艦已進抵南京城下。
清軍死守
1659年(順治十六年)七月初七,鄭軍主力才乘船到達江寧城北的觀音門外。觀音門坐落於燕子磯附近,是明代南京外郭18座城門之一,距離江寧主城尚有一段距離。初九,鄭軍船隻進泊江寧城西北角的儀鳳門外江邊。初十,鄭軍大隊人馬上岸,在儀鳳門外紮營。很快,鄭軍相繼在江寧內外城郭的觀音、金川、鍾阜、儀鳳、江東、神策、太平等門外紮營,共立83座營寨。在各處營寨都安設大炮,並準備了雲梯、藤牌、竹筐、鐵鍬、鑿子等攻城器械。鄭軍於七月初十紮營於儀鳳門外,在接下來的10多天裡,並沒有對江寧城發動進攻。
七月初八,冷靜下來的順治帝派出安南將軍達素、固山額真索洪、護軍統領(官名)賴塔等人率八旗軍由北京南下,前往江寧增援。又任命江西提督楊捷為隨征江南左路總兵官、寧夏總兵劉芳名為隨征江南右路總兵官,各率手下人馬由江西、寧夏趕赴江寧。
但對江寧城中的清軍來說,這些人馬實在是遠水難解近渴。真正能指望的,只有江南和浙江兩地的清軍。
在鄭成功兵臨城下的10多天,江寧城裡空氣緊張。八旗指揮官喀喀木擔心城中的百姓為鄭成功充當內應,想要大開殺戒,以絕後患。經兩江總督郎廷佐勸阻,他才打消了這個瘋狂的念頭。當時江寧城中家家戶戶緊閉門窗,連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聽不到,一片肅殺死寂。城中糧價飛漲,百姓們又不敢出門買米,甚至有人因此餓死在家中。
江寧清軍一邊望眼欲穿地期盼各地援兵迅速趕到,一邊加強城防建設。首先,兩江總督郎廷佐下令將城外靠近城牆的房屋燒毀,掃清視野和射界,並把近城10里之內的居民全部遷入城中。其次,郎廷佐等人貼出告示,安定民心,同時強令商家出售糧食,穩定百姓情緒。允許百姓進出水西門和旱西門兩座城門,購買糧食、柴草,運入城中。第三,派兵嚴密查訪,杜絕內應,並嚴懲乘機盜搶作亂之徒。第四,加緊儲備糧草,置辦武器,蒐集整修船隻。此外,增修船槳、繩索等物品,招募舵公、水手,為將來的水陸反攻做準備。
清軍回援
1659年(順治十六年)七月中旬,清軍援師陸續趕到南京。蘇州水師總兵梁化鳳於六月二十八日率四千兵卒由崇明出發,在蘇州與巡撫蔣國柱的撫標兵會合,七月十四日進至丹陽,傍晚時分連續接到總督郎廷佐四次調兵入援南京的羽書。化鳳知道南京危急,連夜進兵,十五日上午到達句容縣,這裡是已經向鄭成功納款投降的地方,當天深夜即到達南京城下,郎廷佐等非常高興,開正陽門讓梁軍入城。
鄭軍雲集南京城下後又滿足於附近州縣的納降,並沒有派出部隊切斷清軍入援之路。在“圍城”的十二天裡,不僅梁化鳳部長驅直入南京,江蘇、浙江等地的駐防清軍也相繼趕到,“至七月十五日蘇松水師總兵官梁化鳳親統馬步官兵三千餘名至江寧,又撫臣蔣國柱調發蘇松提督標下游擊徐登第領馬步兵三百名、金山營參將張國俊領馬步兵一千名、水師右營守備王大成領馬步兵一百五十名、駐防杭州協領牙他里等領官兵五百名俱抵江寧”;浙閩總督趙國祚和駐防杭州昂邦章京柯魁派鑲黃旗固山大雅大里、甲喇章京佟浩年帶領駐防杭州披甲滿洲兵五百名,浙江巡撫佟國器派撫標游擊劉承蔭領精兵五百名也“星馳赴援”;分駐南京上、下游的清軍也源源到達。當鄭成功沉浸於守城清軍即將投降的夢幻之中時,清方卻在不斷調集援兵,力量的對比逐漸發生變化。
戰局逆轉
1659年(順治十六年)七月下旬,清方守備南京的兵力已經大大加強,而鄭成功頓兵堅城之下不攻不戰,士氣難免低落。就在清軍反攻前幾天,鄭成功命戶官楊英巡視部隊,竟發現前鋒鎮余新部下的士卒離開汛地到江邊捕魚。鄭成功得報後很耽心餘新輕敵“僨事”,說:“取魚者伙兵則可,或戰兵則事去矣。”二十二日晚上,南京城裡的滿、漢官員認為時機已到,派漢族綠營兵打頭陣,由梁化鳳率領部下騎兵五百餘名出儀鳳門、管效忠領兵出鍾阜門於次日黎明時分突然對鄭軍營壘發起衝擊。駐守在這裡的余新等部盔甲器械都來不及披掛周全就倉促上陣,很快被清軍擊敗,余新被俘。清軍初戰告捷,收兵在城外紮營。
