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昆蟲在發育過程中由咽側體所分泌的—種激索。在幼蟲期,能抑制成蟲特徵的出現,使幼蟲蛻皮後仍保持幼蟲狀態;在成蟲期,有控制性的發育、產生性引誘、促進卵子成熟等作用。已知天蠶類昆蟲體內有保幼激素I與保幼激素夏兩種,現已能人工合成。噴灑在昆蟲幼蟲上,可使幼蟲增加蛻皮次數;噴灑在成蟲上,則產生不孕現象;噴灑在卵上,能阻止胚胎髮育,引起昆蟲各期的反常現象,故可作為防治害蟲之用。相關資料
簡稱JH。是昆蟲從咽側體分泌的激素,又稱咽側體激素、幼蟲激素。此為V.B.Wigglesworth對吸血蝽象開始使用的名稱。用環氧-倍半萜烯類在蟲體及咽側體的組織培養液中,發現有構造稍微不同的三種活性物質,分別稱為JHⅠ、JHⅡ、JHⅢ(圖)。是由B.J.Bergot等於1980年發現的,其中最常見的是JHⅢ。它的主要作用是:(1)保持幼蟲的特徵:(2)維持前胸腺;(3)提高卵巢的成熟作用。在幼蟲期,保幼激素分泌以後,分泌前胸腺激素時,會引起幼蟲脫皮。到末齡也許是因為昆蟲體內保幼激素的分泌減少,或激素很快失去活性,而引起化蛹(不完全變態的昆蟲,則變為成蟲)。因此被認為是具有維持幼蟲特徵作用的激素,但對吸血椿象(Rhodni-usprolixus)等的成蟲,若給予保幼激素和脫皮激素,則在脫皮後的表皮上,發生部分的幼蟲特徵,因此認為具有積極進行幼生代的作用。在幼蟲末期,若給予保幼激素,有時可產生殘留幼蟲特徵的蛹(後成現象,metathetely)。認為是破壞了前胸腺激素平衡的緣故。如將保幼激素供給蛹,則脫皮後也有再次化為蛹(第二次蛹secondpupa)的。此外,保幼激素能引起成蟲期生殖腺的成熟。蜚蠊和獵蝽的雌體,在卵巢發育時的脂肪體中,卵黃形成蛋白的合成和放出,由卵母細胞進行吸收,受著保幼激素的支配。蝗蟲的雌體具有促進由濾泡細胞形成卵黃和卵殼以及促進卵管基部卵囊形成的作用。吸血蝽象的雄體有維持精珠附腺活性的作用。另外具有導致產生性外激素和促使蝗蟲類體色綠化的作用。據說還有維持二化螟等幼蟲滯育的作用。變態(metamorphosis)在有些動物的個體發育中,其形態和構造上經歷階段性劇烈變化:有些器官退化消失,有些得到改造,有些新發生出來,從而結束幼蟲期,建成成體結構。這種現象統稱為變態。大多數無脊椎動物門類中都有進行變態的種類,在脊椎動物中變態僅見於魚類和兩棲類。通過變態,不僅動物成體形態建立,同時其生理特性、行為、活動方式和生態表現都與幼蟲期有顯著差別。
不同種動物有不同進化道路和水平,是以它們的幼蟲期不但在形態分化上有繁簡、出現早晚、高低級別的不同,而且與成體的形態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從而導致它們的變態也有繁簡程度的差異。如果幼蟲與成體的生活方式相同,不同僅在於體形大那么,變態過程就簡單;反之,如果幼體和成體生活方式不同,並在外形和內部構造上差別很大,變態過程就複雜。
類型簡單類型如節肢動物中對蝦類的變態。其初生幼蟲稱無節幼蟲,僅有3對附肢,體區分化不夠明顯。由此期幼蟲起,再經溞狀幼蟲,糠蝦幼蟲和後幼蟲期始進入幼體期。以上各幼蟲期都經過多次蛻皮。它們之間的形態差別主要表現在體區分化程度的不同,體節自前而後出現的數目不同,以及附肢對數多少的不同等。甲殼動物各幼蟲期以體節和附肢是逐次生成的,故統屬於非全節幼蟲期。
昆蟲類的變態其多樣化在動物界突出,可分為不完全變態和完全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