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董鄉

北董鄉

北董鄉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東南,南屏紫金山,北臨澮河水,全鄉有34個行政村,3.8萬人,6.5萬畝耕地,河流縱橫,山清水秀,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是曲沃縣第一大農業鄉。曲絳公路穿鄉而過,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有種植蔬菜的歷史和經驗。 北董鄉水資源充足,土地肥沃,氣候宜人,自然風光秀麗,森林覆蓋率達41.9%,為曲沃縣最佳人居環境鄉。全鄉轄34個行政村,8981戶農戶,3.9萬口人,耕地面積6.5萬畝,人均耕地1.7畝,是曲沃縣第一農業大鄉。 北董鄉入選2018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民國26年,實行編村制,北董為第二區,轄史村、北董、義門、南林交、西楊、東閆、西吉必七個編村。

民國36年4月曲沃解放,曲沃縣設城關市、一區(鳳城)、二區(北董)、三區(候馬)、四區(高顯)、五區(曲村)。

1956年4月撤區建鄉,曲沃縣轄城關鎮和候馬、史店、曲村、安居、高顯、西楊、營里(後改北董)7鄉。

1958年11月,撤鄉鎮建立人民公社。曲沃縣設衛星(城關)、東風(北董)、飛躍(史村)、幸福(曲村)、建設(候馬)五個人民公社。1959年東風(北董)人民公社,改劃為北董人民公社。

1984年7月,恢復鄉鎮制,北董人民公社改劃為北董鄉。2001年撤鄉並鎮,原下裴鄉和北董鄉合併為北董鄉,轄34個村民委員會。

北董鄉——轄北董、義門、東周、吉莊、北屬寺、南屬寺、南下郇、北下郇、東下郇、西閆、東閆、李野、白水、景明、東明德、西明德、東堡、西堡、南林交、北林交、西周、營里、許家堡、河南西、上裴莊、下裴莊、交里、任莊、裴南莊、山底、安鵠、薛莊、窯院。

地名記略

曲沃《主·詩·唐譜》載“叔虞曾孫晉成候徙居曲沃“。乾隆《新修曲沃縣誌》載曲沃可見名,名以沃也。《爾雅》沃泉懸出,懸出,下出也。晉國以絳山為宗,絳水(沸泉)出絳山之南,沸涌而東,西北經青玉峽,東流袱石罅,至白石山,懸而為沃泉(景明瀑布)。又東折白水村,九曲而北入於澮,西流入汾。凡曲沃、新田兩都襟帶,皆此沃水之所瀠回盤旋也,是為曲沃命名之由。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曲沃縣北董鄉位於曲沃縣城東南10公里,南屏紫金山,北臨澮河水,東鄰絳縣,西接侯馬,境域面積89.6平方公里。紫金山風光秀麗,澮河水碧波蕩漾,景明瀑布、交里橋、千年銀杏樹、三縣頂、任莊扇鼓、金殿懸冰等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產十分豐富。澮河,天河,溢溝、沸泉一庫、二庫等五座水庫錯落有致,黑河、天河、澮河交匯於此,農田自流灌溉網路,縱橫交錯,阡陌相通。西有南同蒲,北有侯月線,曲絳公路橫貫東西,村村通油路,交通十分便利。北董鄉南部紫金山隆起,基岩出露,有裂隙水湧出。窯院山與候馬張家山之夾溝,裂隙水湧出,冬春兩季,氣溫低,南山遮陽,形成冰掛,至來年四月在古晉遺址觀至為懸冰,古稱“晉殿懸冰”。三縣頂下薛莊峪數股泉水湧出,形成細流,匯於薛莊水庫。山底村農民高合江、柴玲霞夫婦在薛莊峪建滾水壩、提灌站,攔水上紫金山,在三縣頂北麓綠化荒山8000畝。春來花滿山,秋到滿山果,景色迷人,風光無限。景明山“沸泉”湧出,流量0.46立方米/秒。曲沃縣在景明村設沸泉灌區管理委員會,灌區建沸泉一庫、二庫,修乾渠三條,長25.75公里,支渠98條,長84.47公里,橋涵122座,閘75個,跌水404處,倒虹吸2處,至2007年灌溉北董鄉23個村,樂昌鎮4個村,灌溉面積3萬畝,並向溢溝、澮河輸水。紫金山前沖積平原,南高北低,至天河、澮河斷裂為溝壑區。東部較為平坦,西部河南西、裴南莊、安鵠、薛莊、窯院一帶為溝壑區。

