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墜子

北方墜子

墜子是河南省的一種戲曲藝術形式,北方墜子亦稱深澤墜子由曲藝河南墜子演變而成。始稱“化妝墜子”。1961年春,邢台市墜子劇團進京匯報演出時,在中國劇協和中國戲曲研究院聯合組織的座談會上,田漢提議將化妝墜子改名為“墜子戲”。

起源

在河北的邢台、邯鄲、石家莊地區廣為流行。民國三十七年(1948)冬,邯鄲地區廣平縣閻小寨墜子老藝人杜學勤,一次按照書中主要人物形象化了妝,藏在桌圍後邊,開書時突然鑽了出來,引起聽眾的極大興趣。藝人們也受到了很大啟發。從此,他們便開始化妝演出,由單口、對口說唱發展為多口說唱,並輔之以簡單的表演動作。1949年春杜學勤在邯鄲地區臨漳縣郭小屯村,把撂地攤演唱的“化妝墜子”搬上舞台,演出的劇目是《鋸大缸》。不久,大名縣的李和春、梁大愛,廣平縣的閻桐梧(藝名破大鑼)、齊秀雲,冠縣的王元山,曲周的宮憲梅,欒城縣的羅福成,魏縣的魏連香、崔秀珍(藝名九歲紅)等墜子藝人也相繼登上舞台。

發展

初期的墜子戲,是以傳統墜子書目為基礎,略加改動,運用原有的音樂唱腔,套用京劇、河北梆子的鑼鼓經,穿上戲曲服裝,增設了燈光布景而成,因而稱為化妝墜子。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墜子進一步向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借鑑,設定了生、旦、淨、醜行當;學了一些表演動作程式,又吸收豫劇、河南曲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唱腔和板式結構,逐漸完成了戲曲化的進程,形成了獨立的劇種稱北方墜子也就是深澤墜子。

到1958年7月,河北省已有專業墜子劇團十二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邢台市和深澤縣墜子劇團。

墜子戲的傳統音樂唱腔有:過板、引子、[平腔]、[大小寒韻]、[五字嵌]、[十字韻]、[快板扎]等。過板,是唱段前的音樂過門,引子,是唱段開始前的引句;[平腔]是墜子戲的主要唱腔,多用於敘述,有慢、中、快三種速度,又有開腔和敘述句之分,開唱句是四句式或兩句式;敘述句是兩句式。[寒韻]用以表達悲切之情。牌子有[五字嵌]、[十字韻],均作為獨立的曲牌,穿插運用於[平腔]之間。[快板扎]用於唱段結束部分。

主奏樂器為墜琴(也叫墜胡),是由小三弦改制而成的拉弦樂器,面板改皮為木(也有蒙銅板的)。演奏時,多用頓虧、滑奏等手法,音色悠揚動聽,表現力極為豐富。其他伴奏樂器尚有二胡、二弦、笛、笙、嗩吶、大提琴等。

深澤墜子的初期劇目,多由墜子書中的中、長篇傳統書目改編而成,故多連台本戲。如《海公案》、《劉公案》、《回龍傳》、《大宋金鳩計》、《絲絨計》、《雙金線》、《雙合印》、《王清明投親》、《二度梅》等。劇本多用唱詞敘述劇情,念白不多。唱詞一般為七字句、十字句。六十年代之後,墜子戲從其他劇種移植了一批優秀古裝戲,也排演了一些新編歷史故事戲,如《審誥命》、《楊金花奪印》、《花木蘭》、《秦香蓮》、《蝴蝶杯》、《楊門女將》等。墜子戲也能較好的反映現代生活,五十年代後期,邢台、深澤兩個墜子團都積極地創造和排演了現代戲,在觀眾中留有印象的劇目是《白毛女》、《血淚仇》、《黨的女兒》、《奪印》、《會計姑娘》、《風塵遺恨》、《大路朝陽》、《紅旗譜》(根據梁斌同名小說改編的五本連台戲)、《新芽吐秀》等。

深澤墜子戲用河南方言唱念,唱腔委婉清新、優美動聽。藝人非常重視唱功,講究吐字清晰,句句進入觀眾耳中。加之,所演故事有頭有尾,情節連貫,唱詞通俗易懂,所以在農村和城市居民中很受歡迎,有“看了墜子,賣了被子”之說。墜子戲,在三十多年的演出中,足跡涉及北京、天津、濟南、太原、開封、鄭州、石家莊、保定等大、中城市和廣大農村,給民眾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目前,河北省僅存深澤縣一個專業墜子劇團,而業餘劇團和半職業劇團為數尚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