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時間表

化學時間表(Timeline of chemistry)列出19世紀以來化學的重要工作,發現,想法,發明和實驗;這些都是能重大改變人類生活和對現代化學了解的事件;包括:提出原子模型和元素周期表,塑膠的發明等。

概述

化學時間表(Timeline of chemistry)列出重要工作,發現,想法,發明和實驗;它們可重大改變人類對現代化學科學的了解。化學被定義為研究物質成份和它們相互作用的科學。

年表

為了簡明,只從19世紀開始。如對這之前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查閱原文。

19世紀

1803年,John Dalton(道爾頓)提出道爾頓定律,在混和組成氣體中,各分氣體對總氣體壓力的貢獻。

1805年,Joseph Louis Gay-Lussac 發現水由二分氫和一份氧的體積所組成。

1808年,Johseph Louis Gay-Lussac 收集空氣中幾種氣體,並實驗證明Boyle和Charle 定律。以及氣體密度及成份的關係。

1808年,John Dalton 發表原子理論,並清楚描述相互比例定律。

1808年,Jons Jakob Berzelius 提出現代化學的符號和記法。和原子相對重量的概念。

1811年,Amedeo Avogadro 提出亞佛加得羅定律;在相同溫度和壓力下,相同體積的氣體含有相同分子數。

1825年,Friedrich Wohler 和Justus von LIebig證明同分異構體,正確推斷同分異構體是在相同分子內原子不同排列所造成。

1827年,William Prout 把生物分子分成現代的組群:碳水化合物,蛋白和酯類。

1828年,Friedrich Wohler 合成尿素,確立有機化合物可由無機起始材料產生,反證vitalism定律。

1832年,Friedrich Wohler和Justus von Liebig 在有機化學中發現和解析功能群和自由基。

1840年,Germain Hess 提出Hess定律,早期的能量守恆定律,它建立了化學過程的能量變化只與開始狀態及產生材料有關。

1847年,hermann Kolbe 從全無機源得到醋酸,進一步反證Vitalism定律。

1848年,Lord Kelvin 確立絕對零度概念,在此溫度下,所有分子停止運動。

1849年,Louis Pasteur進一步澄清光轉動本質,推動立體化學進步。

1852年,August Beer 提出Beer定律,建立稱為分光光度計的分析技術。

1855年,Benjamin Silliman 初步提出分離石油方法,使整個現代石油工業成為可能。

1856年,William Henry Perkin 第一次合成苯胺紫染料,這是染料合成工業的基礎。

1857年,Friedrich August Kekule von Strdonitz 提出碳為四價的,或形成四個化學鍵。

1859-1860年,Gastav Kirchhoff 和Robert Bunsen 用光譜發現了銫和銣,不久,其他人用同樣技術,發現了和氦。

1860年,Staniislao Cannizzaro組成原子重量表和分子式,導致門捷列夫發現周期定律。

1862年,Alexander Parkes 展示硝化纖維素塑膠,最早合成的高分子,這是現代塑膠工業的基礎。

1862年,Alexandre-Emile Beguyer de Chancourtois 發表早期元素周期表三維的版本。

1865年,Adolf von Baeyer開始靛青染料工作,是現代有機化學工業的里程碑。

1869年,Dmitri Mendeleev 發表第一個現代周期表,並預言未發現元素的性質。

1883年,Svante Arrhenius 發展離子理論,解析電解液電導。

1897年,J.J.Thomson用陰極射線管發現電子。

1898年,Wilhelm Wien 證明正離子射線可被磁場偏轉,導致質譜儀技術。

1898年,Maria Sklodowska-Curie 和 Pierre Curie從瀝青油礦分離出鐳和釙。

1900年,Emest Rutherford 發現輻射性。

20世紀

1903年,Mikhail Semyonovich Tsvet 發明色譜儀。

1905年,Albert Einstein 解析布朗運動。

1907年,Leo Hendrik Baekeland 發明膠木,第一個成功的商品化塑膠。

1911年,Ernest Rutherford 提出原子模型:中心為核,電子繞核運動。

1912年,William Henry Bragg 提出布拉格定律,確立晶體結構分析方法。

1913年,Niels Bohr 引入量子概念,提出現代原子模型。

1913年,Frederick Soddy 提出同位素概念。

1913年,J.J.Thomson 提出質譜儀的概念。

1916年,Gibert N.Lewis 提出價鍵理論基礎

1921年,Otto Stern和 Walther Gerlach 確立次原子量子力學自選的概念。

1924年,Louis de Broglie 引入原子結構波模型

1925年,Wolfgang Pauli 發展了不相容原理。

1926年, Erwin Schrodinger 提出薛洛定格方程。為原子結構波模型提供數學基礎。

1927年,Werner Heisenberg發展了測不準原理。

1927年,Fritz London heWalter Heitler用量子力學解析氫分子共價鍵,產生了量子化學。

1930年,Linus Pauling 提出鮑林規則,是用X-射線晶體學推導分子結構的關鍵原理。

1930年,Wallace Carothers 發明了尼龍

1931年,Harold Urey 發現氘。

1932年,James Chadwick 發現中子。

1932-1934年,Linus Pauling 和 Robert Mulliken 將負電定量化。

1937年,Carlo Perrier 和 Emilio Segre合成第一個人工元素鎝。

1937年,Pyotr Kapitsa等第一次獲得氦-4超流。

1938年,Otto Hahn 發現鈾和釷核裂變過程。

1939年,Linus Pauling 發表雜化理論,共價鍵和離子鍵理論

1940年,Edwin Mcmillan等第一個合成超鈾的鎝。

1951年,Linus Pauling 用X-射線晶體學推導蛋白的二次結構。

1953年,James D.Watson 和 Francis Crick 提出DNA結構。

1985年,Harold Kroto,等發現富洛倫尼斯。

1991年,Sumio Lijima 發現圓柱形富洛倫尼斯,它是納米技術的重要材料。

1994年,Robert A. Holton 和他的小組第一次全部合成紫杉醇。

1995年,Eric Cornell 產生第一種巨觀尺度物質具有量子力學性質的玻色-愛因斯坦沉積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