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種法 產生在乾旱的環境中,因而它也是一種抗旱豐產的耕作法。
區種法 有兩種耕作法,一種是 帶狀區種法 ,一種是 方形區種法. 帶狀區種法 :用一畝地作標準來說,一畝地長18丈,寬4 丈8尺,將18丈橫斷分作15町(tīng,音廳,土地面積名),町與町之間留下1尺5寸寬的人行道,共有14條道,每町闊1丈5寸,長4丈8尺。橫著町每隔1尺,鑿一條寬1尺,深1尺的溝,將鑿溝掘出來的土壤積在溝間。
帶狀區種法 的田間布置和整地方式,和今日的畦(qí,音奇)田有類似之處,是耕作園田化的芻型。
帶狀區種法 的播種方法是很精細的。它要求種禾黍要種在溝里,順著溝種兩行,行和溝邊的距離2。5寸,行距5寸,株距也是5寸,這樣,一溝共種44株,一畝合計有15750株。
種麥,行距2寸,一溝種5行,每行種52株,一畝地合種93550株。
種大豆,株距1尺2寸,一行9株,一畝地合種6480株。
可見, 帶狀區種法 在耕作栽培上,總的要求是深耕細作,合理密植,等距全苗。
方形區種法 :因勞力、土質等條件的不同,而有三種耕作方式。
上農夫的區,每區6寸見方,6寸深,區間距離9寸,一畝地里作3700區。一個工作日可以作1000區,每區種粟20粒,用1升好糞,與土混合,畝用種量2升。到了秋天,每區可收3升粟,一畝地可收100斛。兩個成年勞動力,可以種10畝,共收1000斛,一年吃36斛,可以維持26年。
中農夫的區,每區9寸見方,6寸深,區間距離2尺,一畝地作成1027區,用種子1升,收穫51斛,一個工作日可以作成300區。
下農夫的區,每區9寸見方,6寸深,區間距離3尺,一畝地作成567區,用種子1升,收穫28斛,一個工作日可作200區。
採用 方形區種法 種麥,區的大小如同上農夫的區,在收穫穀子後區種。
採用 方形區種法 種大豆,要作成方、深各6寸的 坎 , 坎 的間距是2尺,一畝地作1280坎,把坎作成後,要取好糞1升,和 坎 中土攪和,放在坎里,在播種時,每坎澆3升水,每坎種豆3粒。
方形區種法 是一種培養豐產坑或豐產埯的方法。其特點是,局部深耕細作,增肥灌水,等距全苗。它是一種創造高額豐產的方法。
區種法 有著較高的耕作水平,取得了驚人的高額豐產,它標誌著漢代精耕細作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相關詞條
-
區田法
凡區種麥,令相去二寸一行。 凡區種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 一畝千二十七區。
區田法概述 區田法的兩種形式 技術特點和豐產原因 -
法顯
法顯(334年—420年),俗姓龔,平陽武陽(今長治市襄垣縣)人,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顯六十多歲的高齡,與同學...
人物生平 背景 著述 人物貢獻 人物軼事 -
霑化區
霑化區,山東省濱州市轄區,位於山東省北部,渤海灣南岸,黃河三角洲腹地,東部與東營市河口區、利津縣為鄰,南連濱城區,西南部與陽信縣接壤,西部與無棣縣毗連。...
歷史沿革 地理環境 行政區劃 人口民族 自然資源 -
包種茶
包種茶盛產於台灣北部,與凍頂烏龍茶並稱為台灣兩大茗茶,素有北包種,南烏龍的說法。包種茶的由來,據日人井上房邦氏之調查報告指出,包種茶是由福建泉州府安溪縣...
簡介 採摘標準 製作工藝 特徵 起源 -
危時法
危時法是與平時法相對應的一個法律概念。危時法就是調整危機狀態的法,就是在危急時刻適用的法。什麼是危機狀態呢?各國立法上名稱不一,近似的提法有“緊急事件”...
特徵 原則 分類 作用 條款 -
4M1E法
4M1E法指Man(人),Machine(機器),Material(物),Mothod(方法),簡稱人、機、事、物方法,告訴我們工作中充分考慮人、機、事...
分析 介紹 實戰要點 內容 相關詞條 -
法顯[東晉名僧]
法顯(334年—420年),東晉高僧,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人。 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
人物生平 背景 著述 人物貢獻 人物軼事 -
法士特
陝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由陝西汽車齒輪總廠整體改制而成,註冊資本5億元,資產總額30億元,旗下擁有陝西法士特齒輪有限公司、西安法士特汽車傳動...
精神與文化 核心理念 價值觀 主導產品 公司設備 -
聯耕聯種
聯耕聯種是由江蘇省射陽縣農業委員會探索實踐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它是在村兩委會引領和農業部門的服務下,採取“農戶+農戶+合作社”的新型農民合作經營模式...
聯耕聯種的動因 聯耕聯種的發展過程 聯耕聯種“化繁為簡”的形式 聯耕聯種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