中部和北部呈東高西低展向,澮河、黑河、天河三條河流皆由東向西流向,交澮於上裴莊、下裴莊一帶,由於河流切割,形成北部北董、東周、平樂、義門、北屬寺旱塬溝壑區;中部李野、東堡、西堡、營里旱塬溝壑區。

境域

北董鄉位於曲沃縣東南端,地理坐標:北緯35°33′到35°51′,東徑110°24′到110°37′。南屏紫金山,北臨澮河水,東臨絳縣,西接候馬,南北長6公里,東西寬15公里,總面積89.6平方公里。

地質

紫金山前大斷層,位於白水、任莊、窯院一線,東西走向,呈12公里。斷層傾向東北,南盤相對上升,北盤相對下降,為正斷層。推測斷層距在1000米以上。地貌有比較明顯的斷層三角面。斷層由東南延伸至絳縣境內。

地貌

紫金山東西蜿蜒,主峰三縣頂海拔1118米。岩石裸露,地熱陡峭,溝深谷幽,植被稀少,為土石山區。丘陵階地區,分布在紫金山前傾斜平原緣部和澮河南岸、黑河北岸,海拔500——600米,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溝壑呈U型和V型,切割深。新生代時期,紫金山隆起較強烈,紫金山西端鄰近候馬市隘口一帶,第三系及第四系,半膠結砂礫岩,砂層被抬升到海拔520米左右。紫金山前有清晰的夷平面分布,反映出新構造運動具有間隙性上升特點,紫金山前基石埋藏較深。

氣候

全鄉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溫、夏熱、秋涼、冬冷,冬夏兩季略長,春秋兩季略短。年平均氣溫12℃,冬夏溫差大。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3.3℃;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6.4℃;冬夏溫差達29.7℃。一般每年在十月下旬,低氣溫降至0℃或0℃以下,翌年4月上旬上升至0℃以上。全年大於10℃積溫為4395℃。

地溫

據1977——1978年記錄,年平均地面溫度15.3℃,1月地面平均溫度-2.3℃,7月地面平均溫度30.4℃。地面極端最高溫度為70.7℃,出現在1977年7月1日。地面極端最低溫度-25.3℃,出現在1984年12月18日。一般在11月中旬地面開始有凍土,凍土深度10厘米,一般在12月中旬,翌年2月中旬解凍。1977年最大凍土深度52厘米,日期為1月8——23日、2月4——8日。

降水

據1954年至1988年35年記錄,年平均降水量為525.7毫米。年際變化較大,1964年降水最多,為825.5毫米,1957年最少,為310.4毫米。豐枯差為515.1毫米,年降水量多集中在7至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其間有多次暴雨出現。

蒸發

年平均蒸發量為1722.8毫米,1957年最大,為2969毫米,1964年最小,為1344.2毫米。

春冬兩季多風,春季東南風偏多,冬季西北風偏多,平均風速1.8米/秒,風內2級,最大風8級,年平均出現3次左右。景明山口,一年四季風大,平均風力6級。

日照

年平均日照2474h,1965年最長,為2703h,1964年最短,為2050h;6月份日照時數最長,為265h,2月份最短,為164h;3至10月份累積日照為1778h。1988年日照2143h,少於平均年330.7h。

