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原文
《浪淘沙·北戴河》毛澤東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
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
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
換了人間。
1954年夏
詩詞譯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連天,
秦皇島之外的打魚船,
全被汪洋所遮沒,
也不知漂去了哪邊?
往事已有千年,
那時魏武帝曹操躍馬揮鞭,
東巡至碣石吟詠過詩篇。
秋風瑟瑟到了今日,
人間卻換了新顏。
詩詞賞析
一切都過去了,一種新的美已經誕生。這就是本篇主旨。1954年夏天,毛澤東在北戴河林木蔥蘢、氣候宜人的海濱勝地一邊休養,一邊工作。一天,海面狂風驟起,暴雨斜飛,怒浪排空,他突發去中流擊水之想。身邊的警衛人員以風浪太大為由,盡力勸阻,毛澤東卻滿懷豪情地說:風浪越大越好,可以鍛鍊人的意志。他堅持下海,在滔天白浪中盡興暢遊了一個小時。上岸後到了寓所,他仍意猶未盡,以雄渾沉鬱之情潑墨揮毫,一氣呵成這首壯美與緬懷之詩。
上闋寫北戴河觀海之風景,但景中蘊積著詩人深幽綿綿的情思。詩人在這曠邈的美景中既寫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發出英雄獨立的慨然及陣陣懷古之幽思。
一起句就點明寫作之地點,“幽燕”,這兩個字不僅讀起來好聽,寫起來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華歷史感,以及漢語詩歌特有的美感。這地名本身就獲得了充分的詩意,讓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大雨”與“幽燕”之間的一個“落”字,用得極好,給人有穩當大氣之感,猶如親自見到子詩人當時寫詩的形貌神情,一個自然景觀中落雨的“落”字,卻在此得了詩人的精神,這精神也一下子就貫注到讀者心中,讓讀者也產生了與詩人同樣大氣磅礴的感受。緊接著“白浪滔天”更添磅礴之氣,其中這“白”字用得極妙,極活,生出畫面的豐富層次。而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漁船,都隱沒在一片汪洋之中。它們去了哪裡了呀?詩人在此發出茫茫博大的詢問。意不在詢問,意在借浩大無涯的風景引出下闋的懷古情懷。我們詠喔到此,內心也不由盪起陳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曠世之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以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之嘆。毛主席也隱隱流出一種流逝的慨嘆,與古人之嘆交相渾融,為自然過片釀好了充分的情緒。
下闋一開始,一筆帶到千年往事之中,那時或許是另一個涼風送爽的夏秋之季,曹操慷慨當歌躍馬揮鞭率軍北征烏桓,途經碣石山,以觀滄海;面對秋風蕭瑟,洪波涌動,他深感幸甚,以歌言志,寫下曠代名篇《觀滄海》 。
毛主席這時面對大海,想到了這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往事,想到了曹操——又一個“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而主席的眼前除大海之外,有大雨、有涼風、有濤聲,還有幻覺中曹操的雄姿,古戰場、古將士及古代的詩篇……而這一切全凝結在:“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這二行之中。
然後,詩人並不費力,僅借眼前涼風輕輕往面前一帶,鏡頭又切入目前了。是的,今天又逢蕭瑟秋風,那吹送了上千年的代代秋風,但一切都變了呀,一種新的美已經出現。新中國已誕生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筆者以為這是毛詩中上上名篇,它融描寫、感慨、抒情於一體,古往今來渾然天成,令讀者體會起來回味無窮,意境深遠不易測。
作者簡介
毛澤東,字潤之,1893年出生於湘潭縣韶山沖一務農之家,後身歷農、兵、學三界。少年讀私塾,16歲入新式的東山國小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入湖南新軍當兵半年,退伍入長沙師範學校。1918年畢業後進京,曾在北京大學工作,後返湘,於1920年秋在長沙創建共產主義組織。1921年7月赴上海參加中共“一大”,為13名代表之一。1923年在中共“三大”上,毛澤東又擔任組織部長,黨內地位一度僅次於陳獨秀而居二把手。在當時普遍矮小的南方人中,毛澤東身材高大,又清秀英俊。按郭沫若當年所記的見面第一印象,是“貌如婦人好女”。直至90年代初,粵港時髦小生又曾爭相佩戴一種嵌有青年毛澤東照片的像章,即那張中間分頭的英俊形象。
三湘有名的“潤之先生”,1927年又走上井岡山與“山大王”交朋友,搞武裝鬥爭,成為組織紅軍的“毛委員”。1931年在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後,他又是政府的“毛主席”。從此,他同紅軍總司令朱德一起,以“朱毛”之稱聞名天下,成為中國革命力量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