當天晚上,鄭成功依據形勢的變化,重新部署軍隊,以觀音山至觀音門一帶為集結地點,準備同清軍決戰。派左先鋒鎮楊祖統率援剿右鎮姚國泰、後勁鎮楊正、前沖鎮藍衍屯紮大山上,作犄角應援;中提督甘輝、五軍張英伏于山內;左武衛林勝、右虎衛陳魁列陣于山下迎敵;他自己督右虎衛陳鵬、右沖鎮萬祿在觀音門往來策應;後提督萬禮、宣毅左鎮萬義等堵御大橋頭大路;右提督馬信、宣毅後鎮吳豪、正兵鎮韓英由水路抄躡其後;左沖鎮黃安專門負責水師,防止清軍由水上來犯。鄭成功的這一臨戰部署顯然是不正確的。因為清軍已出城紮營,次日即大舉進攻,鄭軍連夜移營,將士必然感到疲勞,也不可能熟悉地形,做好迎戰準備。
南京城中的清方大員在梁化鳳、管效忠出戰得勝後,決定在第二天全力出擊。具體部署是:昂邦章京喀喀木、梅勒章京噶褚哈、瑪爾賽、總兵梁化鳳等率領主力由陸路出戰;提督管效忠等領軍由水路配合;總督郎廷佐等在城留守。二十四日晨,清軍從觀音山後分路直攻楊祖部軍,鄭軍四鎮雖頑強抵抗,終因兵力不敵,幾乎全線崩潰,前沖鎮藍衍陣亡,楊祖、楊正、姚國泰領殘兵逃竄,山頭遂被清軍占領。鄭成功派右虎衛陳鵬、右沖鎮萬祿登山援救,但為時已晚。清軍乘勝由山上以壓頂之勢向明軍猛撲,一舉包圍了駐守山谷內的中提督甘輝、五軍張英部,二將領兵死戰不得脫,甘輝被俘,張英陣亡。列營于山下的林勝、陳魁兩鎮也全軍覆沒。後提督萬禮等在大橋頭遭到清兵首尾夾攻,兵敗,萬禮被俘,萬義泅水逃出。鄭成功見陸師已經全線崩潰,命令參軍戶官潘庚鍾站在表示統帥駐處的黃蓋下面,自己率領親隨衛士趕往江邊調水師。但是敗局已定,有限的水師既要保護隨軍眷屬,又要為撤退留下後路,沒有力量扭轉形勢了。清軍乘戰勝之威進攻鄭成功的指揮所,潘庚鍾揮眾力戰直至陣亡。至此,攻取南京的戰役完全失敗,鄭成功只有收集殘兵,另圖他策。
後續
鄭成功軍在江寧城下戰敗後元氣大傷,船隊向東退去。不久前占領的瓜洲、儀征、鎮江等地也先後棄守。江寧清軍起初在後方緊緊追趕,但因缺乏戰船,鞭長莫及。七月廿八,在收復鎮江之後就撤回了江寧。
1659年(順治十六年)八月初八,當鄭軍撤到崇明島附近時,鄭成功決定先奪取崇明縣城作為根據地,再派人去廈門等地調取援兵,以圖再攻江寧。但崇明之戰中,鄭軍士氣不高,不善攻城的弱點再次暴露。初九,鄭軍乘坐2000餘艘船隻抵達崇明,分20路登岸。當時守城的清軍只有綠營軍3000人,他們施放火炮、弓箭,給鄭軍重大殺傷,還主動出擊,繳獲了鄭軍的多門紅衣大炮。鄭成功只好率船隊離開崇明,從海上向南退去。九月初七,返回廈門。
兵敗江寧,讓鄭成功充分意識到自己的陸戰之短,此後也不再把大陸視作進軍的主要方向,為尋找更鞏固的抗清基地,他將目光投向了與金門、廈門隔海相望的台灣。
1661年(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率大軍東渡台灣,並在次年迫使荷蘭殖民者投降,收復台灣。
評價
南京之戰,鄭成功軍的前鋒鎮、左先鋒鎮、援剿右鎮、後勁鎮、前沖鎮、宣毅左鎮、左武衛、左虎衛等陸軍部隊先後被重創或殲滅,其他部隊也有多少不等的傷亡。以每個鎮的人數為2500計算,鄭軍的損失至少在2萬人以上。同時,還失去了提督、鎮將等高級將領多人。可以說,是鄭成功軍事生涯中最慘重的一次損失。
張煌言總結此戰失敗的原因說:“延平大軍圍石頭城者已半月,初不聞發一炮姑射城中,而鎮守潤州將帥亦未曾出兵取旁邑,如句容、丹陽實南畿咽喉地,尚未扼塞,故蘇、松援兵得長驅集石城。余聞之,即上書延平,大略謂頓兵堅城,師老易生他變,亟宜分遣諸將盡取畿輔諸城,若留都出兵他援,我可以邀擊殲之,否則不過自守虜耳。俟四面克複方以全力注之,彼直檻羊阱獸也。無何,石頭師挫,緣士卒釋兵而嬉,樵蘇四出,營壘為空,敵諜知,用輕騎襲破前屯。延平倉猝移帳,質明軍灶未就,敵傾城出戰,兵無鬥志,竟大敗。”這段話對鄭成功的驕傲輕敵,部署不當,作了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