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化城寺位於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山區的雲山下。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薩道場,全山現存78座寺院。其中化城寺等九座名剎,被列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化城寺建於高山盆地,南對芙蓉峰,北倚白雲山,東鄰東崖,西接神光嶺,四面環繞如城,古人有"內外峰圍涌玉蓮"之稱。
初建於公元757年的原化城寺,早已蕩然無存。現存寺廟的山門和藏經樓為十六世紀所建,而大雄寶殿和後廳為十九世紀重建。這些建築除四壁磚牆和瓦頂外,內部為木結構。柱、梁、檁、椽全部採用閂縫對榫、互相楔咬的傳統方法,不用一顆釘子。門楣、斗拱和橫樑上都鏤刻著鳳凰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以及花草圖案,施以重彩。尤其是大殿正中的藻井,層層迭進,九條木雕的金龍圍著中心的碩大寶珠盤旋飛舞,祥雲和瑞蝠穿插其間,令人嘆為觀止。今住持僧常明。
歷史沿革
化城寺是九華山的開山寺和總叢林。相傳晉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於此築室為庵。唐開元年間,僧人檀號居之,寺額曰“化城”。建中二年(781年)池州郡守張岩奏請朝廷移舊額“化城”於該寺。貞元十年(794年)金喬覺99歲圓寂後,僧眾視為地藏菩薩化身,化城恃遂闢為地藏道場。南宋末住持僧廣宗,後稱為“冠傳禪師”。元至治初(1321年)住持僧真觀,後稱為“無像禪師”。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住持僧宗琳、法鑒擴建為叢林。宣德十年(1435年),居南京靈谷寺的福慶禪師(號雲岩)因年老回九華山住持化城寺,又重建大雄寶殿和藏經、祖師、金剛、天王、伽藍等殿,擴大了東序寮房。正統間住持僧道泰,繼後都岡、法演、法廣擴建佛閣、方丈、廊廡、地藏殿、石階,組成西序寮房。隆慶六年(1569年)徽州商人黃龍鼎捐款重修。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住持僧量遠赴京,朝廷賜以紫衣。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池州知府喻成龍重修並增建“聚華樓”,東西二序(亦稱二宮)七十二寮房,化城寺遂為“九華諸寺之冠”,成為總叢林。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四年(1703-1705年)三次降旨遣內待來九華進香、賜銀並賜額“九華聖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賜御書匾額“芬陀普教”。鹹豐七年(1857年)寺被毀,唯存藏經樓。光緒十六年(1890年)住持僧論法與信士劉含芳等募款重建殿宇四進。
1926年釋容虛在此創辦(江南九華山佛學院)。1955年青陽縣人民政府重修寺院。1968年全寺佛像被毀。1981年寺院重修,闢為“九華山歷史文物館”,展出館藏文物一千八百餘件。全寺面積三千五百平方米。1981年9月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定化城寺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批准化城寺為漢族地區佛教中國重點寺院。
名稱由來
