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簡介
來源千禧年又名千福年,其概念源於基督教教義。最早的涵義可延伸至猶太人對來世的期待。千禧年的教義載於《新約》中《啟示錄》的第20章:千禧年是基督再度降臨,撒旦被打入地獄,而殉道者復活並與基督共同統治千年的許諾,而到了千年的末期,撒旦會再度作亂,但最終歸於失敗,並接受最後的審判。
早期概念
基督教的各教派對《聖經》中的這段文字有不同的解釋。天主教會認為《聖經》上所說的千禧年,只是一段類似童話的敘述。他們認為世上的天國便是教會。當西羅馬帝國滅亡,蠻族統治歐洲大陸時,許多人都相信西元1000年便是千禧年的開始。到了中世紀,千禧年的概念開始廣為流行,一直到15世紀,一些教派團體提出千禧年主義,以此來對抗教會的權威。
近代概念
19世紀之後,隨著人類理性的日漸成熟和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千禧年被賦予全新的理念,成為人類開創新世界新紀元的里程碑。時至今日,第二度的千禧年【2000年】已經過去,各種慶祝千禧年的活動讓人難忘。千禧年已從宗教上的涵義擴展為全人類的慶典活動,原本隱含的末世意味也被跨世紀的喜悅和期待所取代。
概念算法
爭論人類馬上要跨入21世紀,但21世紀究竟始於何年這一簡單問題全世界仍在爭論不休。其中一派從科學角度出發認為21世紀和新千年始於2001年,另一派則從人們習慣角度出發認為2000年是21世紀和新千年的第一年。
造成這一混亂的根源是國際通用的公曆紀年是1400年前提出的基督紀年,它的起點定為公元1年,公元1年前的一年定義為公元前1年,沒有公元0年。1626年為了將紀年序列劃分為較小的年數段,採取世紀是公元1-100年、公元2世紀是公元101-200年。因此第2世紀始於公元101年,第二個1000年始於公元1001年。依此類推,2000年應是20世紀和第二個1000年的最後一年。
公元缺少0年給歷史及天文學研究造成很大不便,一些人計算公元前和公元後兩個時間的跨度時往往沒有考慮公元無0年這一事實而將年代多算了一年。天文學界為了計算方便,將公元1年記為+1年,公元前1年記為0年,公元前2年記為-1年,這就是天文紀年法。
公元無0年的事實往往被疏忽。北京天文台的李競曾撰文指出,1989年,中國隆重紀念孔子誕辰2540周年。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到1989年應是2539周年。1995年4月,北京慶祝建城3040周年,史書載,周武王11年封召公於燕。據考證,那年是公元前1045年。所以,從公元前1045年到公元1995年,只能是3039年,而非3040年。北京的建城3040周年紀念也疏忽了公元無0年的常識,將慶典提前了一年。
科學定義
21世紀始於哪一年還涉及人們計數從幾開始的基本習慣。專家認為,通常人們習慣用1作為計數的起點,比如“他是今天來的第一個人”,人們絕不會說成“他是今天來的第0個人”,“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人們絕不會說成“第0位登上月球的人”。因此,在計算年代的時候,人們自然會用公元的第1年作為起點,而不會用第0年作為起點。
公元無0年的來歷非常簡單明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人卻很難記得公元無0年的來歷,因此就產生了21世紀到底是從2000年,還是2001年開始這一簡單而複雜的問題。
因此對公元曆法起源有充分了解的科學家很多人支持21世紀始於2001年的說法,認為這是一個不需辯白的事實。世界上計時和曆法領域最權威的英國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針對近年來世界各地出現的關於21世紀始於何年的爭論,在1996年3月發表新聞公告說,21世紀以及新的1000年應始於2001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負責解釋曆法的彼得·安德魯斯博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古代西方人習慣用1作為計數的起點,因此沒有設定公元0年。與格林尼治天文台持相同觀點的還有法國曆法最權威的經度機構等。
