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概況

北京國際雕塑公園新春文化廟會,是以北京國際雕塑公園的整體布局來規劃,地方民族風情為特色板塊來貫穿(“八方賀歲”民族民俗風情園),為您打造一個與眾不同的傳統佳節文化活動。為了向廣大北京市民充分展示參展省市及地區風土人情,我們廟會組委會為您精心策劃了一系列的遊園活動。您將會在每個園區看到以地方標誌性微縮景觀、民族文化、風俗習慣、民族商品、民族特色表演等為主題的地方特色展示。
北京國際雕塑公園新春文化廟會,在充分結合傳統廟會民俗元素的同時,突出中國特有的民族特色,使北京國際雕塑公園新春文化廟會藝術氛圍更濃郁,文化氣息更深厚,為遊客打造出一場與眾不同的新春文化盛宴。
春節期間來北京國際雕塑公園逛廟會,一定會擁有與眾不同的遊園感受。這不僅僅是讓您去感受傳統廟會的民俗底韻,更是希望您不出北京城,就能享受全國各地最具代表性的風情藝術表演和華夏獨有的風味美食。
北京國際雕塑公園新春文化廟會,讓您在傳統的節日氛圍中,感受與眾不同的華夏民族文化底蘊。
廟會概況

2、活動地點:北京國際雕塑公園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路2號西長安街沿線,捷運八寶山站。
3、活動主題:——北京國際雕塑公園新春文化廟會
4、會場面積:47萬平方米
5、詳情請參照,廟會服務及各地主題風情園介紹。
兵馬俑展示

1974年3月,陝西臨潼縣晏寨鄉西揚村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碎陶人,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1976年通過鑽探,在此坑的北側20和25米處分別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為兵馬俑一、二、三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
一號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寬62米,深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為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東西兩端各有斜坡門道5個,坑道內有10道2.5米寬的夯土隔牆,隔牆上架著粗大的橫樑,再鋪蘆席、細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磚墁鋪,一號坑兵馬俑按實戰軍陣排列。俑坑的東端是一個長廊,站著三排面向東的戰 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都手持弓弩,他們是一號坑軍陣的前鋒部隊。長廊南邊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邊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頭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後衛。他們手執弓弩等遠射兵器,擔任整個軍陣的警戒任務。在10道隔牆隔開的11個過洞裡排列著38路面向東的縱隊,每路中間都排列有駟馬戰車。陶俑全部身披鎧甲,手執長兵器。他們是一號坑的主力部隊。一號坑共有27個探方,根據每個探方里兵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發掘後可出土兵馬俑6000餘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二號坑,是由4個單元內的4個不同兵種構成的一個曲尺形軍陣,面積6000平方米,估計可出土陶俑1000多件,兵馬和鞍馬近500多匹。第一單元即俑坑東邊突出的大斗子部分,是由334件弩兵俑組成的小方陣。第二單元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一至八過洞,是由64乘駟馬戰車組成的方陣,每乘戰車有軍士俑三件。第三單元即俑坑的中部,包括九至十一過洞,是由19乘戰車和100餘件隨車徒手兵俑組成的方陣。第四單元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至14過洞,是由戰車6乘,鞍馬和騎兵俑各124件組成的騎兵陣。四個單元有機聯繫構成一個大陣,又可以分開構成四個獨立騎兵陣。四個單元有機聯繫構成一個大陣,又可以分開構成四個獨立的小陣,能功能守,自我保護力強,反應快速。
二號坑的四個單元中就有三個布有車兵,戰車占到整個軍陣面積的半數以上,證明在秦代車兵仍為作戰的主要力量。木質戰車因為年久已朽,但車轅、輪等卻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跡,車上的銅質構件尚存在。
三號坑在二號坑以西、一號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為520平方米,僅有4馬1車和68個陶俑。它的東邊是一條長11.2米,寬3.7米的斜坡門道,與門道相對應的為一車馬房,車馬房兩側各有一東西向廂房,即南廂房與北廂房,共出土陶俑64件。這些陶俑的編組排列與一、二號坑不同。一、二號坑內的陶俑都是按作戰隊形排列。三號坑內武士俑所持兵器也與一、二號坑內武士俑不同。後者配備的有長射程的弓弩,近距離格鬥的矛、戈、鉞、劍等,而三號坑內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銅殳在秦代是一種專門用於儀仗的兵器,在北廂房內還發現有殘鹿角一件、動物朽骨一堆。可能是專供戰前占卜或禱戰活動的場所。通觀三號坑整個布局,它可能是整個地下軍陣的指揮部——軍幕。在我國,陶俑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但那時製作的陶俑體形較小,火候低,製作粗率。而秦兵馬俑不僅形體高大,而且製作精細,造型準確,工藝水平極高。
八方美食

