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遺址東西長720米,南北寬540米, 面積154800平方米。遺址北面和東面緊依膠濟鐵路,距北流車站約200米。 彎曲的渭水河從遺址北部流過,馬家溝自南而北匯入該河,將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分。其文化性質包括新石器時代文化和周代早、中期文化。 東半部分東西長320米,南北寬180米,面積約49200平方米。地勢南高北低,高出渭水河面約5米, 西、北、東三面均為斷崖。主要以西周文化為主,下層尚有岳石山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存。 文化層平均厚1.5米,蘊涵豐富,為西周居住遺址。暴露遺蹟有墓葬、窖穴、房基等。採集有鬲、簋、豆、罐,陶器殘片等文物。 西半部分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60米,面積105600平方米,文化蘊涵以大汶口文化為主, 西周文化次之,文化層厚0.7-1.5米。暴露有墓葬、房基、窖穴等遺蹟。採集有鼎、罐、杯等文物殘片。東、西、北三面皆臨河崖。
採集文物:屬大汶口文化的鼎足1件,泥質灰陶,鏟形、素麵、紅皮。 屬龍山文化的鼎只口沿和足。鼎口沿為夾砂黑陶,方唇斂口外折沿,表飾附加堆紋。 鼎足分為3式:一式1件,泥質黑陶,素麵,鏟形。二式2件,一件為夾砂紅陶,鏟形,正面飾“Ⅱ”形凹槽紋,背面飾豎條凹槽紋;另一件為夾砂褐陶,表飾豎條凹槽,鏟形,質地較鬆軟。三式1件,夾砂褐陶,鏟形,表飾附加堆紋。鬹足1件,夾砂紅陶,素麵,手制。(此字左“南”右“瓦”)足1件,已殘,紅色夾砂陶。罐口沿1件,泥質灰陶輪制,尖唇高領流肩、表抹光。 屬岳石山文化的器蓋1件,泥質灰陶輪制,棱較明顯,有輕巧之感覺。袋足2件,夾砂褐陶手制,素麵飾雲母。 屬西周文化的鬲口沿和足,口沿為夾砂褐陶輪制,表飾繩紋,方唇束頸沿外翻; 鬲足為夾砂褐陶,表紅色,袋形、素麵、手制。罐分兩式,一式1件,泥砂灰陶輪制, 表飾間隔細繩紋,圓唇外折沿;二式2件,泥質灰陶輪制,唇方且外翻,沿外折,頸下飾少許指甲紋。尊口沿1件,夾砂褐陶,敞口沿外翻。杯口沿1件,夾砂褐陶,圓唇腹微鼓,沿外侈。簋,口沿和一殘圈足,口沿夾砂褐陶輪制,表飾細繩紋。豆柄1件,泥質土黃色陶輪制,表飾一周凸弦紋。
遺址面積大,蘊涵豐富。商末周初的古地名與遺址的文化性質基本相符,對研究濰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有重要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