無霜期

年無霜期平均為189天,1988年最長,為228天。1970年最短,為169天。初霜期一般出現在10月中下旬,最早在9月下旬,終霜在4月中下旬。

水文

境內河流有澮河、黑河、天河,均由東向西匯入汾河,屬黃河流域汾河水系。澮河發源地有二:一在浮山縣桑王廟,一在沁水縣大嶺,至翼城大河口匯流後稱澮河。流經平樂、東周、北董、上裴、下裴、交里入樂昌境。有支流黑河從下裴流入。黑河,源於絳縣,從南屬寺流入,上游潛流,至李野村出露地表。經東堡、西堡、營里、西周、上裴、許家堡、河南西、下裴入澮河。流程10公里,流域面積28.9平方公里。天河,古稱絳水,匯沸泉,龍底泉等水而成。流經景明、白水、東明德、西明德、南林交、北林交、營里至西周與黑河合流,流程9.5公里,流域面積18平方公里,河底寬15米左右。泉水:沸泉,出自絳縣沸泉村,沸涌而東,又折西北,經青玉峽至白石山,急流直下30米,與景明形成瀑布,即所謂“沃泉”。年清水徑流量1100萬立方米,由天河入黑河再入澮河。地下水:紫金山中多泉水,最大泉流為沸泉。北董鄉南部是紫金山傾斜平原孔隙水承壓區,面積21.4平方公里,地下水埋藏深度為50—130米,單位湧水量為0.72t /hm,滲透系水為0.39m/d,影響半徑為265m,水質屬重碳酸型和碳酸硫酸氯化型,礦化度一般不超過0.5g/L。北董鄉北部澮河南岸為黃土高原孔隙潛水區,地下水來源主要依靠大氣降水,地下水量不豐富,埋藏深度30—50米,單井出水量7.8 t /h,單位湧水量0.67 t/hm,滲透係數為1.22 m/d,影響半徑110m。水質有重碳酸型、重碳酸硫酸型、重碳酸硫酸氯化型,礦化度一般為0.4—0.7 g/L。北董鄉澮河、黑河、天河河流一、二階地,井深5至20米,地下水豐富,單位湧水量1.89—13.4 t/hm,滲透係數為1.96—15.81 m/d,影響半徑144—299米。水質主要為重碳酸硫酸型,礦化度0.3—0.7 g/L。北董鄉黑河以南為河流衝擊平原孔隙水區,面積8.3平方公里,水量十分豐富,地下水埋藏淺,單位湧水量30.6 t/hm,滲透係數47.6 m/d,影響半徑392米,主要為重碳酸硫酸氯化型,礦化度0.4—0.8 g/L。

經濟

曲沃縣北董鄉開展植樹 曲沃縣北董鄉開展植樹

曲沃縣北董鄉人民政府明確了“打造三晉大蒜第一鄉,延伸產業鏈條,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大蒜專業合作社為龍頭,積極引導和組織農民進行特色農業結構調整,全面實施“菜籃子”工程,大力發展大蒜生產,“田成方、樹成網、渠相連、路暢通”,片片綠洲,一派生機,是臨汾市乃至全省最大的優質打蒜生產基地,號稱“三晉大蒜第一鄉”。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

總人口 21366
10857
10509
家庭戶戶數 5139
家庭戶總人口(總) 21329
家庭戶男 10838
家庭戶女 10491
0-14歲(總) 5328
0-14歲男 2716
0-14歲女 2612
15-64歲(總) 14568
15-64歲男 7477
15-64歲女 7091
65歲及以上(總) 1470
65歲及以上男 664
65歲及以上女 806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0623

區劃

北董村 上裴莊村 西堡村 東堡村 李野村 東明德村 白水村 西閆村 東閆村 東下郇村 南下郇村 北下郇村 南屬寺村 北屬寺村 平樂村 吉莊村 東周村 義門村 下裴莊村 交里村 窯院村 薛莊村 安古村 山底村 裴南莊村 任莊村 南林交村 景明村 北林交村 西明德村 營里村 西周村 許家堡村 河南西村

