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2年,飛機構造與設計教研室成立,由7所著名大學航空系的相關專業合併而成,後發展成飛機系。
1952年,空氣動力學系(流體力學研究所)的前身空氣動力學教研室(103教研室)成立;1963年成立空氣動力學研究室(第一研究室);1970年103教研室、第一研究室、飛彈飛行力學教研室(原608教研室)合併成立了空氣動力學與飛行力學教研室即506教研室;1978年底,506教研室又分為506教研室、509教研室和第一研究室;1985年,506教研室和第一研究室合併成立流體力學研究所。
1952年,飛行器結構強度系的前身飛機構造與強度計算教研室成立;1970年改名為507、508教研室。
1959年,人機與環境工程系的前身高空設備教研室成立,1970年改名為505教研室。
1978年,飛行力學與飛行安全系的前身飛行力學教研室成立,後改為飛行力學與控制系。
1985年,北京航空館成立,是在北航飛機結構陳列室、飛機機庫基礎上擴建而成;2012年,更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航天博物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
2009年,動力學與控制系劃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前身為理學院一般力學研究室。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18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6個系、3個本科專業。
系:飛機系、空氣動力學系(流體力學研究所)、飛行器結構強度系(固體力學研究所)、人機與環境工程系、飛行力學與控制系、動力學與控制系
本科專業: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工程力學
學科建設
據2018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開設一級學科博士、碩士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碩士點7個,自主設定二級學科博士、碩士點3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3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6個,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學科1個,國防特色重點學科1個,國防特色支撐性骨幹學科2個,國防特色支撐性基礎學科2個,國防特色緊缺學科1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其中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獲得一流學科獎(A+類)、力學獲得(A-類),兩個學科被列入教育部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學科類別 | 學科名稱 |
一級學科博士、碩士點 |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力學 |
二級學科博士、碩士點 | 流體力學、固體力學、工程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飛行器設計、人機與環境工程、製冷及低溫工程 |
自主設定二級學科博士、碩士點 | 飛行動力學與飛行安全、飛機適航設計、旋翼飛行器設計 |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 |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力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國家重點二級學科 | 固體力學、流體力學、飛行器設計、人機與環境工程、 工程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
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學科 | 力學 |
國防特色重點學科 | 飛行器設計 |
國防特色支撐性骨幹學科 | 流體力學、人機與環境工程 |
國防特色支撐性基礎學科 | 固體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
國防特色緊缺學科 | 適航技術與管理 |
博士後流動站 | 力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師資力量
據2018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成立之初匯集了沈元、屠守鍔、陸士嘉、王德榮、王俊奎、張桂聯、何慶芝、徐鑫福、吳禮義、徐華舫等國內外航空航天及力學領域著名專家與學者;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其中雙聘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其中雙聘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8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3人、青年千人計畫2人、青年長江2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群體1個;共有專任教師總人數172人,其中教授65人、副教授66人;學院還聘請了顧誦芬、管德、唐長紅等院士以及吳光輝、孫兵、陳迎春等航空航天領域著名專家擔任兼職博導。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高鎮同、李天
中國科學院院士(雙聘):閆楚良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李椿萱、王浚
中國工程院院士(雙聘):孫聰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傅惠民、高以天、孫茂、王晉軍、王青雲、向錦武、向錦武、潘兵
國家級教學名師:王琪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沈志剛
青年千人計畫:董雷霆、張俊
青年長江學者:潘兵等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陳玉麗、馮立好
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飛行器動力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群體:負責人王晉軍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孫茂、閆超、郭早陽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向錦武、楊春信、楊超、林貴平、王立新、王延奎、王青雲、潘兵、陳玉麗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據2018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擁有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基礎課程教學基地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專業1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畫”1個。
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航空航天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國家工科基礎課程(力學)教學基地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航空科學技術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北京市力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航空航天概論
國家級 精品課程:航空航天概論、飛機總體設計 、空氣動力學 、材料力學 、理論力學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航空航天概論
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專業:飛行器設計與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畫”:飛行器設計與工程
北京市精品教材:電子設備熱設計、換熱器原理與設計、人機系統計算機仿真、人機工程
北京市精品課程:飛行力學
(註上述名單可能不全)
•教學成果
