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海濱概況
北戴河海濱避暑區,西起戴河口,東至鷹角亭,東西長約20華里,南北寬約3華里。另外在北戴河西南20多里的昌黎在1985年開闢為海濱浴場,並計畫建為新的海濱避暑區。北戴河海灘沙質比較好,坡度也比較平緩,是一個優良的天然海水浴場。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將北戴河海濱開闢為各國人士避暑地,到1938年,這裡被建成了一個帶有殖民地色彩的避暑佳地。![北戴河風景區](/img/9/cc5/nBnauM3XzcDM4UjM0ITM3QDMzITMzkDOxIzMwADMwAzMxAzLyEzLz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北戴河海灘背靠聯峰山。聯峰山分東西兩峰,相距約3華里,山上山下松柏成林,鬱鬱蔥蔥,東聯峰山海拔130米,從山間小路可行至山項望海亭。在這裡俯瞰海濱,翠綠欲滴的叢林,鵝黃色絨毯般的沙灘,碧藍的大海,使人心曠神怡。北戴河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北戴河觀日處位於北戴河海濱,東北端的鷹角亭為最佳地點。
在東聯峰山山麓,有一座蓮花石,園中有大片松林,並有形如蓮花的山石,故名蓮花石公園。往北有古雅幽靜的觀音寺,其東有墓地建築富麗豪華的朱家墳。在海濱路旁還有高爾基公園、魯迅公園。在東頭的鷹角石是北戴河一大勝景。這是一座屹立於海邊的孤峰,石骨嶙峋,陡峭如削,形如鷹立,故名鷹角石。過去,曾有成群野鴿棲息在石縫之內,故又名鴿子窩。在山峰上建有鷹角亭,登臨其上,望滄海,碧波萬頃,白浪滔滔,更覺氣勢磅礴。
地理環境
北戴河受海洋氣候的調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一年之中,日最高氣溫超過攝氏30攝氏度的天數,平均只有7.6天。夏季的氣溫比北京要低3-5攝氏度,再有陣陣海風吹拂,就更顯得涼爽宜人了。冬季受渤海暖流的影響,最低氣溫很少低於零下1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為北戴河成為四季皆宜的旅遊勝地提供了前提條件。北戴河常年保持一級大氣質量,只有鳥語花香,沒有污染,沒有噪音,城市森林覆蓋率54%,人均綠地630平方米,居全國首列,北戴河是世界著名的觀鳥地,是我國第一個候鳥保護區。這裡可以見到的鳥類有405種,占我國現存鳥類的40%。鳥類是最有權威的自然環境鑑定師。鳥類選擇什麼地方為棲息地,人類就到那裡去旅遊,保管沒錯。北戴河優美的自然環境,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當地居民世世代代保護的結果;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人類共有的旅遊資源。
海上風光
![北戴河風景區](/img/3/aae/nBnauM3X1YTMwgTOycTOxkjNwITMzkDMzEDMwADMwAzMxAzL3k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高山美景
![北戴河風景區](/img/7/20f/nBnauM3X0EzM5MzMzUDOxkjNwITMzkDMzEDMwADMwAzMxAzL1g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奧運公園
![北戴河風景區](/img/8/5d4/nBnauM3X1EjM4EDO4EDOxkjNwITMzkDMzEDMwADMwAzMxAzLxg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奧林匹克大道公園占地面積15.58萬平方米,以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為設計理念,通過浮雕、雕像、噴泉、冠軍手足印等多種形式展現奧運發展史,成為世人健身、娛樂、觀賞的精神樂園。