村名解析

北董

相傳為春秋時晉國太史董狐(周人辛有的後裔)的故里。位於縣城東8公里處。

南董東堡

為北董之派生村。位北董之南,分東、西兩堡,各自形成獨立的居民點,故名。村南傍黑河,地形南低北高。

南董西堡

北董之派生村。原和東堡統稱南董,後分為東西兩堡,故名。

下裴莊

因姓氏得名。據考,裴度山西聞喜人,唐憲宗時官拜中書侍郎,居官清正,以身系天下安危,深受人民敬仰,其後裔從聞喜徙居於此。原名裴莊,後因派生村遂冠以方位而別之,故名。北傍澮河,南臨天河,地形西北多溝,東南平坦。

王家園

歷史上原為王姓經營的果園,後因徙居人多,形成村莊,故名。位縣城東5公里,緊靠天河。

李野

相傳,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曾屯兵於此,故名。該村有李牧墓,現僅存一土丘。

東明德

雅化名:取義於《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因位天河之東,故名。

白水

古名泰和堡。因背依白石山,村傍絳水,後更名為白水。,《縣誌》載:明代詩人無名氏贊白水云:"山村名白水,絳水忘其初,地下桑生笑,令人不讀書"。該村在縣城東南12公里處的絳山腳下,地形傾斜,沸水繞村。

西閻

因姓氏得名。古稱北閻,舊址在村西馬頭橋一帶,因洪水淹沒,移居於此,因為東閻之西,故名。

西閻堡

古稱泰和堡。後歸屬西閻,更稱西閻堡。

東閻

因姓氏得名。

溢溝

因溢溝水得名。

楊家窯

因姓氏得名。位溢溝內西坡上。

北下郇

按地理形勢,因位居郇王之下而得名。明代成化年間因爭水分治,形成四個自然村,各冠方位而別之。

南下郇

系北下郇之派生村。該村北門內有白果樹一棵,乾粗兩圍,樹齡約六百餘年。為稀有樹木。

西下郇

系北下郇之派生村。

東下郇

系北下郇之派生村。

南屬寺

以古寺院得名。該村北昔有大覺寺,居民耕地均屬寺中所有,每年向寺院交糧,因位寺院之南,故名。

北屬寺

因位於大覺寺北,故名。

東周

原名東洲,因位澮氺之畔得名。清乾隆《曲沃縣誌》載名為東洲,以後演化為東周。

平樂

為雅化名。民間傳說當地曾落過鳳凰,來過麒麟。據考,其名稱來歷,或取義於漢東方朔七諫之一《平樂觀賦》:"鳳凰來集,麒麟在郊,甘露既降,朱草萌芽"。象徵太平盛世,取名平樂。

上平樂

系平樂之派生村。1958年修澮河水庫時,坡下部分居民遷移坡上,形成新居民點,1980年經政府批准命名為上平樂。

吉莊

系吉必之派生村。因村址為吉必耕地,為耕作方便,部分居民徙居於此,取名吉莊。

義門

原名儀門,該村西南角昔日有一大門旋,門額上書"儀門"二字,義門系演化名。其來歷須再考。

許家堡村

全村以姓許者居多是典型的自然村。清朝由上裴許氏家族遷出獨立成村有200餘年歷史。

特色產業

北董鄉成立了曲沃縣長青大蒜專業合作社,建成優質無公害綠色大蒜生產基地3萬畝,輻射周邊市縣大蒜面積10萬畝;擁有晉都綠色醬菜廠,北董大蒜切片廠,東明德大蒜批發市場,綠源農副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四個實體,主要從事打算粗加工,深加工,銷售。

北董鄉境內河流縱橫,山清水秀,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是曲沃縣的旅遊名鄉。旅遊是該鄉的一大亮點,發展北董的一項重要工作。