儘管科學界很多人士主張遵守公元紀年固有的法則,21世紀始於2001年,但很多普通人贊同21世紀始於2000年的說法。因此也有專家提出,鑒於很多人已習慣了21世紀將從2000年開始這一說法,因此建議採用從0始到9終的法則。
迄今為止,關於年代、世紀和1000年的起始年計算辦法尚未有統一的國際法規。1993年8月初,中國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部分專家學者認為,“世紀”應從“0”開始,2000年應是21世紀的第一年。他們的理由有4個:這是國際上多數人的主張,符合新的趨勢,儘管可能還沒有國際性的統一規定;世紀和年代的紀年法一致,二者的關係協調;世紀和年代都從0起計的法則,符合電腦廣泛套用的時代潮流;只要認同,作為一個特例,公元1世紀只有99年,或可迴避公元無0年的困惑。
國際定論
其實,21世紀始於何年是人為規定,但為了不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混亂,任何國家都不宜各自為政,自行其事。因此,人們期待著國際權威機構,比如聯合國出面一錘定音,今後按照這一國際慣例辦事,這樣就會徹底解決新世紀和新千年始於何年的問題。
相關閱讀
文獻記載西方社會普遍將21世紀稱為千禧年,尤其新世紀的鐘聲臨近時,廣泛在媒體出現這個名詞。雖然千禧年來自《聖經》,被歐美社會所爛熟,然而究其實,卻全然不確。
《聖經》所提到的"千禧年"是指耶穌基督再來後,在世界上實現的一個美好時代。如今這一切並未出現,如何稱作"千禧年"?想來,那首先以此命名21世紀者,是以為21世紀便是世界的終結。因為在剛剛過來的舊世紀末葉,有一種極為流行的論調曾如此論斷。
他們當中有一類依據是這樣的:稱上帝起初造萬物與人用了6日,第七日便安息了。而今按照《聖經》自亞當以下,也約有6000年歷史。而上帝視一日如千年。那么,如今21世紀便是第7個千年,也即上帝創造萬物後的安息之日,自然便是千禧年。其它各種論調的來源較為紛雜,但都是諸如此類的瞎眼解夢,自說自話。
千禧年出現與否的各個觀點
對於"千禧年"出現與否,大約有三種不同的意見。其一認為不可能出現,也就是否定派。其二認為可能出現,但並非出於上帝,乃是人類自身在政治通明、科學進步、道德提升後達到的一個美好境界。也就是人類歷來想像的"大同世界","烏托邦"的實現。另外的則按《聖經》正統的觀點,"千禧年"必然會真實在地球上出現,而且必然是上帝的作為。
具體情形
時間長度為一千年。執政者是耶穌基督與他的聖徒。世界上唯有一個政體,也即地球上的"天國"(異於永恆的"天國")。人類渴望的和平時代臨到了:"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以賽亞書》第2章)彼時唯一的首都將會是聖城耶路撒冷,長闊高都是四千里,城池之富麗輝煌非人所能想像。人和動物的關係也將恢復和諧。《創世記》開頭記載,上帝所造的各種動物都帶到亞當面前,由亞當給它們起名。在挪亞的方舟內時,更是住著普天下的各類動物(包括飛禽走獸諸類),它們當時便不會互相廝殺,全部以草為食。
不同說法
"千禧年"就是使地球上的毀壞方面都恢復到洪水以前,尤其是伊甸園時代。《以賽亞書》如此描述:"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它們。牛必與熊同食,牛犢必與小熊同臥,獅子也必吃草與牛一樣。吃奶的嬰兒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斷奶的嬰兒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
人類盼望長壽的願望也將達成:"其中沒有數日夭亡的嬰孩,也沒有壽數不滿的老者;因為百歲死的仍算孩童,有百歲的罪人算被咒詛。"如今我們享有百歲,極不容易,乃是老公公了,即便活著,也是老態龍鍾,這裡不適那裡疼痛,眼花耳聾。但那時百歲的卻算為孩童。洪水以前,人的壽命普遍接近1000歲(《創世記》第5章)。
聖經觀點
按照《聖經》的觀點,千禧年之前地球上的環境已被破壞到了極點,根本不再適合人生存,而彼時,隨著耶穌基督在地上建立國度,上帝用他的大能重新將地球的生態恢復到伊甸園時代。人類歷世歷代從內心所盼望的一切都將會在其時現實。
經典小說
斯蒂格·拉森,2009年歐洲最具衝擊力十大暢銷小說家之首與。他的推理小說系列《千禧年》三部曲在全球售出超過34國著作權,雄踞歐洲各國暢銷書排行榜。小說《千禧年》三部曲的首曲《龍文身的女孩》在2006年奪得北區犯罪小說協會最佳犯罪小說玻璃鑰匙獎,4月初,其簡體中文版在內地上市。著名導演大衛芬奇也翻拍《龍紋身的女孩》,兩部續集也已經提上日程。2008年,《千禧年》系列的終曲《直搗蜂窩的女孩》再度奪得玻璃鑰匙獎。拉森打破紀錄,成為瑞典有史以來第一個兩度獲得該獎項的作家。