此外還有來自國內不同縣市的農特產品供大家選購品嘗。
京津門墩展
小小子 ,坐門墩 ,哭著喊著要媳婦……
說起門墩,自然想起了這首久違的童謠,更讓老北京人想起了古老的四合院,想起了靜靜站立在四合院門口的門墩…
在老北京胡同里住過的老人們的記憶里,兒時與小夥伴坐在大門口的門墩上吃著糖葫蘆和油茶麵兒的場景,現在已漸漸離他們遠去。這些老人大多已搬進高樓大廈,北京門墩,漸漸變成了他們塵封的記憶.........
門墩承載著許多老北京人童年的記憶,也見證著北京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在2009年北京國際雕塑公園新春文化廟會上,將元、明、清時期近300對老北京門墩展出。這些門墩,是天津瓷房子博物院院長張連志先生30多年來的收藏。本次京津門墩展,是繼6年前100對門墩在北京展示後,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門墩展出,而且是首次出現在廟會上。
老北京門墩的文化背景
門墩是北京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來支撐正門或中門的門檻、門框和門扇的石頭。它是四合院建築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種精美的古老石刻藝術品。四合院是老北京的標誌,門墩是四合院的標誌;如果四合院的門前缺少了門墩,它就不是標準的四合院。
門墩是建築文化的載體,它上邊的雕飾圖案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眾多傳統觀念。門墩,既是四合院大門、二門或跨院門的建築構件,又是顯示其主人身份的標誌物。門墩的結構作用在於,它承托著門框,使門的整體更加穩固。如果將門墩撤下,門樓就會隨之塌落。門墩的身份作用在於,什麼等級的主人,就使用什麼等級的門墩。如獅形門墩常被設定於在朝廷具有顯赫身份的高官宅邸門前;而書箱形的門墩,其主人則往往屬書香門第等等。
門墩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裝飾。門墩本身就是精美的工藝品。一件抱鼓形門墩,雕刻著許多內容,有所謂一座、二獸、三鼓,座指作為門枕的須彌座,獸指其頂部之伏獸與鼓前之鋪首,鼓指主體大鼓與承托雙鼓。除此之外,尚有海窩、錦鋪、鼓子芯兒、鼓釘等稱呼。
門墩也承載人們消災辟邪的願望,默默的守護著自己的主人,將妖魔鬼怪等盡擋門外。
國際雕塑公園新春文化廟會“京津門墩展”,結合了古建攝影師曹立君先生《門墩攝影藝術展》,在展示北京獨有的地域文化特色時,讓“老北京”們再看一眼他們兒時熟悉不過的“門墩兒”。作為老北京四合院文化的代表——“門墩”,一定能讓他們找回塵封已久的皇城根兒情結…
不知有多少從小生活在老北京胡同里的人在這首輕聲慢語的童謠中入睡、醒來、長大、成年、結婚、生子、老了、又吟唱了…
要媳婦做啥?點燈說話, 吹燈作伴,明天早起 ,給我梳小辮兒……。
風箏展

活動主題:展覽、交易、放飛體驗
濰坊風箏 濰坊是風箏的發源地,濰坊風箏距今已有2300年的歷史,流傳於宋代,普及明代,新中國成立後得到了長足發展,從1984年到2008年,濰坊已成功舉辦了24屆國際風箏會,被譽為“世界風箏都”從而帶動了濰坊經濟的飛速發展,濰坊風箏具有“大、新、奇、全”等特點,種類繁多,造型逼真,繪製精細,具有很強的技術特點和民族風格,為了更好的繼承和發展這一民俗文化,在傳統風箏製作的基礎上,濰坊天祥風箏有限公司研製開發了巨型展覽風箏和動態燈展風箏,於2000年正式推出大型風箏全國巡展。先後在世界各國和國內省市展出,觀眾絡繹不絕,極大地推動了風箏文化和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使雙方去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燈謎會

春風得意馬蹄疾——謎底:樂在其中。
燈謎,又名文虎.猜燈謎,亦稱打虎.彈壁燈.商燈.射.解,拆等,現在,人們都習慣用"燈謎"一稱.
燈謎是我國勞動人民知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傳統的一門綜合性藝術.早在夏代,就出現了一種用暗示來描述某種事物的歌謠.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歌謠發展,演變成"瘦辭"(亦稱"隱語").當時由於列國分爭,有不少遊客在進諫時,往往都用"隱語"道出已見,使君王從中得到啟發.<<國語.晉語>>記載:"有秦客瘦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可見那時的這些"瘦辭"和"隱語",就是我國燈謎的雛形.直至南朝宋文學家鮑照作"井"."龜"."土"三個字謎,並以<<字謎三首>>收入他的詩集後,才有了"謎"字一稱.
開始的謎流行於口頭說猜,三國時期有人把謎寫在紙上貼出來令人猜對.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學士為了顯示才學,常在元宵花燈之夜,將謎條貼在紗燈上,吸引過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燈謎"一稱。
梅花展

冬天,是灰色和白色主宰的世界。萬物蕭條的嚴冬,只有梅花傲雪怒放,給昏沉的大地增添一道靚麗的色彩。梅花不但可以裝扮冬天的世界,更能讓人感受到頑強的生命力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隨著城市經濟飛速發展和土地資源減少,“梅花”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現在城市裡只有少數地方種植梅花,更少有大面積的梅花供遊人欣賞。北京國際雕塑公園新春文化廟會上,我們會為遊客獻上一組大型的“踏雪尋梅”梅花藝術展。
本次廟會上展出的梅花可不是普通的梅花,它們是由“梅花迷”賈振華先生歷時2年多、耗資近百萬製成的。為了實現自己多年的夢想,賈振華跑遍京城,蒐集近千棵乾枯的桃樹枝幹。他在北京郊區租用大塊土地,建起大棚,並親手製作了一套用於工藝梅花製作的器械。通過對梅花形態研究和對製作工藝進行系統改良,將梅花的各個部分分開製作。採用染、切、壓、焊、鑽等30多道工序,將不同顏色的細絹製成各種形態的梅花花瓣,用金屬絲做成花蕊,再將二者固定在桃樹枝頭......梅花香自苦寒來,賈振華歷經磨難,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夙願。此次梅花展,賈先生提供了近700棵仿真梅花來參加本次廟會。
為了讓遊人能夠真正欣賞到冬季里的雪域梅花,我們將採用人工造雪的方式,將皚皚白雪噴灑在梅花枝頭,讓白雪與香梅相映成趣,讓每個遊客親身感受“飛雪迎春到”的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