推薦景點
鴿子窩公園
![北戴河風景區](/img/0/a3d/nBnauM3XzcDO3YjN5IzNwgjNwITM1MTO0QDMwADMwAzMxAzLyc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游鴿子窩最為引人的項目是觀日出。著名散文作家峻青曾撰文描繪在鴿子窩觀日出的壯景。在鴿子窩觀日出時還常常可見到“浴日”的奇景:當紅彤彤的太陽升出海面時,就有另一輪紅彤彤的太陽緊粘在升起的太陽下面,仿佛要讓它帶出海面,那粘勁,似乎永遠不可能扯斷。但就在你注視的一瞬間,只見上面的太陽倏地向上一躍,粘在下面的太陽不知何時已潛入到海底,留在海面上的只是一片金光和人們的歡呼聲。
另外,鴿子窩除了是觀日出的首選之地,它旁邊的大淺灘更是觀鳥的絕佳之處。每年春秋時節,數以萬計的珍稀候鳥在這裡覓食、停留,成為又一大新景觀。90年代末,被設定為國家級鳥類自然保護區。鴿子窩公園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八方遊客。
聯峰山公園
![北戴河風景區](/img/4/29e/nBnauM3X3YTN2gTOyQzNwgjNwITM1MTO0QDMwADMwAzMxAzL0c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聯峰山南麓有蜿蜒曲折、順勢而上的水泥台階長400米,北麓有用278塊花崗石板鋪成的台階直通山頂。
公園內有觀音寺、鍾亭、朱家墳、桃園洞、三眼井、蓮花石、翁石、避雨石、對語石、臥石等名勝古蹟。蓮花石旁有石碑,碑的正面是徐世昌的題詩《題蓮花石》,碑的背面有碑文記載1919年公益會在此建蓮花石公園的始末。聯峰山公園原為開放式,直到1986年先後建起南北大門,南門仿牌樓式建築,形體高大,色彩華美,古樸典雅,北大門採用大理石貼面,氣勢雄偉壯觀。
1991年重新修復了如來寺,興建了環山路,遊人可以自由往返,園內還發現了秦漢建築遺蹟......
1998年在園內又增添新的項目“鳥語林”,各種珍稀鳥類200多種、2000餘只。到聯峰山鳥語林,會使您別有一番回歸自然、心曠神怡之感。
聯峰山公園峰巒秀美,山石嶙峋,松林如海令人留連忘返。
![北戴河風景區](/img/f/b8e/nBnauM3XzYTNygjM5MzNwgjNwITM1MTO0QDMwADMwAzMxAzLzczLy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碧螺塔公園
![北戴河風景區](/img/7/f0d/nBnauM3X4gTO5IDN4QzNwgjNwITM1MTO0QDMwADMwAzMxAzL0c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碧螺塔公園建於1990年在北戴河海濱小東山,這裡三面環海,風光絢麗。碧螺塔為公園的主景建築。它以世界獨一無二,仿海螺形螺鏇觀光塔,造型新穎別致,引人入勝,塔高二十一米,分七層,鏇轉式樓梯,建築面積八百平方米。
碧螺塔由下而上分為海、陸、天構思裝飾,各種海藻、珊瑚、魚類、動物、雲彩、彩霞、鳥類飛禽等圖案五光十色,珠光寶氣,妙趣橫生。塔內裝修大型壁畫十餘幅,裝有大型木雕“碧螺仙子”和“海蛙姑娘”刀工精細,古樸典雅,還有大型落地屏風“柳毅傳書”和“神女”條屏等。
碧螺塔為海濱東山地區的最高點,登塔遠眺,一望無際,茫茫大海盡收眼底,使人心曠神怡,碧螺塔公園早觀日出,夜聽濤,尤其入夜彩燈輝煌塔形現,其樂無窮。園內還提供了音樂茶座、冷飲、照像、垂釣、海浴等多種服務設施,每天早5:00至晚10:00接待遊人,歡迎光臨。
老虎石公園
老虎石海上公園位於北戴河風景區中心,占地總面積3.3萬平方米,公園內形態不一的礁石,狀似群虎。碧海、金沙、碣石,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到此消夏觀光,玩水嬉戲,洗海水澡,沐日光浴的旅遊者及賦詩作畫的文人墨客數不勝數,人們在大自然的美感里,在歡笑與波濤的交響樂中盡情享樂。老虎石,如鑲嵌在渤海之濱的一顆明珠,閃爍著誘人的光輝,它以其絢麗多姿的嶄新面貌,迎接中外遊客。