化城寺的名稱來源有二,一實一虛。一實,指化城寺坐落在九華街上。九華街是過去因香火興旺而形成的香火集市,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九華街,屋舍鱗次櫛比,多是兩層小樓,街巷東西橫貫,溪水在街下流過,淙淙有聲,如隔岸弦鳴,一副世外桃源的恬靜。九華山四大叢林中的百歲宮、祗園寺、東崖寺均坐落在九華街上。化城寺高跨在山頂盆地之中,背倚白雲山,南向芙蓉嶺,東崖雄踞於東,神光嶺起伏在西,虎形諸峰環繞於北,四山環繞如城,確如“高山流水別有天”,人一入此,猶如內城,故名化城寺。相傳釋迦牟尼曾和一小沙彌下鄉布道,山重路阻,小沙彌口渴腹飢,無力前行,釋迦牟尼只得向前方一指,點化一城,讓小沙彌前去化齋,以圖繼續前行,這就是《華嚴經》所載的“佛指化城”的故事。寺僧取其中前進途中“化一城郭”的間歇,以圖繼續精進之意,將九華山第一座寺院題名為化城寺。安徽當塗城內有一座寺廟也名化城寺,系三世紀中三國時期孫吳政權所建,以城郭之城而命名,李白作《化城寺鐘銘文》即指這一化城寺。
文化傳承
化城寺現已用作九華山歷史文物館。化城寺前的廣場上有“娘娘塔”址,正中有一口井。關於娘娘塔有兩種傳說。出化城寺向南,可到旃檀林。後該寺歷經維修改建,現存殿宇四進,莊嚴有序,最後一進為藏經樓,珍藏明版藏經6777卷,保存至今,十分珍貴。化城寺歷代曾遭受多次火災,現有殿宇多系清朝光緒年間重建,唯獨藏經樓是明代宣德年間建築。現在,化城寺已闢為九華山歷史文物館,將以前保存在月身殿西側的佛教文物和該寺的一些文物珍寶搬遷過來,集中展覽。其中有康熙、乾隆二帝的手諭筆跡,有傳說是金地藏王穿過的僧靴和使用的寶印,還有宋代和元代的岩紅瓷和青藍瓷缽,以及從緬甸傳入的仰光大金塔模型、梵文貝葉經等文物。
建築布局
化城寺為四進院落式建築,第一進為靈官殿,進深16.5米,面闊五間,有兩個小井,兩側為廂房。其台基比平面高出3.7米。第二進為天王殿,寬20米,進深20.5米,敞廳堂,有落水天井,東、西兩側有伴廊。殿廳上方的藻井,四周鑲畫板一圈,呈滿天星斗狀,結構嚴謹,造型精美。其台基比第一進高出1.5米。第三進為大雄寶殿,進深20.5米。殿宇門楣以上為水紋格欞。殿樑上,原懸有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和清康熙、乾隆皇帝題賜匾額,在十年動亂中被燒為灰燼。殿門正面佛像台基乃漢白玉砌成。大雄寶殿正止方有大、小三個藻井,建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大藻井的八角部共雕飾八條飛龍,加藻井頂端一條矯龍和珠球,組成“九龍戲球”。九條纏繞交錯的游龍,首尾相顧,龍頭伸向正中的一顆明蛛。游龍生動多姿,明珠 光焰四射。殿內有一副“願將佛手雙垂下,摸得人心一樣平”的楹聯。佛像的造型,雖形狀各異,從未有兩手下垂的造型,楹聯對仗工整,通俗易懂,祈求佛的法力使人心公平。最後一進為三層藏經樓,高20米,進深14米,其台基比大殿高2.7米,為明朝建築。
集萃景觀
化城寺位於九華街,迎面是一座圓形廣場,廣場中間有一個月牙形的蓮池,名月牙池,傳說為當年地藏放生池。寺殿前後有四進,分門廳、大雄寶殿、後進和藏經摟。此四進隨地勢漸高,結構自然,門楹窗柃、斗拱樑柱和台階甚石均刻有精巧美觀的圖案。殿內有康熙御書“九華聖境”橫匾和乾隆御書“芬陀普教”橫匾。後殿首明代崇禎皇帝御書“為善最樂”橫匾。化城寺原有大鐘一口,重約萬餘斤,但已毀於兵燹。現存的一口洪鐘,重約兩千餘斤,高一丈有餘。此鍾鑄造精美,體積超群,音質悠揚洪亮,以手輕叩即可聽到清脆悅耳的微微響聲,用槌撞之,則瓮聲宏亮高揚,由近及遠慢慢在山谷中迴蕩,每當紅日西沉,白雲歸岫,蒲牢一擊,鯨鏗徐應。這就是九華山十景之一的“化城晚鐘”。特別是夜深人靜之時,鐘聲更為清悠,令人仿佛置於天上佛國,超凡脫俗。因此,朝山進香之人,無不聆聽化城晚鐘,領略一下“化度群生悲願宏,城開兩序別西東。晚來香火因緣盛,鍾送梵音澈太空”的古鐘聖音,以除人間煩惱。
化城寺是九華山全山百寺之首,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化城寺有竹根雕獅子、銅蟹、玉如意、銀塔、瑪瑙佛珠項鍊等古物。有一條鏤花岩石質地的金龍,是明代萬曆年間的作品,刀法明快,造型精美。另一塊經人工琢磨成的八音石,也是明代製品,敲擊時能發出8種悅耳的音響,是和尚念經時敲擊的法器。寺後有建於明代的藏經樓,內藏有完好的《涅盤經》,更保存有明代百歲宮無瑕和尚用自己身上刺出的血配以金粉,花了28年寫成的《華嚴血經》。此外,樓上尚藏有貝葉經及上刻“地藏利生之寶”字樣的金、玉、銅質佛印多種。
臨近景點
九華山
