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戰爭
化石戰爭(Bone Wars)又名骨頭大戰,發生於19世紀後期,當時的兩位著名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與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互相競爭發現更多、更著名的新恐龍。這段激烈的競爭牽扯到賄賂、政治、美洲原住民領土的暴力事件、以及個人攻擊行為。
化石戰爭開始於1858年,當時化石收藏家威廉•帕克•佛克(William Parker Foulke)在紐澤西州哈登菲爾德鎮的一個泥灰坑中,挖出鴨嘴龍的正模標本,這是首次發現的接近完整恐龍化石,並且引起古生物學界對於恐龍的關注。這個標本被送到費城的自然科學學會,並由當時的頂尖古生物學家約瑟夫•萊迪命名為鴨嘴龍。
當時愛德華•德林克•科普正為萊迪工作,並參與這次鴨嘴龍標本的挖掘工作。萊迪與科普兩人與使用泥灰坑的公司接洽,該公司將該泥灰坑用來儲放肥料。科普甚至與妻子、年幼的女兒搬到哈登菲爾德鎮。萊迪與科普後來共同發現了許多化石,其中包含第二個接近完整的恐龍化石,在1866年發現的肉食性暴風龍。[1]暴風龍的骨骸包含:一個後腿、部分下顎、以及一個被科普形容為形狀介於老鷹與獅子的爪。暴風龍被敘述成一種二足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6.1公尺。
當科普挖掘哈登菲爾德鎮的鴨嘴龍化石時,任職於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耶魯大學的教授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正在康乃狄克河谷研究恐龍足跡化石。馬什前來拜訪科普,以及挖掘鴨嘴龍的泥灰坑。科普與馬什共同挖出一些新化石,但馬什私底下賄賂公司的經理,要求公司經理將任何新發現的化石通知他,兩人的競爭因此展開。
在1870年代,恐龍的挖掘轉向美國西部。尤其是在1877年,橫跨堪薩斯州、內布拉斯加州、科羅拉多州的莫里遜組發現了許多化石,莫里遜組的年代為白堊紀,當時正位在西部內陸海道的沿岸。由於科普與馬什都很富有,科普出生於一個富裕的貴格會家庭,而馬什則是著名創業家與慈善家喬治•皮巴第(George Peabody)的侄子。在每年夏季,科普與馬什將他們的資產投注於挖掘化石,並在冬季公布他們的研究。
他們的挖掘工作伴隨者間諜戰、搶奪工人、偷取化石、賄賂等指控。科普多次指責馬什偷取他的化石,因此他偷取了一輛載滿馬什化石的火車,並將化石送到費城。馬什用相同的手段回報,並擅入美洲原住民的墓地偷取化石,而發生了暴力事件。馬什因此相當保護他的化石挖掘處,甚至在其中一處埋藏炸藥,以防止科普前來偷取。
科普與馬什也試圖抵毀對方的專業信譽。當馬什指出科普的一個薄板龍重建骨架,頭部被錯誤地裝到尾巴上,科普試圖掩飾這個錯誤,甚至試圖買下任何這個提到錯誤的科學期刊;而首先指出這個錯誤的馬什,仍公布了這個科學錯誤。馬什後來也犯了類似的錯誤,他在一個雷龍(現名為迷惑龍)的骨架上裝錯了顱骨。但直到一百多年,在1981年,耶魯大學的皮巴第自然歷史博物館才發現這個錯誤。
以許多層面來看,馬什在戰爭中勝出。兩人的貢獻非常巨大,總共發現142個新標本,但馬什發現了86恐龍標本,大部分出土於懷俄明州的科莫崖,而科普只發現了56個,且科普所發現的新恐龍,大部分已被命名過,或是分類不明確的物種。馬什所發現的著名物種,包含:三角龍、異特龍、梁龍、與劍龍,科普所發現的著名物種,則有:異齒龍、圓頂龍、腔骨龍、與獨角龍。在化石戰爭之前,北美洲只有9種已命名恐龍,在化石戰爭之後,以增加到接近150種。兩人並提出重要的理論,馬什曾提出鳥類是恐龍的後代,科普則提出「科普法則」:在地質史上,生物是往體型愈來愈大的方向演化。
然而,科普被認為是較出色的科學家,但個性急躁、粗心。科普相當多產,提出超過1200份科學研究,這個紀錄保持到今日。馬什是較細心的科學家,且有更良好的政界關係。他輕易地打進上層社會,結識美國總統格蘭特、羅特席爾德家族、布法羅•比爾、拉科塔族首領紅雲。
兩人的競爭長達30年,直到科普在1897年死亡,但當時他們已將所有的資產投注於恐龍的挖掘工作中。馬什斷絕聯邦政府對於科普的金錢支持,包含美國地質調查局,導致科普必須販賣他的化石。馬什後來抵押他的房屋,向耶魯大學討求薪資。科普則向科學界捐獻出自己的頭顱骨,因為當時認為腦容量與智商有關係,而科普希望科學界能測量他的腦袋,與馬什的腦袋比較誰比較聰明。馬什沒有接受這個挑戰,但他的頭顱骨仍有保存下來。
科普與馬什的發現,對古生物學界影響重大,但也有負面影響。他們的互相敵視與行為,使美國與歐洲古生物學界的聲譽受到損害,長達數十年之久。此外,兩人的挖掘與處理步驟粗略,例如採用火藥來挖掘化石,與雇用工人破壞對方的挖掘地點,而使化石遭到損毀或破壞。許多重要的化石可能就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