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878-1879年,瑞典北極探險家諾登舍爾德率探險隊首次完成全線航行。
20世紀30年代初正式開闢。全線通航期2-3個月。從喀拉海峽到白令海峽段通航較困難,需破冰船領航、飛機或衛星導航。為俄羅斯歐亞兩部分海上聯繫的最短航線。
地理途徑
![北海航線](/img/a/c49/nBnauM3XxMTM3UTMxUzM5YDN2MTM2ATN4gDMxMzMwAzMxAzL1M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沿線主要港口有:迪克森、杜金卡、伊加爾卡、提克西、佩韋克、普羅維傑尼亞等。
優勢
路程短
![破冰船](/img/f/317/nBnauM3X1YDM1YzN2AzM5YDN2MTM2ATN4gDMxMzMwAzMxAzLwM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與北海航線相呼應的是位於北極地區的港口以及西伯利亞地區的主要河流,可以經由該航線進口燃料、設備和食品,出口木材和礦產資源。除北海航線以外,還有一條可通過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的交通要道。
通行狀況
通行現狀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時僅有4艘船隻通行北海航線,2011年時為34艘,而2012年已經增加至46艘。根據俄羅斯海洋與內河運輸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通航季節時,經由北海航線運輸的貨物達到400萬噸,其中過境運輸120萬噸,與2011年(82.08萬噸)相比增長53%。預計,2013年過境運輸量將繼續增加5%-6%。
主要障礙
浮冰是通航的主要障礙。為了能夠充分利用北海航線,俄羅斯正在擴充破冰船艦隊規模。目前(截止2013年),沿該航線執行任務的共有4艘雙反應堆破冰船,即“俄羅斯”號、“蘇聯”號、“亞馬爾”號和“勝利50年”號,兩艘單眼應堆破冰船,即“泰米爾”號和“瓦伊加奇”號,一艘配有相同功率反應堆裝置的“北海航線”號核破冰運輸駁船,以及5艘海上浮動技術維護基地。
現有的核動力破冰船艦隊將服役至2022-2025年,之後3艘新型雙沉積核動力破冰船下水繼續執行任務,第一艘將於2017年底前交付,而第二艘和第三艘分別將於2019年和2020年前交付。
重要性
這條航線的安全性更高,低緯度海域常見的海盜甚至在理論上都不可能在這裡出現。
選擇北海航線的國家和私營企業將會獲得經濟利益和額外收穫。也就是說,縮短運輸距離就等於降低了直接取決於貨物運輸時間的運輸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