中國佛教名山“九華山”蜿蜒於安徽省青陽縣境內,南望黃山,北瞰長江,方圓120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山間古剎鐘聲,香菸繚繞,靈秀幽靜,古木參天。它以佛教文化習俗和奇麗的自然風光瀏覽享譽海內外,尤其在東南亞華人世界更具盛名。九華山素有九十九峰之稱,千米以上的高峰20多座,為首的是十五峰。
大王洞
位於貴池城西南58公里處牌樓鄉穿山村,主洞長2200米,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是以水景石景相交融的大型溶洞。洞內規模宏大,景色旖旎,石鐘乳、石筍、石柱、石蓮花等千姿百態。進口洞海 拔135米。出口洞海拔65米。
天池寺
是求全家平安的寺廟,位於九華街上,風格和江浙一帶的寺院有些不同,可能是由於地處山間,空間不夠廣闊,大殿的格局並不是一進一進的,而是平行的,不過殿內的佛像倒是沒有什麼不同,寶相莊嚴。
旅遊信息
飲食 阮橋板鴨因其產地得名,食之肥而不膩,松嫩可口,鹹淡適中、味鮮醇香,誘人食之。
黃石黃精的產地是青陽縣“蓮花峰”至“黃石寨”山脈,屬高山植物,採挖天然黃精為原料經過九蒸九曬,醃製成品、內脆外黃、味香甜,素稱“九制黃精”常食能益壽延年。
椿芽燜蛋是選用初春椿芽尖配以農家土雞蛋,採取燜制技法烹製,椿芽經小火燜制,其香味盡滲透入蛋內,故成菜濃香撲鼻,脆嫩爽口。
交通 位於九華山,可乘坐7路公車到達景區。
購物 徽道茶由乾隆皇帝賜名的“徽道茶”產於東至縣葛公鎮最高峰----雞頭嶺。嶺峰海拔1187.2米,與仙寓山、紫石塔等產茶名山同屬一脈,具有原始自然風貌,是池州地區“國家生態經濟示範區”亟待開發的處女地。”
高坦翠微茶又名貴池翠微,早在明代就出過貢茶,1987年又被評為省優質茶。
九華毛峰產於九華山上的九華村,這裡地勢呈燕窩形盆地,土壤多為棕黑色的森林土和黃沙土,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濕潤,年溫差小,日溫差大,日照時間短,無霜期長,森林花草覆蓋面積大,晨霧,早晚沐浴露霖,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優越的生態環境。
民風民俗 自唐代以來,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吉誕日)前後,佛教徒和當地工商界都聯合舉辦盛大紀念活動,遠近朝山拜佛者和遊人紛至。
1983年廟會制度恢復,至1989年共舉辦7屆。1989年廟會為期1個月,舉辦各種活動12項。
旅遊貼士 九華山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同時具有高山小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3.4℃,年平均降水量7.5毫米。陰雨天氣多,日照時間比山下短。九華山春來遲,秋偏早,夏短冬長。而且海拔越高,這種四季變化的規律就越明顯。九華山冬季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為0℃左右,冰凍時間長。一年四季,特別是秋、冬兩季,遊人在回香閣可以耳聞山谷風所形成的陣陣松濤,目睹竹海翻騰的壯觀景象。
九華山旅遊景點
百歲宮 | 肉身寶殿 | 天台峰 | 祗園寺 | 半山寺 | 東崖禪寺 | 東崖雲舫 | 東崖鐘樓 | 鳳凰古松 | 甘露寺 | 化城寺 | 龍池飛瀑 | 大悲樓 | 大興肉身殿 | 地藏王石刻 | 二聖殿 | 古拜經台 | 觀音峰 | 華嚴洞 | 回香閣 | 慧居寺 | 九華山佛學院 | 九華山文物館 | 九子寺 | 龍女獻泉 | 肉身殿北大門 | 山門 | 上禪堂 | 神光嶺尼庵群 | 雙溪寺 | 桃崖瀑布 | 通慧禪林 | 五百羅漢堂 | 五溪山色 | 月牙池 | 旃檀林 | 天柱庵 | 甘泉石 | 華天寺 | 聚龍寺 | 六泉井 | 龍池庵 | 閔園尼庵 | 磐陀石 | 太白書堂 | 天池庵 | 程九萬墓 | 小花台 | 小天台 | 九華山迎客松 | 織錦瀑布 | 天台寺 | 幽冥鍾亭 | 甘泉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