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
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學院始建於1954年3月,經過40餘年的艱苦創業,現已發展成為融新聞、藝術、工程、外語、管理於一體的,擁有較強辦學實力和師資力量,具有培養碩士研究生、第二學士學位生、本科生、專科續本科生、專科生和函授夜大生能力的綜合性高等院校。 學校以大傳播的理念、全媒體的視野,致力於廣播、電視、電影、報刊、出版、網路及新媒體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秉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和“以特色帶綜合,以綜合強特色”的學科專業建設理念,形成了文、工、管、經、法、理、教多學科協調發展,傳媒特色鮮明,綜合優勢突出的信息傳播學科專業體系,擁有新聞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兩個國家重點學科。學校位於中國北京城東古運河畔,校園占地面積47.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8.3萬平方米。
作為中國廣播影視研究領域的學術重鎮,學校為信息傳播事業的政府決策諮詢、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學校建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廣播電視數位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有聲語言分中心、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建有教育部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基地、國家動畫教學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首都傳媒經濟研究基地,還創辦了一批科研特區、研究所等校級科研機構。
學校設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採取函授、夜大、現代遠程教育等多種教學模式,建立多媒體、多形式、多層次的繼續教育體系,為信息傳播領域提供全方位繼續教育服務。目前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9個分院、31個函授站、31個遠程校外學習中心。
學校歷史
1954年3月3日,中央廣播事業局廣播技術人員訓練班在北京西南郊良鄉12號發射台內成立。李伍副局長臨時兼任班主任,訓練班總共辦了六期,培訓中等技術人員922人。
1958年3月18日,中國省市廣播局長會議決定訓練班從良鄉12號發射台遷回城內南禮士路廣播科研所。
1958年9月2日,北京廣播專科學校成立。倪正義任負責人。
1959年12月4日,首屆學生會成立。
1961年8月4日,首屆外語專業本科生畢業。
1964年11月11日,郭沫若題寫校名。
1965年9月,定福莊北京石油學校正式作為廣播學院新校址。
1998年12月,註冊域名bbi.edu.cn。
1998年12月18日,北京廣播學院國際交流中心竣工啟用。
2002年3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東校園整體併入北京廣播學院。
2004年8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
2004年9月,舉行校慶50周年暨校名更名晚會。
2004年,在南京建立了一所隸屬於該校的獨立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李培元
黨委常委、校長:蘇志武
黨委副書記:田維義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李煥生
黨委常委、副校長:高福安
黨委常委、副校長:丁俊傑
黨委常委、副校長:袁軍
黨委常委、副校長:胡正榮
黨委常委、副校長:呂銳
副校級領導:於 利、呂學武
辦學特色
學校以大傳播的理念、全媒體的視野,植根廣播電視,面向傳媒界,為廣播、電視、電影、報刊、網路、出版及新媒體竭誠服務,逐步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與廣播影視事業魚水相依的行業特色;多層次、多規格、多樣化、開放式的辦學特色;多學科兼容,相互交叉滲透充分體現綜合優勢的學科特色;重視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的育人特色。
學院在長期辦學過程中,不公探索和積累了多方面的經驗,而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辦學,面向廣播電視系統,面向新聞傳媒界,面向全社會培養人才,新聞學、藝術學、語言學、外國語言學、政治學、工程技術科學和管理科學等多學科的兼容,體現了綜合優勢的學科特色,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堅持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倡導“立德、敬業、博學、競先”的八校訓,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發展目標
學校的發展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傳媒大學建設成為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高水平傳播大學,成為傳媒界的人才培養與人才信息交流中心、科學研究與科技開發中心、文獻信息資源匯集與發散中心,成為傳媒內容創研與示範平台、傳媒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平台。
招生教育
北京廣播學院招收漢語長、短期進修生,學習年限不限。同時還招收入系進修生(學習1-2年)、本科生(學習4年)和碩士研究生(學習3年)。
