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欄居

千欄居是一種將房屋同樁柱架離地面的宮室形式。

千欄居

千欄居是一種將房屋同樁柱架離地面的宮室形式。《新唐書·南乎獠傳》稱:“山有毒草、沙風、蚣蛇,人樓居,揹而上,君曰‘千欄’。《說文》中的“澤中守草樓”它應是千欄形式、與其認為千欄居是累居的演化。倒不如說千欄居就是果居的一種較高級形式,並且與樓閣的起源有著密切關係。
千欄居以下都架空的樁柱或“千欄”得名,但與上都房屋的結構形制並無確定關係,故就整理建築而言,千欄居並不能算作一種結構類型。
浙江奈姚河游建,在別具匠心今約1000年前的第四期原始聚落遺址上,發現了現知最早的千欄居遺蹟。樁柱可分為圓樁、亂世形樁和板樁等,直徑或邊長在10-20厘米之間,入地60-80厘米。樁柱上用主渠和坎梁架起厚約10厘米的地板,一般高出地面80厘米到1米左右,地樁以上的房子為“長屋”形式,進深約7米,檐下還有寬約1.1米的室外走廊。
河渡千欄居的“長屢”,是長江流域史前的一種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即以家族長輩的房子為中心,左右毗連的小輩房子“一”字形延伸開來。河渡乾欄居的長度約30米,而屬於大汶口文化的安徵尉遲寺長屋遺址長達25間,有80米左右,川下王崗長屋遺址竟長達100米左右。此外,成都十二橋發現的千欄居(相當於商代),立體建築面積在1200平方米以上。

相關介紹

千欄居也可建於水面上,如薪捲毛家嘴遺址(相當於西周),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是在水塘上立樁架度的。
中國古代木構建形的結構件結合部位,是一種榫卯的結點構造。配柱的交接,是在樑柱端做出榫頭,有燕尾聲榫和銷釘榫等,較之集居的綁紮技術邁進了一大步。板之間的連線已盒口技術。這種榫卯構建在蘄春毛家嘴千欄居遺址中用得更為嫻熟,榫卯就迄今掌握的材料看,最早發現了於河姆渡的千欄居遺構中。
千欄居及其長屋,廣泛地存在於我國南方以及東南亞等古代作文化圈中,並一直延用到近世,從河姆渡遺址中的榫卯構造可以推定,中國古代木構宮室產生的主要源頭之一,是在長江流域,這裡的宮室建築以先進的榫卯構造方式,取代了原始的綁紮構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