拉爾森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拉爾森的同事安德斯赫爾伯格對他的文學才能表示了大大的懷疑。他甚至宣稱,《千禧年》三部曲不是拉爾森獨立完成,拉爾森完全不是一個好的作家。當時,拉爾森是斯德哥爾摩的新聞社(相當於瑞典的美聯社)的一名圖片編輯,偶爾也會寫一些長篇,並且就自己的寫作徵求他人的意見。寫作是一種天分,你不能隨便從車站拉一個人,然後指望他會寫作。
瑞典Norstedts出版社的編輯伊娃格丁說,她毫不懷疑這些書都是拉爾森寫的。當你是一名編輯,你就能感覺到。斯蒂格是一個了不起的說書人。她說,《千禧年》三部曲的編輯過程非常順利,關於拉爾森以及他本人究竟是什麼樣的猜測實際上已經成為了瑞典的一個新聞副業。當作者本人無法站出來告訴我們事實時,一切變得非常複雜。
當然,線索之一就是這些書本身,特別是男主人公布魯維斯特的性格特徵,顯然他是作者本人的化身。相較於一般偵探小說中那些憂鬱、沒什麼朋友、抽菸、喝大量的酒吃垃圾食品的偵探,布魯維斯特是一個非常快樂,很容易適應環境的人。在拉爾森朋友的印象中,他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拉爾森1954年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北部700公里的一個小城市。他在外祖父母身邊長大。拉森的外祖父是一名堅信共產主義的老工人,培養了他正直的性格和分辨善惡的能力。在拉爾森十幾歲時,政治已經成了他的主要興趣,他成為當地社會黨人的熱心支持者。但是,他還想看看世界其他地方是什麼樣,17歲的時候,他搭便車旅行到了阿爾及利亞,服完14個月的兵役後,他去了衣索比亞。回到瑞典後,他在1972年一次反越戰例會上認識了18歲的伊娃格布爾森當地一名記者的女兒。他們倆志同道合,兩年後,他們開始同居。
拉爾森做過郵電工、電報員,後來走上了新聞道路,當了20年頗有風險的報社專案調查記者。1995年,他創辦了EXPO私人基金會及同名雜誌,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反法西斯勢力的鬥爭中。同時,他還兼任英國反種族主義雜誌《Searchlight》的特約記者,先後出版過揭發瑞典極右派問題的數部政論書籍。拉爾森還多次受到過死亡威脅和恐嚇。在瑞典,有許多人猜測他的死是有預謀的。3年前,一位名叫博斯舍恩的專業納粹獵人告訴瑞典最大報紙《Aftonbladet》,他知道關於一起謀殺拉爾森的陰謀,是由一個服務於納粹黨衛軍的瑞典人多年前在一個酒吧謀劃的。但證據表明,拉爾森是死於嚴重的心臟病突發。大家都知道,拉爾森從來不注意照顧自己的身體。他從來不鍛鍊,抽菸非常凶,幾乎從來沒有人看見他吃綠色蔬菜。2004年11月9號下午,Expo雜誌社的電梯壞了,拉爾森爬了7層樓來到辦公室,不料隨後便倒下了。據科多巴克斯說,拉爾森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看在上帝的份上,我才50歲呢!2004年11月,年僅50歲的斯蒂格拉森因突發心臟病去世。
《龍紋身的女孩》
第一部《龍紋身的女孩》,講述《千禧年》雜誌的記者布魯維斯特應瑞典範耶爾財團巨頭亨利的請求,調查四十年前亨利摯愛的侄女海莉失蹤案。在調查過程中,布魯維斯特接觸了多位范耶爾財團人員,發現保全公司調查員麗思貝絲莎蘭德入侵了自己的電腦,並提供了重要的破案線索,於是決定與莎蘭德聯手揭開范耶爾財團的黑幕。
《玩火的女孩》
第二部《玩火的女孩》中,男主角布隆維斯特的調查方向轉向了東歐雛妓販賣問題。然而,隨著調查的深入,他的助手道格被人殘忍殺害,現場遺留下的種種證據指向了從前的好友麗莎貝絲莎蘭德。經過一段時間的環球旅行,莎蘭德剛剛回到瑞典,等待她的卻是一系列指控和追捕。
《直搗蜂窩的女孩》
第三部《直搗蜂窩的女孩》中,莎蘭德和父親扎拉千克一起隱居在哥德堡。由於扎拉千克是30年前從蘇聯投誠瑞典的情報人員,其敏感身份讓政府頗多顧忌,而莎蘭德背後隱藏的政治黑幕又令政客們焦慮不安。不久,亞歷山大被暗殺,莎蘭德則再次面臨多項謀殺罪名的指控。為了拯救莎蘭德並揭露政府黑幕,布隆維斯特再度陷入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