每到旅遊旺季,遊客們從四面八方麋集此地,或瀏覽婉媚迷人的風光,參觀神秘有趣的景點;或置身於波濤洶湧、一望無垠的大海之中,暢遊嬉戲;或登上老虎石,觀潮起潮落,捲起千堆雪的壯觀景象;或仰臥于海岸沙灘之上,盡情享受陽光、沙灘給予人們的恩賜,其樂無窮。老虎石在中海灘東面的沙灘上,由幾塊形態不一的礁石組成。礁石呈暗紅色,散臥在海岸邊,狀似群虎,故而得名。
集發觀光園
集發觀光園坐落在馳名中外的北戴河風景區,占地990畝,劃分為特種蔬菜種植示範區、名貴花卉種植區、特種畜禽養殖示範區和休閒餐飲娛樂四個區域。現已發展成為自然美與生態美渾為一體的綜合性觀光園區,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首家4A級現代化高科技園區。
在園內的植物園中你可看到千餘種名優花卉;漫步園中園欣賞酒瓶椰子、老人葵等十餘種熱帶雨林植物,感受南國風光;在百菜園觀立體種植、無土栽培的名優蔬菜果品,感受高科技的神奇;在畜禽園觀看在動物園難得一見的四十餘種國內外名優畜禽;在攀岩、蹦極、空中飛人處盡享驚險、刺激,充分展示你勇敢者的風采;在戴河第一漂乘坐竹排欣賞兩岸風光,享受小小竹排水中行的情趣;在獐樂園盪鞦韆、踩滾桶找尋你童年的快樂;在水上樂園五種橋上項目一展身手,體味無限樂趣......四十餘種娛樂項目伴您度過美好時光。同時還可在環境獨特的農家飯莊品原汁原味的農家飯菜,走時購買獲國家認證的綠色食品和精美花卉,帶給親朋一份健康、溫馨的祝福。集發觀光園--是您理想的度假、休閒娛樂場所。
觀鳥的麥加
![北戴河風景區](/img/1/c6f/nBnauM3XzYTOwYTOzYzNwgjNwITM1MTO0QDMwADMwAzMxAzL2c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交通提示
北戴河離北京380公里,離天津243公里,離瀋陽461公里。每天在這裡經過並停留的快車有12列。從北戴河火車站乘5路公車或從秦皇島火車站乘34路公車,到北戴河海濱站下車即可。
去北戴河旅遊主要項目是度假,在海水裡游泳、在沙灘上曬曬太陽,如要旅遊覽,可去山海關、燕塞湖、姜女廟等地,山海關距北戴河三十公里,有公共汽車往返。
北京首都汽車公司和出租汽車公司開辦了北京至山海關、秦皇島、北戴河五日游、四日游等旅遊服務。費用比坐火車去要高一些,但是,可以乘坐有空調的高級轎車,而且食宿和遊覽都替你安排好,堪稱方便。
歷史概述
北戴河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商、周時屬孤竹國;公元前664年,孤竹亡,地屬燕國;春秋戰國時屬燕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經此攻遼東,擄燕王喜,燕亡。
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五次東巡到碣石,“刻碣石門”,在今金山嘴築行宮。漢高祖一十三年(公元前206--204年),北戴河聯峰山、金山嘴一帶,已經成為渤海海域沿岸三大軍港之一。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東巡封禪泰山以後,於夏四月北尋海上至碣石,在此築“漢武台”。207年秋,曹操北定烏桓後,沿遼西走廊回師,傍海來到臨渝古碣石境地,賦《觀滄海》。隋朝大業八年(公元612年),禮部尚書楊玄感等受命督運軍糧船隊,從太原倉(潼關西)、洛口倉和黎陽等地啟程,順黃河、永濟渠分頭入渤海灣經臨榆關碣石海港轉至白狼水海口(隋改渝水為白狼水)的望海屯。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親征高麗,九月班師,十月入臨渝關,並“次漢武台、刻石記功”。到宋金時期,碣石海港因地處宋遼之間,受戰亂及宋對遼的海禁影響,航運日漸稀少。至1173年,碣石港傳統海運終止。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發民九千,伐木于山及取寺廟、墳墓之樹”,開始在“平灤造船”。