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如同其他迅猛鱷科動物,十體鱷是種四足肉食性動物,是它們所處環境的頂級掠食動物。十體鱷的身長估計約2.5米。十體鱷的化石集中於相同地點,顯示它們可能是群體行動的動物。十體鱷可能是已知年代最早的群體行動的主龍類。
發現與命名
十體鱷的化石發現於巴西南部的南里奧格蘭德州,屬於聖瑪利亞組(Santa Maria Formation)的埃雷莫阿段(Alemoa Member),地質年代相當於三疊紀中期的拉丁尼階。化石來自於十個標本,九個是關節仍連結的完整骨骼、部分骨骼,第十個是頭顱骨碎片,其中有三個有接近完整的頭顱骨。其中最完整化石被列為正模標本(編號MCN PV10105a),只缺少肩帶與四肢。其他八個骨骼化石被標名為MCN PV10105b-i標本。發現於其他挖掘地點的投顱骨碎片,則被標名為編號MCN PV10004標本。這些化石都由當地博物館保存、擁有。
在2011年,南美洲古生物學家麥克斯·朗格(Max C. Langer)等人將這十個化石作正式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夸塔科洛尼亞十體鱷(Decuriasuchus quartacolonia),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十人軍團的鱷魚”,意指這些化石的集中狀況;種名則是以化石發現處的Quarta Colonia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