自然景觀

位於山西省曲沃縣城東南10公里處的北董鄉景明風景區,山、水、峽谷、溶洞、溫泉、瀑布等自然景觀,山勢峻峭,水流潺潺,峽谷幽深,林木蔥鬱。

旅遊發展

該鄉成立臨汾市景明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將南林交千年銀杏樹、斷梁寺、龍王池、龍巖塔、龍巖洞、景明瀑布等納入了景區範圍,進行了綜合開發,成功舉辦了五屆旅遊節,景區人文景觀秀美,遊客流連忘返,2012年遊客已達10萬人次,帶動了全鄉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了北董鄉的知名度,為北董鄉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資源概述

人口資源

從安鵠、東下郇、東堡、西堡等多處仰韶文化遺址的發掘考證,舊石器時代先民已在北董鄉境內勞動生息。

1983年北董鄉成立計畫生育領導組。全鄉實行計畫生育。連續多年人口出生率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出世率為10.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53‰。符合政策生育率為90%,已婚育齡婦女綜合節育率達到了88.39%。圓滿地完成了縣委、縣政府下達的各項人口指標,並順利通過了省、市、縣三級驗收。被縣委、縣政府授予“計畫生育先進單位”。全鄉農戶8981戶,總人口3.7518人,勞動力19729人,外出勞動力746人。

土地資源

全鄉國土面積8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5萬畝,水地面積4.1萬畝,旱地面積2.4萬畝,臨地面積2萬畝,草地面積1萬畝,居民用地4500畝,交通用地2000畝,水域面積4000畝,灘土面積5000畝。

礦產資源

鄉境內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紫金山一帶,有金礦,石灰石,高鈣鎂石等。

水利資源

鄉境內水利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澮河、天河、溢溝、沸泉一庫、二庫等五座水庫;地下水資源主要分布在南下郇、東下郇、北下郇、東閆、西閆、東明德、西明德、營里、任莊、南林交、北林交一帶,為紫金山前傾斜平原孔隙水承壓區,面積24.11平方公里。

旅遊資源

鄉境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景明風景旅遊區,依託沸泉一庫、二庫、青山峽,白石山,景明瀑布,龍巖洞寺而建,明清時代,學者顧炎武、傅山先生曾在此稍息,歷代文人騷客為景明賦詩頗多。主要有清乾隆年間,曲沃縣令張坊,修曲沃縣誌,載有:賈鳴璽做春遊景明園記:慮數曲沃山水者。必甲景明,數景明園林者。必甲白石,園之石。亡慮數十百片。必甲白雲洞。園之木。亡慮數十百章。必甲松壇之五松……。明禮部尚書李浩作景明石橋記:曲沃城東南一舍許。有山曰景明山。即金山之支也。峰巒翠綠。迤邐嶙峋。其南曰沸泉。出絳縣。平地出泉。若湯沸然。合流成派。故里人隨其高下之勢。雜治水磨水碓。大小輻輳。幾百數焉。派送汨汨循峽流。至嶺口。則流然下注。散渙澎湃。聲若萬雷。遠視之。則玉虹高掛。廉籠其傍松怪石。槎牙參差。殆不可狀。泉至此益眾。流至此益洪矣。