二十年(1283年)春,因平灤造船距伐木地遠,運輸困難,遂遷至洋河口、戴河口之間造船。1392年—1393年,碣石港復航。為實行海運南糧計畫,縮短航程,由朱清等人先後改變和開闢了新的海運航線,春夏兩季由崇明島向北直達洋河口、戴河口,使金遼以來長期以來蕭條的港口又開始活躍起來。到1372年,洋河口、戴河口再度成為軍事運輸港。1380年,碣石港已出現早期客運。1381年,設“金山衛”,有水師駐守,屬山海衛。嘉靖七年(1528年),兵部尚書翟鵬被貶官還鄉期間,登臨金山嘴,並賦詩《海嘴風帆》。順治十三年(1656年),順治帝設南海營口,在主要海口設守備和把總,屬山海路管轄,由天津水師鎮守,東起老龍頭,西至戴河口,沿海遍設炮台和墩台。1737年,撤山海衛,設臨榆縣,北戴河歸其管轄。
![北戴河風景區](/img/1/2d3/nBnauM3X3ITN4YzM3ITOxkjNwITMzkDMzEDMwADMwAzMxAzLykzLz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919年,由公益會劃地133畝,建造蓮花石公園。公園內建有體育場、高爾夫球場和跑馬場等。同年還建設了第一、第二、第三公共浴場,北戴河的旅遊設施已初具規模。1920年,以英、美、德等國人員為主,建“東山會”,這是繼“石嶺會”後又一西方人為擴張侵略而建立的組織。1921年,北京政府航空署創辦平戴飛機航線,進一步解決了旅遊人員的交通問題。海濱內還有人力車、驢腳出賃。由於交通方便,來北戴河海濱旅遊者與日俱增。1932年,北戴河避暑區改為北戴河海濱自治區,設自治區公署。1933年4月16日,日軍侵占秦皇島,北戴河淪陷。1934年,北戴河海濱自治區與臨榆縣正式實行劃界。1935年5月,日本憲兵隊侵占北戴河海濱。北寧路局建築賓館一座,常年營業,這是北戴河專為旅遊業服務的第一家賓館。1936年,北戴河海濱自治區改為北戴河海濱風景區。1937年,在北京的《民報》、天津的《新民晚報》、上海的《文匯報》上刊登廣告,介紹北戴河的別墅、旅遊風光及設施。1938年,由海濱風景管理局印行了《海濱指南》宣傳冊,為遊客導遊。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國民黨接收北戴河海濱,成立北戴河海濱管理局,直屬河北省。1948年11月26日,北戴河全境解放。12月15日,秦榆市人民政府成立,海濱區歸其管轄。1953年8月13日,海濱區公所改為秦皇島市海濱區人民政府。1954年2月15日,海濱區改為北戴河區。
相關作品
《浪淘沙·北戴河》
![北戴河風景區](/img/1/e75/nBnauM3XygTNzEDN0ATM3QDMzITMzkDOxIzMwADMwAzMxAzLwEzLz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
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
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
換了人間。
[注釋]
(1)幽燕:古幽州及燕國,在今河北省北部及東北部;
(2)都不見:(一隻魚船)都看不見;
(3)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魏武帝曹操於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伐烏桓,路過碣石山。碣石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漢朝時還在陸上,到六朝時已經沉到渤海里了。曹操登臨碣石山,遺傳下來《步出夏門行》組詩,其第二首:“東臨碣石,以觀蒼海……”
(4)蕭瑟秋風:曹操《步出夏門行》:“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5)人間:社會制度。
相關專題: 紀念毛澤東逝世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