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神獸[上古時期神獸]

十大神獸[上古時期神獸]
十大神獸[上古時期神獸]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上古十大神獸是指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這十種神獸分別是太陽燭照、太陰幽熒、青龍、白虎、玄武、朱雀、黃龍、應龍、螣蛇、勾陳。 這幾種神獸都各有古籍出處,但”十大神獸“這一集合設定出自網路文學。

基本信息

太陽燭照

太陽燭照太陽燭照
太陽燭照是古代神話中,兩儀中的至陽之氣與太陽之精(一說盤古之眼)共同所化的聖獸,為宇宙諸天中最強大尊貴的聖獸。
燭照的外貌是一個巨大的黑色球體,有人認為燭照造化萬物。眾所周知,燭照就是太陽,太陽燭照,與太陰幽熒共同化生四象聖獸。

太陽燭照在道家經典《樂育堂語錄》中被稱作聖神。


在中國神話學界,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太陽燭照即山海經燭龍傳說在民間的神話變種。但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同,甚至屢遭駁斥。
也有學者認為燭照的黑色球體形象是中國古代觀察到了太陽黑子的佐證,並認為燭照是先民對太陽黑子的神話印象。
更多的人認為太陽燭照的源起是中國古代先民早期的太陽崇拜結合古創世神話後的自然崇拜

太陰幽熒

太陰幽熒太陰幽熒
太陰幽熒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由兩儀中的先天至陰氣與太陰之精共同所化的聖獸 ,為宇宙諸天中僅次於太陽燭照的聖獸。與太陽燭照不同的是,雖然太陰幽熒也曾被稱作聖神,但更多的記載將其稱作往聖。

幽熒的外貌看上去就像是一個白色的中空圓環,太陰幽熒代表的是夜空中最美麗的星辰,人類夜晚的守望者——月亮。與太陽燭照共同化生四象聖獸。


在中國神話學界,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太陰幽熒其實是嫦娥神話在民間的變種。但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同,甚至屢遭駁斥,這與太陽燭照的遭遇可以說頗為相似。
也有學者認為白色圓環形象是中國古代觀察到了月面環形山的佐證,並認為幽熒是先民對月中環的神話印象。
更多的學者認為太陰幽熒的源起是中國古代先民早期的對月亮的崇拜結合古創世神話後的自然崇拜。
據一些人的考證,太陰幽熒的光環形象也有可能來源於先民對月亮造成的日全食的崇拜。

應龍

應龍應龍
應龍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一種有翼的龍,相傳黃帝時應龍斬殺蚩尤、夸父 ;治洪水時應龍又以尾畫地成江河使水入海 。另外,應龍還是麒麟的祖輩。
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山海經·大荒東經》:“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
《楚辭·天問》:“應龍何畫?河海何歷?何所營?禹何所成?”
《淮南子·地形訓》:“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

黃龍

黃龍
黃龍黃龍
黃龍是古代漢族傳說中的神獸。按照古籍記載,黃帝及大禹可能都是黃龍的化身。
五行思想的體現將黃龍看做是五龍之一。有四大神獸之外的“第五靈”甚至四靈之長的說法,『中央黃為土』就是黃龍。
黃龍在古代是皇權象徵,在九龍壁上可以見到黃龍。 某些人認為黃龍的這個地位已經被瑞獸黃麟替代,也有人將二者同等看待,但實際上,黃麟作為麒麟的一支遠遠無法與黃龍相比。
有人提出黃龍即是黃帝時期的應龍,他們的共通之處既是地位要遠高於普通龍類。

青龍

青龍青龍
青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靈獸。屬於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中國古代最令妖邪
膽顫且法力無邊的四大神獸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獸。以五行論,東為青色,故青龍為東方之神,亦稱“蒼龍”。在民間傳說中,青龍身似長蛇、麒麟首、鯉魚尾、面有長須、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
在中國,是神物、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徵。 也是東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屬木的,也因青色是屬木的,故此有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龍是漢民族所敬奉的祥瑞,是吉祥雄偉的象徵,由於崇拜意識,後演變為祈求豐收、祈求平安的民俗活動。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們想像成為龍的形象,因位於東方,按陰陽五行給五方配色之說,東方色青,故名青龍。又有龍性淫的說法,和牛交時生麒麟、和豬交時生象。

獬豸

獬豸獬豸
獬豸(xièzhì)古代神判與神裁思想下產生的著名神獸,又被稱為“法獸”。獬豸,也稱解廌或解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上古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皇帝、“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徵。
根據《論衡》和《淮南子·修務篇》的說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樣貌大致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髮,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有一隻獨角,據傳角斷者即死,有被見到長有雙翼,但多數沒有翅膀。擁有很高的智慧,能聽懂人言,對不誠實不忠厚的人就會用角牴觸。後世常將普通羊飼養在神廟,用來代替獬豸。

