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下關街道

北下關街道成立於1963年2月。2002年,轄區面積6.0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0.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6人),外來人口約1.6萬人,轄35個社區。

基本信息

概述

北下關街道工委和街道辦事處駐海淀區學院南路47號,位於海淀區東南部,地處中關村科技園區的中心區,轄區東起京包鐵路(城鐵輕軌),與北太平莊街道相鄰;南至長河,與西城區相鄰;西起中關村南大街,與紫竹院街道相鄰;北至北三環西路,與中關村街道相鄰,轄區面積6.04平方公里。

沿革

北下關因地處西直門(原稱和義門)西關廂的北關外而得名。明清隸順天府宛平縣。民國6年(1917年)隸京兆地方宛平縣,民國36年(1947年)隸北平市郊六區。1951年1月成立北下關街道人民政府。1954年併入大鐘寺鄉,1956年隸北太平莊街道辦事處,1963年分置北下關街道辦事處。1967年改稱北下關街道革命委員會。1978年復稱原名。

轄區

區內現有社區居委會35個,有蒙、滿、回等22個少數民族,至2006年底戶籍人口124299人,外來人口3萬餘人。駐地區部隊6個,法人單位近4000家(第一次經濟普查數據)。轄區教育院校集中,有北京交通大學中央財經大學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廣播電視大學等大學4所,第一零五中學、交大附中、人大附中分校等中學3所,交大附小、北下關國小向東國小、農科附小等國小4所。轄區內一類大街2條,二類大街2條,街巷27條。

詳細介紹

北下關街道辦事處歷經數次變革發展,如今的北下關地區自然環境優美,文化古蹟眾多,有五塔寺、大慧寺、廣通寺等古蹟,轉河長廊環繞轄區南部,林蔭大道學院南路和美食街大慧寺路橫貫東西,2005年通車的城市主幹道——清華南路縱貫南北;科研院所密集,以中國氣象局、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鋼鐵研究總院、中國計算機軟體技術服務公司、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等單位為代表,營造了濃厚的科研氛圍;市場眾多,商貿圈集中,轄區北部、南部形成雙安商場、家樂福購物中心商貿圈,轄區東北部的大鐘寺國際商城建成後將是北京市商業面積最大的商城;商業、服務業眾多,有中苑賓館、湖北大廈、新紫陽假日大酒店等星級賓館及北京口腔醫院等醫療服務機構,健身場所有首都體育館、速滑館;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北下關地區的東南部由捷運、城市輕軌鐵路、京包鐵路和30餘條公交線共同構成了立體交通樞紐。

街道特色

一、網路信息化

在確保每個服務站都具備登錄網際網路條件、能夠查詢收集所需數據的同時,在每個社區服務站設定一台交換機,並接通網路光纖,各站點可與街道各科室和其他社區進行內部區域網路交流、視頻會議、已分享檔案等。另外,從2007年開始,街道開發了《北下關地區社會管理與服務信息資源系統》的網路數字信息平台(簡稱街居套用系統),匯集了街道快訊、社區動態、會議通知、公共服務業務辦理流程、惠民政策、便民信息以及各社區的第二級特色網頁,並將定期更新街居共享資源工作形成制度,在街居推廣。目前,正在繼續開發社區管理與服務工作系統、社區數字影院系統、社區數字電子螢幕系統、社區經濟與典藏系統、社區民情民意匯集系統等。通過搭建能夠連通街道、社區的網路平台,實現了地區資源共享、簡化工作流程、便於居民查詢、輔助社會管理,使北下關街道在建設信息化、現代化的政府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
二、公共服務連鎖化
將街道各科室的業務辦理流程、表格模版、惠民政策彙編等及時公布在街居套用系統中,做到信息共享、連鎖服務,即百姓無論走到轄區內哪一所服務站點,都可以查詢到公共、惠民信息,更可以享受到同樣的公共服務。為使服務更加人性化,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居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信息內容,不斷推出新的便民服務信息項目,努力達到接受服務人群全覆蓋的目標。
三、服務站視覺形象統一化
在服務站的選址中,北下關街道遵循了一條重要的原則,即儘量選擇了沿街或人群聚集、規劃服務半徑合理的地點。這樣既達到試點服務站的宣傳作用,又符合了為百姓提供便捷公共服務的初衷,要讓百姓“看到”服務站,而不是“找到”服務站。在服務站裝飾裝修上,統一採用以橙色外牆、銀色門楣、白色內牆為主要裝修色調的裝修風格,統一採用雙開門鋼化玻璃式大門設計,統一配備電腦、列印傳真一體機、辦公電話、工作人員桌牌、鋼質等候椅等硬體設備,形成服務環境視覺形象統一化,使服務環境更加友好、使居民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站內動態,更有欲望走進服務站,在舒適的環境中接受公共服務。
四、社區工作分工協作化
社區服務站成立之後,採用社區黨支部、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站三者“分工不分家”的工作方法,各有重點,最大限度的實現分工協作、議事協商的工作模式。
在社區黨支部、社區居委會原有制度的基礎上,將社區作為一個整體概念,補充社區黨、委、站協調配合和監督制度,力求充分展示居民自治、聽證會議、樓院管理等工作環節。為解決“如何關注在社區服務站成立之後,社區居委會的工作方向”問題,強調社區居委會依法履行自治職責、組織公益活動的能力,引導社區居委會將公益性服務工作流程進行梳理,使公益活動在社區層面上實現日常化、規範化、多樣化和便利化。推廣如周一組織社區法律諮詢、周二開展人口學校活動、定期召開居民代表會議和民意座談會的方式,增加社區民間組織、公益活動的數量,提高社區自治行為的質量。同時,還建立服務站定期向社區黨支部匯報工作,向社區居委會通報工作的重要程式。
五、工作隊伍年輕化
給每個社區服務站試點配備了2-4名大學畢業生作為工作人員,使服務站整體工作人員結構年輕化。另外,通過培訓會、座談會及實地操作演練的方式,對新招聘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其儘快進入社區服務者的工作角色。在社區居委會和服務站內開展一幫一技術培訓,即有經驗的居委會幹部手把手帶新來的大學生,幫助他們儘快熟悉工作環境,新來的大學生教年齡稍大、電腦操作水平差的居乾們學習電腦知識,全方位提升了現代化網路辦公套用水平。
六、社區服務管理規範化
社區服務站的人員安排和崗位擬定,均根據居委會的六大委員會職責和參考街道各科室業務內容設定,並制定服務站業務受理、投訴信訪、監督評議、資產管理、信息保密等規章制度。在檔案資料收集存放上,將社區服務站和居委會做了明確分工,即社區服務站以存放戶籍資料、育齡婦女卡片、街道各科室要求歸檔的業務檔案、檔案、軟體信息、服務站規章制度等為主;社區居委會存放基層政權建設居民自治資料、公益活動流程和活動記錄、民間組織沿革、居民代表會議記錄、居民評議會記錄等;而社區志願者名錄、社區便民服務相關資料社區服務站和居委會共享。

海淀區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