明太守仇敬作景明瀑布:半壁飛流影。層崖一練青。泉寒嵌石骨。液冷瀉銀瓶。噴霧牽江濕。湔雲出海亭。幾灣龍瀚急。遙見水廉屏。

明代本縣人兵部尚書李尚思作景明草堂:塵事都冥冥,村醪醉不醒。採蓮搖碎玉。飛火落流螢。水繞千家碧。山過萬對青。倦來即假寐,跌坐亦忘形。

邑人李永培作過景明草堂復游古寺登閣:為愛深林好。尋幽過草堂。染霜楓業赤。帶露菊花黃。秋水低鴻雁。山村獲稻梁。登高一豁目。風雨近重陽。

邑人沈延楊作景明瀑布浪淘沙:面目似廬山,一樣孱孱。欺他白石不知年,任是滄桑多變易。枕此高眠。放下水晶簾,隔斷塵間,空明境界恁無邊,晉國霸圖何在也,匹練長懸。

南林交千年銀杏樹,千畝蓮池,龍王池,龍泉寺等自然景觀堪與景明旅遊區相媲美。紫金山風光區分布在三縣頂北鹿,面積1萬畝,春來鳥語花香,芬芳四溢;夏臨微風拂柳,蔭滿山坡;秋到果香撲鼻,滿山紅葉;冬至白雪皚皚,逶迤起伏。美麗的神話傳說:八仙過景明、魯斑造橋、柏樹窪的傳說等等。更是把這些景點裝點的撲朔迷離,讓人神往。“晉殿懸冰”、“交里橋”、“三縣頂”、“銀杏樹”均列入曲沃縣八大勝景。

特產

北董鄉是一個農業大鄉、蔬菜大鄉、三晉大蒜第一鄉。主要生產大蒜、大蔥、洋蔥等20多種蔬菜,糧食有小麥、玉米、大豆、紅薯等,林果有紅富士蘋果、柿子、冬棗、紅提葡萄等,中藥材有黃芩、生地、牡丹等,特色農產品有義門紅薯、窯院西瓜、南下郇大蒜、南林交蓮菜、北林交富硒紅富士蘋果、東明德大蔥、西明德洋蔥等。

交通

全鄉村村通油路,有3個公路循環:一是東北部,東周、吉莊、義門、北屬寺、南屬寺公路循環6公里;二是中南部,北董、李野、北下郇、南下郇、東閆、西閆、下裴、白水、景明、東明德、西明德、南林交、北林交、營里、任莊、許家堡、西周、河南西、上裴公路循環20公里;三是西南部,交里、裴南莊、薛莊、山底、安古、窯院公路循環8公里。

文化

北董鄉傳統的民間舞蹈社火俗稱紅火熱鬧。自明清至民國,多在元宵佳節、廟會和拜神祈雨時活動。後來逐步演變為春節民眾性文化娛樂活動。有獅子、龍燈、高蹺、抬閣、旱船、跑驢、鑼鼓、秧歌、二鬼拌跤等。在全縣有名的有義門雄獅、任莊扇鼓、南下郇飛龍、白水二鬼拌跤、裴南莊節節高,下裴莊桌兒抬閣,安鵠車子抬閣等。民間剪紙活動遍布全鄉,主要有窗花、裝飾花及生、葬、嫁、娶禮品點綴花,景明、東明德一帶民間剪紙藝術較高,多次參加全縣剪紙藝術比賽。2007年建北董有線電視管理站,全鄉進行有線電視線網改造,34個村可接收有線電視節目42台套。有10個村建立農民閱覽室,8個村建立農民文化、娛樂健身中心,共有各種健身器材98套件;古文化遺址遍布全鄉,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安鵠、東下郇、西閆、營里、西明德、義門、平樂、李野、東堡、北下郇共10處;古墓葬有東堡春秋時期李牧墓,窯院清朝窯院文家墳;安鵠漢代安鵠古墓群。古建築有龍泉寺,位於南林交村,元建明修,存大雄寶殿及禪房;和尚寺,位於東堡,存部分建築物;石碑,東閆靈光祖師德業碑,釋迦如來成道碑;安鵠清源王廟碑;薛莊新建水渠碑;李野地震碑;南林交分水圖碑。景明烈士陵園,位於景明村南,明國37年,解放運城時,解放軍後方醫院設此,有52位傷員逝世,葬於景明村南山腳下,占地1089平方米,後修建圍牆,栽植松柏,闢為烈士陵園,紀念碑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