入系進修生的招收對象:具有大學兩年以上的學歷,來華進修原所學或相關專業,年齡在35周歲以下。
本科生的招收對象:具有相當於中國高級中學畢業的學歷,年齡在25周歲以下。
研究生的招收對象:具有相當於中國大學本科畢業的學歷,年齡在35周歲以下。
出版書籍
學校主辦《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當代電影》、《電視藝術》、《媒介》、《廣告主》等學術刊物,編纂出版《中國廣播電視年鑑》、《消費行為與生活形態年鑑》、《中國廣告作品年鑑》,經營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
校訓校歌
校訓:立德、敬業、博學、競先
校歌:
作詞:葉延濱
作曲:劉天禮
歌詞:
校園裡大路兩旁
有一排年輕的白楊
早晨你披著彩霞
年輕的白楊
傍晚你吻著夕陽
啊……
年輕的白楊
汲取著大地的營養
汲取著大地的營養
啊……
年輕的白楊
樹葉莎莎響
年輕的白楊
你好象對我講
要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國際課程
作為中國傳媒教育領域的最高學府,中國傳媒大學已經成為眾多聯考學子嚮往的殿堂。為滿足眾多考生希望在傳媒和藝術領域學習深造的願望,中國傳媒大學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於2007年起與英國、澳大利亞七所知名大學合作,聯合培養傳媒、藝術領域的國際課程學生。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課程採用聯合培養模式,由國內培訓和國外課程學習兩個階段組成。學院整合國內外優勢教育資源,為渴望深造的中國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學習機會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傳媒和藝術領域專業人才。
學生在中國傳媒大學學習期間, 既可以融入校園生活,充分享受得天獨厚的教學資源和校園氛圍,又可以近距離與海外高校溝通,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海外發展之路。中國傳媒大學國際課程項目於2007年9月正式開辦,第一屆學生62名,部分學生已經赴海外深造,其他學生正在申請辦理中,即將踏上留學之路。
學校與五大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和傳媒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學校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媒介與女性”教席單位,建有亞洲傳媒研究中心、歐洲傳媒研究中心等國際學術研究機構。
師資力量
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914人,其中專任教師1096人。擁有一批在國內外享有聲譽的教授、學者,還聘請了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擔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5156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專科生9341人,博士、碩士研究生4389人;有繼續教育在讀生16700多人。
學院共有專作老師408人,其中教授57人,副教授132人,講師125人,還聘請人民日報、新華社、廣播電影電視部、光明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國日報等新聞單位的社長、總編等主要負責人和著名高級編輯、記者、主持藝術專家以及有關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教授、研究員近百名為兼職教授。此外,還聘請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的外國專家任教。
學校設施
學校建有校園多媒體網路、數字有線綜合業務網、圖書文獻信息資源網、現代遠程教育網,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建有"廣播電視與新媒體實驗教學中心"和"廣告實踐教學中心";多媒體教室、演播館、實驗室等裝備精良,功能完善;圖書館形成了信息傳播學科內容豐富,紙質、電子、網路形式多樣的館藏體系。
學校建有先進的專業實驗中心(室)、多媒體校園網、有線電視數字傳輸網、現代遠程教育網和圖書文獻信息資源網。學校努力建設以信息傳播為特色的現代化數字圖書館,藏書105萬冊,音像資料50萬餘盒(張),報刊3,000多種,電子報刊8,000多種。
院系設定
學校現有13個學院,擁有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4個博士點,48個碩士點,3個專業碩士類別,78個本科專業。
學校設新聞傳播學部、影視藝術學部、理工學部等3個學部,設電視與新聞學院、廣告學院、外國語學院、媒體管理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影視藝術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動畫學院、文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理學院、計算機學院和07年新成立的對外漢語教育學院(留學生院)等12個學院及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新聞學系、傳播學系、電視系、編輯學系、廣告學系、廣告設計系、公共關係系、國際傳播系、國際關係學系、英語語言文學系、外語系、經濟管理系、公共管理系、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法律系、社科系、文藝系、導演表演系、廣播電視文學系、攝影系、美術系、錄音藝術系、錄音技術系、播音系、套用語言學系、動畫系、遊戲設計系、數字藝術系、中國文學系、語言文化系、通信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系、廣播電視工程系、數字媒體技術系、自動化系、套用數學系、光電學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軟體工程系等 37個系。擁有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個博士點、40個碩士點,7個專業碩士點,71個本科專業。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3,291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4389人。
