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十里鎮](/img/e/e5c/nBnauM3XzcDOzQDN2UjM5QjMyITM4gzN1IDMwADMwAzMxAzL1IzL2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十里鎮以鎮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十華里而得名。十里鎮現轄19個村民委員會,112個村民小組。十里鎮總戶數8501戶,其中農業戶8249戶,總人口38598人,農業人口37855人。總人口中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6%。其次還有回族、藏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1.4%。
經濟發展
![十里鎮](/img/5/4d5/nBnauM3XzAzMyYjM3UjM5QjMyITM4gzN1IDMwADMwAzMxAzL1I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十里鎮重點實施了“兩區三帶”工程。“兩區”:一是“工業區”,主要構建以農副產品加工、銻礦複選、碳化矽等高耗能低污染的加工業等新興工業區。重點在鎮區西面的大溝寨、中寨、甘寨延河靠山水電充足的村實施。二是依靠近郊區域位置和西川灌渠兩大優勢,打造縣城“鮮菜區”,逐步建成5000座左右日光溫室和塑膠大棚,走“一村一品”的蔬菜基地發展之路,重點在鎮區東面的十里、曹家、南小路、張家坪等村實施。“三帶”:一是“紅帶”,緊緊抓住“岷州會議”紀念館項目建設和全國三十條重點開發紅色長廊和卅里舖鋪溝、大溝寨等生態環保示範區;三是“玉帶”,依託冰橋灣、清水、劉家浪電站建設和十里沿洮河功能區建設,打造水上娛樂、養殖、觀光一體的旅遊項目.
城鎮建設
![十里鎮](/img/e/77e/nBnauM3X2YjMxEzM4UjM5QjMyITM4gzN1IDMwADMwAzMxAzL1I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十里鎮三十里舖紅軍長征紀念館位於岷縣縣城西面15公里處。1936年9月18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紅軍總司令部駐地三十里舖村召開了著名的“岷州會議”,並成立了由何長工任主席的甘肅省蘇維埃政府,並建立了甘肅省委。三十里舖紅軍長征紀念館是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暨省、市、縣級國防教育基地。2005年,三十里舖紅軍長征紀念館被列入“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十里鎮千畝標準化當歸種植基地地處岷縣縣城西面5公里處,是岷縣當歸GAP主要生產基地。2008年,鎮黨委、政府按照把示範點建成民眾的樣板田、科技人員的實驗田的需求,根據無公害中藥材規範化種植(GAP)技術要求突出無公害,突出規範化,突出經濟效益,高質量、高標準、上規模、上檔次。在甘寨村建成千畝無公害當歸GAP示範種植基地1080畝。該基地的建成將對提升全縣中藥材產業起到很好的輻射帶動作用。
![十里鎮](/img/8/fc6/nBnauM3X4IzM2czMwYjM5QjMyITM4gzN1IDMwADMwAzMxAzL2I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藝術旅遊
![十里鎮](/img/0/dc6/nBnauM3X4MDNxQjMxYjM5QjMyITM4gzN1IDMwADMwAzMxAzL2I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大溝寨五台山風景區位於十里鎮西面1公里處,山上林木鬱鬱蔥蔥,風景優美,山下綠水環繞,氣候宜人,環境優美,是人們旅遊避暑的好去處。隨著紅色旅遊專線的開通,大溝寨五台山風光將迎來更多的遊客。
三十里舖鋪溝位於十里鎮三十里舖村,距縣城15公里,與“三十里舖紅軍長征紀念館”相毗鄰。全長10公里的鋪溝綠色長廊,林木繁茂,風景優美,隨著紅色旅遊業的發展,生態旅遊項目開發潛力巨大。
勞務輸出
![十里鎮](/img/b/092/nBnauM3XyIjMwcDMyYjM5QjMyITM4gzN1IDMwADMwAzMxAzL2I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經過三年的努力,十里鎮勞務輸出人員由2002年的1600人增加到2005年的11746人,占全鎮剩餘勞動力的86%,增長了7倍多,縣外輸出人員達到9346人,其中:政府組織1329人、組織能人帶動3765人、自發輸出4252人;季節性勞務工1269人,縣內務工2400多人。全年勞務總收入達到2760萬元,人均690元,占十里鎮人均純收入的44%,其中組織輸出(包括能人帶動)收入1869萬元,占到勞務總收入的67%。特別是2003、2004、2005三年鎮、村、社三級幹部,克服困難,充分動員,組織赴疆拾花工1510名,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十里鎮勞務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里鎮越來越多的農民到二、三產業就業,到他鄉異地創業,到城鎮聚集落戶。2008年以來,鎮勞務移民工作站通過加強對務工人員、務工方向培訓和引導,千方百計、多方聯繫,從元月6日開始,已直接向浙江、上海、青島、深圳、新疆、山東等地組織輸送十批1180人。勞務產業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使當地農民轉變了觀念,提高了素質,有效促進了農村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