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出《難經·一難》:“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針灸甲乙經》詳細記述了十二經“動脈應手處”的穴位名稱。如下:手太陰肺經: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經渠;手少陰心經:極泉,少海;手厥陰心包經:勞宮;手太陽小腸經:天窗;手陽明大腸經:合谷,陽溪,五里;手少陽三焦經:和髎;足陽明胃經:大迎,下關,人迎、氣沖、沖陽;足太陽膀胱經:委中;足少陽膽經:聽會,上關;足太陰脾經:箕門、沖門;足少陰腎經:太溪、陰谷;足厥陰肝經:太沖、行間、五里、陰廉。即在十二正經各循行部位上能觸摸及脈搏跳動的穴位處。上古“遍診法”以十二經皆有動脈為理論與實踐之基礎,逐漸發展為“診脈獨取寸口。”
中醫套用
十二經脈在出現病證的情況下,分別診斷其脈動明顯部位的脈搏變化,即可診斷十二經脈的病證,此種診法,診斷的部位選在十二經脈氣循行路線上的一些穴位,都是五臟六腑經脈之氣血流注的部位。此種診法的診斷疾病的價值比較高,但在具體的診斷操作中,確實有一些部位有不易操作之弊,若確因操作困難,可以選用其他診法或者選用部分比較方便診斷的部位,同時也應結合其他診法,使診斷更全面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