另外設有獨立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學院共設有語言傳播系、新聞傳播系、藝術傳播系、廣播電視系、攝影系、動畫系、媒介管理系、國際傳播系、信息技術系、藝術設計系和語言文學系(基礎部)11個系。開設32個本科專業(約60多個專業方向),共有在校生近11000人。
科研機構
計算機與網路中心 廣播電視與新媒體實驗教學中心
廣播電視數位化工程中心 廣播電視研究中心
傳媒經濟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中國系統經濟研究中心 傳播聲學研究所
亞洲傳媒研究中心 媒介與女性研究中心
學報 中國廣播電視年鑑
圖書館 出版社
學校是中國信息傳播領域科學研究的重鎮,設信息科學技術研究院和傳媒發展研究院,擁有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有聲媒體)、國家級動畫教學研究基地、國家國語水平測試中心、國際文化貿易研究所及國家非通用語本科人才培養基地等6個國家級教學科研機構,另有5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學校名人
傳媒大學建校五十餘年,在人文社科方面成績顯著,在播音主持、出版編輯、電視製片、文學評論界共有三十餘名著名校友,老中青三代結合。
學校被譽為中國廣播影視傳播人才的搖籃。50多年來,學校為廣播影視系統及信息傳播業培養輸送畢業生6萬多人,培訓在職人員35萬多人次。校友遍布全國各地及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一支從領導幹部到專業人員的骨幹隊伍,很多人成為著名的記者、編輯、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導演、編劇、製片人、翻譯和高級工程技術專家。
其中學校的名人有:
1、陳魯豫(鳳凰衛視《魯豫有約》的主持人)
2、張蕾(《挑戰主持人》全國選拔活動冠軍,現任《歡樂中國行》外景主持人)
3、楊帆(《挑戰主持人》全國選拔活動亞軍,現主持《想挑戰嗎》欄目)
4、白岩松(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節目,新聞頻道主持人)北廣新聞系85級,1989年進入央視
5、魯健(中央電視台《今日關注》節目主持人)2001年北廣播音系研究生畢業
6、李詠:(中央電視台《幸運52》該節目已取消、《非常6 1》《詠樂匯》節目主持人)1991年畢業於北廣播音系
7、李梓萌:(中央電視台《朝聞天下》、《新聞聯播》節目主持人)
8、羅京:(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主持人),1983年畢業於北廣播音系,2009年6月5日早,於北京逝世。
9、葉延濱:(《詩刊》雜誌總編)
10、韓晗:(中國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著名學者、文藝評論家,和李禾禾、申寶峰、薄瓜瓜三人一起並稱為金牌四大才子)
11、崔永元(中央電視台《小崔說事》、《實話實說》等節目主持人)北廣新聞系81級,85年畢業進入中廣,後加入央視
12、畢福劍(中央電視台3套主持人)北廣85級電視導演專業,1989年畢業加入央視文藝部
13、李湘(湖南衛視主持人)1994年考入北廣
14、劉長樂 (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1980年畢業於北廣
15、李瑞英(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主持人)
16、李修平(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主持人),北廣播音系83級
17、康輝(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主持人)
18、黃蓉(央視主持人)
19、敬一丹(焦點訪談資深主持人)
20、劉純燕(央視大風車主持人 金龜子)
21、歐陽夏丹(央視主持人)
22、孫曉梅(央視主持人)
23、王雪純(央視主持人)
24、文清(央視春晚主持人)
25、周濤(央視春晚主持人)
26、秦方(央視主持人)
27、王蓉 (歌手《我不是黃蓉》的演唱者)
28、段暄 (央視奧運頻道足球解說員)
30、張騰岳(央視科教頻道走近科學主持人)
31、李雨霏(央視經濟頻道《生活》、《購物街》節目主持人)
32、梁冬 (原鳳凰衛視《娛樂串串SHOW》主持人,後出任百度公司市場副總裁,2007年創辦太美科技控股公司,並升任總裁)
33、張丹丹(湖南衛視主持人)
34、王卯卯(網路人氣形象兔斯基的作者)
35、郭鎮之,著名傳播學者、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
36、王廷信,著名文藝評論家、東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37、趙子琪 (原央視經濟頻道《生活》欄目主持人,影視歌、主持多方位藝人,原名趙琳)
38、杜憲(原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1992年離開央視,現任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副教授)1977年考入北廣
39、郎昆(央視戲曲·音樂部主任),北廣(中傳)兼職教授並多次擔任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