據2018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2000-2012年入選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的名單3個、2000-2011年入選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的名單8個。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面向21世紀基礎力學系列課程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與實踐(2001年),基礎力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探究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2005年)
姓名 | 導師 | 學科專業 | 論文題目 | 獲評時間 |
閻楚良 | 高鎮同 | 力學 | 高置信度中值疲勞載荷譜編制原理與專家系統 | 2002年 |
吳江浩 | 孫茂 | 力學 | 昆蟲的高升力機理及果蠅、雄蜂、鷹蛾前飛時的氣動力和能耗 | 2007年 |
柏立戰 | 林貴平 | 人機與環境工程 | 液氮溫區深冷環路熱管運行特性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 2012年 |
姓名 | 導師 | 學科專業 | 論文題目 | 獲評時間 |
化存才 | 陸啟韶 |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 非線性時變動力系統的分岔及其套用研究 | 2003年 |
桂良進 | 酈正能 | 飛行器設計 | 縫紉層合板基本力學性能和抗衝擊性能研究 | 2003年 |
吳玉庭 | 袁修乾 | 人機與環境工程 | 分形理論在汽液相變傳熱中的套用研究 | 2003年 |
蘭世隆 | 孫茂 | 流體力學 | 昆蟲翅高升力機理及蜻蜓、食蚜蠅懸停飛行的研究 | 2005年 |
王青雲 | 陸啟韶 |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 耦合神經元的同步和時滯影響的動力學研究 | 2009年 |
張攀峰 | 王晉軍 | 力學 | 上游擾動體降低鈍體阻力機理研究 | 2010年 |
潘翀 | 王晉軍 | 力學 | 鈍體繞流尾跡引起邊界層旁路轉棙里的機理和控制 | 2011年 |
孫曉娟 | 陸啟韶 |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 噪聲激勵下耦合神經元網路的隨即時空動力學 | 2011年 |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18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實驗室(籌)、1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工業和信息化部首批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計算流體力學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國家 實驗室: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飛行器設計基礎部)
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人機工效與環境控制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流體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工業和信息化部首批重點實驗室:航空器先進設計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粉體技術研究開發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科研成就
據2018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飛機系曾先後研製了國內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號”,“蜜蜂”系列輕型飛機、第一架共軸式無人直升機、臨近空間浮空器等型號,為國內第一架高空高速無人偵察機、某長航時大型無人機的成功研製做出了重大貢獻,取得了上百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成果; 人機與環境工程系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預研基金、國家973計畫、863計畫、航天“863”、“921”項目、航空預研項目以及其它國防型號任務200多項; 流體力學研究所承擔了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儀器專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973、863、教育部重大項目、裝備預研計畫等,參與了國內各類飛行器型號的技術攻關; 飛行器結構強度系承擔了國家重大專項、國防“973”和“863”項目、國防基礎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裝備預研計畫等的研究工作,參與了國內各類飛行器型號的結構強度方面的分析、計算和試驗任務; 飛行力學與控制系承擔了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總裝重點創新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航空基金和軍用航空及民用航空預研項目; 動力學與控制系承擔、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項目課題以及航天預研和工程項目多項,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對充液太空飛行器動力學與控制的研究成果成功套用於東方紅三號衛星動力學平台。
學術資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航天博物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
據2018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航天博物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是在北航飛機結構陳列室、飛機機庫基礎上擴建而成,是中國首個航空航天科學技術的綜合科技館,擁有300多件國內外公認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結構、發動機、機載設備等珍貴實物,珍藏了30餘架新中國成立前的美、蘇等國飛機和飛彈,特別是“黑寡婦”戰鬥機世界僅存2架。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學生社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會是全院研究生的民眾性組織,在院黨委的直接領導和院團委、學生工作辦公室的具體指導下開展工作,開展學術講座、學術沙龍等各類學術活動,舉辦攝影大賽,研究生籃球賽、研究生足球賽、“星空杯”師生羽毛球賽,研究生迎新晚會、元旦晚會等文藝晚會等活動。
•北航611所校園俱樂部
北航-611所校園俱樂部”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中航工業611所(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由北航在校學生自行創辦的高校非營利性學生社團。旨在加強北航與611所之間的溝通交流,為俱樂部會員以及更多的北航學生提供一個提升自我科研水平的平台。
•北航AIAA學生分會
北航AIAA學生分會推動航空和航天領域中科學、技術、工藝的進步,並培養和鼓勵為此事業而奮鬥的學生們的專業精神。協助北航在校AIAA學生會員了解認識AIAA協會,並成為會員們在學生時代參與AIAA活動的一個重要平台。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院長 | 文東升 |
分黨委書記 | 林貴平 |
常務副院長、分黨委副書記 | 鮑蕊 |
本科教學副院長 | 李敏 |
科研副院長 | 萬志強 |
行政副院長 | 蔣崇文 |
研究生教學副院長 | 李道春 |
分黨委副書記 | 梁穎華 |
傑出校友
據2018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半個多世紀以來培養了大批傑出人才,包括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沛瑤等國家領導人;中央委員、中央軍民軍民融合辦常務副主任金壯龍,中央委員、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袁家軍等一大批治國棟樑;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神舟”五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航空重點型號總設計師唐長紅等18位兩院院士;以及大族雷射董事長高雲峰、新湖期貨董事長馬文勝等一大批優秀年輕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