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發展規劃的特點
區域發展規劃的五大特點:一:目的性
明確規劃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廣東省東西兩翼區域規劃的編制目的是解決廣東省東西兩翼地區的協調發展。二:前瞻性
突出規劃的超前性,加強規劃的指導性、科學性和有效性。三:綜合性
區域發展規劃的綜合性也叫系統性,這一方面指規劃的內容廣泛,是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等問題的綜合,也是速度、效益、平衡等問題的綜合。另一方面是指區域規劃的思想方法上的系統性。區域規劃要統一安排產業結構、生產性與非生產性建設布局、環境整治等對策,儘量使各部門、各地區在發展中相互協調。同時,區域規劃需要多學科和多種專業的配合,並加強對規劃方案的綜合分析和綜合協調工作。區域發展規劃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規劃內容廣泛,對區域內各系統、各組成要素進行全面的考慮,對社會經濟各部門進行統籌安排,在綜合各部門、各行業專業規劃的基礎上對區域的整體發展做出統一決策;規劃思維方法,著重全面權衡利弊,綜合評價、綜合分析論證,強調各部門之間、各地區之間的相互協調,彌補單一部門、專項論證的不足;規劃方案的決策,是多方向、多目標、多方案比選的結果。區域空間布局方案都不會是唯一的,區域規劃應特別注重發揮地區優勢,最後規劃方案的決策往往是在多方面、多目標、多方案的綜合比較中遴選出來的。
四:戰略性
區域發展規劃是區域發展的方向性規劃,重點是從巨觀著眼,對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資源開發、環境整治和建設布局等有決定意義的問題做出決策。區域規劃的戰略性決定了在規劃內容上的粗線條特徵,也就是說區域規劃並非越具體越好,規劃目標不一定都要精確量化,關鍵是找準方向、把握基本尺度。它主要體現在:規劃時間跨度長;規劃關注的問題是巨觀的、全局性的、地區與地區之間需要協調的關鍵性的重大問題;規劃指標具有較大的彈性;規劃的實施將對區域各方發生深遠的影響。五:地域性
區域規劃工作的地域性,包含如下兩方面的含義:地方特色,各地區的資源、經濟發展條件、原有基礎千差萬別,各區域未來的發展方向、目標、地域結構、產業結構和布局、各種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建設也就不會相同。各地區有各自的特殊性,規劃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反映出規劃區域的特色;保持完整的規劃範圍,規划過程中不僅要把規劃區域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慮,同時也要對規劃區域內所轄地區全面考慮,體現規劃在區域空間上的完整性。區域發展規劃的地域性也有兩方面含義。
第一,區域規劃要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地域分工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針對地方特點、發揮地區優勢是實現生產地域分工的可靠途徑。因此多地區的區域規劃要靈活運用發展模式,防止“千區一面”。第二,區域規劃以空間布局為主要研究對象,是我國國民經濟計畫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區域發展規劃的內容
1、區域發展基礎評價自然資源與自然條件評價對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的自然資源有土地、水、礦產、生物、海洋及自然風景等,其中土地和水是共性資源,也可以稱為“本底資源”,其優劣、豐歉程度表現了一個區域的基礎素質;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經濟現狀分析的主要內容是總量結構和效益的分析,以明確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問題;經濟發展的軟、硬環境分析 區域發展的軟環境又被稱為人文資源或社會條件,包括人口(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管理幹部的業務素質、企業技術裝備水平、社會文化教育狀況等。這類環境因子對企業的經濟效益至關重要,是經濟模式(技術密集、勞動密集與資源密集)選擇的一個重要依據。
2、區域發展的方向目標與戰略布局
明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方向,也就是擇定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模式,諸如資源開發型、深加工型、技術密集或高技術型、外向型等等;確定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目標年的國民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經濟效益、人均收入、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環境保護標準指標;建設總體布局,也就是區域發展空間模式的選擇。從全國角度來看,可以分為東、中、西三個地帶,各帶的產業模式和開發時序有所區別。對於地方性區域規劃,建設總體布局的任務主要是選擇區域經濟中心、發展軸、產業集聚帶以及重點開發基地和重點防護地區等。
3、工業布局規劃
工業布局規劃的任務,一是要進行重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向、目標和途徑的論證,使資源開發具有良好的效益、合理的年限。二是要對計畫布點的骨幹工業企業進行廠址選擇,要在全面分析原料與燃料來源、產品銷售方向、基礎設施配套條件等的基礎上,進行技術論證和多方案比較。三是要在新開發的工業區、工業點和產業帶內搞好工業企業的協調組合,使工藝技術上密切聯繫的企業成組布局,既利於分工協作,又利於形成規模。
4、、農業布局規劃
農業布局規劃首先要進行土地利用規劃,這一規劃可以農業區劃為基礎,因地制宜地安排農、林、牧、漁業用地,對於既宜農、又宜林宜牧的土地,應從全局利益出發,把需要與可能、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結合起來具體論證。此外還要為城市、工礦、交通等建設留有足夠的餘地。其次要合理調整農作物布局,安排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包括糧食基地、林業基地、漁業基地、牧業基地以及城市郊區的蔬菜、水果、禽蛋奶類基地等。
5、人口與城鎮體系規劃
人口規劃一是根據現狀人口結構和人口增長政策進行人口增長預測;二是根據人口結構變動趨勢確定就業、就學、養老等對策;三是根據經濟發展目標分析區域人口壓力確定人口承載措施。城鎮體系規劃的主要任務一是確定主要中心城市的性質,形成合理的職能結構;二是確定中心城市的空間結構,形成合理的帶點網路;三是確定各級城市、城鎮的數量和規模,形成合理的序位-規模結構。
6、基礎設施規劃
基礎設施規劃的內容包括骨幹交通運輸網及重要港站的選線定點,電站及輸變電線路選擇、跨流域調水工程論證及選線等等。
7、環境治理保護規劃
環境整治規劃的主要內容有:自然災害,包括水、旱災害、山地災害、地震災害等的防治規劃;工業三廢污染處理規劃;防護林帶及自然保護區規劃;生態經濟系統規劃。
國內區域發展規劃
沿海區域經濟開發已連成一片,基本形成“三大五小一海島”的開發格局,即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遼寧沿海、山東半島、江蘇沿海、海峽西岸、北部灣,海南國際旅遊島。其中,遼寧沿海“五點一線”經濟帶和圖們江區域,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增添動力;而江蘇沿海地區,則擴大了長三角經濟輻射能力;海西經濟區有效銜接了長三角與珠三角區域跨度;“橫琴”,成為繼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後的第三個國家級新區,將激發珠三角勃勃生機;對於中西部地區而言,則擁有武漢經濟圈、長株潭城市群等經濟帶;此外,新疆、成渝經濟區也有望成為2010年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據了解,目前,我國新的區域經濟版圖逐漸成型,將包括以下經濟區域:長三角、珠三角、北部灣、環渤海、海峽西岸、東北三省、中部和西部。 可以認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藍圖初步規劃完畢,四大經濟板塊分工明確,可以說各有各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