犼
犼【拼音】:[hǒu],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古書上說的一種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獸。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余。獅畏之,蓋吼溺著體即腐。《偃曝餘談》有載。
《述異記》中記載:“東海有獸名犼,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每與龍斗,口中噴火數丈,龍輒不勝。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斗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其中一物,長一二丈,形類馬,有鱗鬣。死後,鱗鬣中猶焰起火光丈余,蓋即犼也。” 清同治《續修永定縣誌》上載:“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邑南有異獸,大如牛,尾似團扇,口闊,徑直如盆,周身紅毛,長數尺,噬人及諸惡獸,或以為犼雲。”

重明鳥

重明鳥重明鳥
重明鳥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其形似雞,鳴聲如鳳,此鳥兩目都有兩個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鳥,亦叫重睛鳥。它的氣力很大,能夠搏逐猛獸。能辟除猛獸妖物等災害。舊時新年風俗,貼畫雞於門窗上,實即重明鳥之遺意。
在《拾遺記》中說,堯在位七十年,有積支之國,獻明鳥,一名雙晴言在目。狀如雞,鳴似鳳。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飛。能摶逐獸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有時365天來數次,有時常年都不來。國人都全灑掃門戶,以留重明。如重明鳥未到的時候,國人或刻木,或造銅像,為此鳥的形象,放在明戶之間,則魑魅之類,自然退伏。所以都刻木像、造銅像或畫圖像。

畢方

畢方畢方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火災之兆。畢方的名字來自竹子和木頭燃燒時發出的噼啪聲響,它是火神、也是木神,居住在樹木中。畢方的外形象丹頂鶴,但是只有一條腿(一說為只有一隻翅膀),身體為藍色、有紅色的斑點,喙為白色。畢方不吃穀物、吞吃火焰,據說畢方的出現預示著大火。而傳說黃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時,乘坐著蛟龍牽引的戰車,而畢方則伺候在戰車旁。
在《山海經·西次三經》中有,在章峨之山,有一種鳥,型狀如鶴,一足,有紅色的紋和白喙。就是叫做畢方。《海外南經》:「畢方鳥在東方,青水西,只有一隻腳。」而《淮南子·氾論訓》中說,木生畢方。因而有說畢方是木精所變的,而形狀是鳥、一足、不食五穀。在《文選·張衡〔東京賦〕》中說:「畢方...老父神,如鳥,兩足一翼,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也。」而《韓非子·十過》中說:「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秦山之上,駕象車而蛟龍,畢方並害。袁珂說畢方是鳳,鳳為太陽鳥,故「見則其吧有訛火」。《駢雅》:「畢方,兆火鳥也。」鳳即為神,也是災難的象徵。《淮南子·本經訓》:「堯之時...大風為害,堯乃使羿.繳風於青邱之澤。」大風即大鳳。《淮南子》「木生畢方」是受五行思想的影響所玫,意即木生火。因畢方為火鳥故用畢方代火,非指畢方生於木。

饕餮

饕餮饕餮
饕餮,讀音tāotiè,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不要與龍五子狻猊混淆)。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齒人爪,有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就吃什麼,由於吃得太多,最後被撐死。後來形容貪婪之人叫:“饕餮”。在遊戲、小說、漫畫、影視作品中均有相關形象。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云:“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云:“周期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左傳》謂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傳》),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狍(號鳥)”,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
附:狍鴞:《山海經·北次三經》:“鉤吾之山……有獸焉,其狀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郭璞註:“為物貪(忄林),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
遠飛雞又名翻明雞、目羽雞。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還(鴿子的異種),《洞冥記》有載。

腓腓

腓腓腓腓
讀音:(fěifěi)有點像狸,白色的尾巴。養之可以解憂愁。
《山海經(中山經)》有載: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榖。有獸焉,其狀如狸①,而白尾,有鬣,名曰胐胐(féi),養之可以已憂。
①狸:俗稱野貓,似狐狸而小一些,身肥胖而短一點。
又北五十二里,曰合谷之山,是多薝(zhān)棘。
腓的本意是指小腿肚,善於屈伸變化。

諸犍

諸犍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走時銜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
《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又北八百里,曰單張之山,其上無草木。有獸焉,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諸犍,善吒,行則銜其尾。

混沌

混沌混沌
混沌是四凶之一的神話生物,長毛四足,如犬,有腹無五臟。牴觸善人,憑依惡人。(絕對惡靈是也)
《神異經(西荒經)》有載。
應聲蟲居於人腹。宿主每發聲,腹中便有小聲效之,且會越來越大。以雷丸可治(腹語)。《續墨客揮犀》、《隋唐嘉話》有載。

慶忌

慶忌慶忌
慶忌也是上古傳說中的一種異獸,又名要離。澤精,人形,大概十幾公分高。黃衣黃帽,乘黃色小車,日馳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報信(亦有捉魚之說)。歷史上也有人名(吳王僚子,猛將)、塔名為此。
《管子‧水地》、《太平預覽》有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