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包容的智慧2:修好這顆心》內容簡介:今年春天,當大地開始滋養萬物的時候,鳳凰衛視和佛光山聯合拍攝了兩部紀錄片《地水火風緣起再生》和《地球的溫度》,告訴人們,自然萬物與人類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同體共生關係,人類只有樹立了慈愛一切生命的環保意識,地球才能得救。近兩年來,我與長樂先生在深圳、香港、南京等地多次見面、暢談,於是有了這本《修好這顆心》。
世間的人稱讚別人,往往會說:“這個人好偉大,那個人好偉大!”仔細想一想,偉大裡面是多少的心酸、多少的苦難,要付出多少的犧牲、多少的忍辱,才能偉大。所以,要想做個有成就的人、偉大的人,就必須要有力量,能忍辱,能布施,能持戒,能精進,能禪定,能有般若,那么就能波羅蜜了。
心,人人都有,卻人人不識。心,生生世世、永永遠遠跟隨我們,我們卻常常忽視它。佛說,“一切唯心造”,“心外無法”。宇宙間一切萬象,人生中一切際遇,莫不是由這顆心所變現、所幻化。不識本心,心隨物轉,迷障重重;了知自心,境由心轉,得大自在。凡聖間的唯一差別,就在於是否有意識、有毅力、有目標的來修正這顆心。
長樂先生曾問我,中華民族要復興並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還缺什麼?我覺得,道德教育、宗教教育、慈悲、包容是我們缺乏的。講究心靈的淨化,講究內在的美,不要眼睛向錢看,世界上有比金錢比愛情更好的東西,那就是佛教講的慈悲,儒家講的仁義,道家講的超脫無為,這些都比金錢和名利價值更高。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我們來到這個世間的最終目的、唯一目的就是修煉這顆心,達到心的覺悟。
這顆覺悟的心,你若能把它歸入正道里,它就能發揮很大的力量。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釋星雲1927年-),俗名李國深,農曆七月二十二日出生,原籍中國江蘇江都,其信徒常稱之為星雲大師,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自中國大陸來台後加入中國國民黨,曾任國民黨黨務顧問、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佛光山開山宗長,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2006年西來大學正式成為美國大學西區聯盟(WASC)會員,為美國首座由中國人創辦並獲得該項榮譽之大學。2010年1月13日獲得“中華文化人物”終身榮譽獎。星雲大師,江蘇揚州(江都)人,1927年生,十二歲於南京禮志開上人出家。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5年入棲霞律學院修學佛法。1949年春,組織僧侶救護隊來台灣。曾主編《人生》、《今日佛教》、《覺世》月刊等佛教刊物。早年主要在宜蘭弘道,1967年依託信徒支持在高雄縣大樹鄉購買土地,從此創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匯今,手擬規章制度,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里程碑。
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中華學校、佛教叢林學院及大、中、國小等數十所。
星雲撰有《釋迦牟尼傳》、《星雲禪話》、《迷悟之間叢書》等幾十種著作,並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餘種語言。大師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餘人,全球信眾則有數百萬之眾。1991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世界總會會長。於五大洲成立170餘個國家地區協會,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社團。
圖書目錄
這顆覺悟的心(代序)人生是一條激流(序章)
◎人生的真相
◎與生活的激流融為一體
◎明知是“空”為何還要奮鬥
心治
◎為了熱愛而來
◎“內行”管“內行”
◎啐啄同時
◎對屬下要能懂他
◎包容無心的錯誤
◎最高明的管理
◎管理學的“學分”
◎女性之德,引我向上
義利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孝乃成大事之本
◎不是“關係”,是“因緣”
◎“誠信”是金字招牌
◎學習當一個勇者
◎一碗熱湯麵
◎將心比心,怨親平等
◎“我”就是自己的貴人
◎我如善導,導人善路
財富
◎不用錢,最有錢
◎真正的貧窮是坐以待斃
◎什麼都是我的,什麼都不是我的
◎“才”與“財”
◎貴氣,“貴”在哪裡
◎從“擁有”到“用有”
◎賺錢不是最高本領
格局
◎人生當有大格局
◎拔尖精神
◎傳播也講“菩提心”
◎挨罵的氣度
◎有信仰,心中才有主
◎才智越高越容易陷入自我困局
圓融
◎我也可以叫“星雲小師”
◎與人寬得和諧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左右逢源,五環同心
◎尋求“共生之道”
忍辱
◎忍讓是一種力量
◎身體就是一座煉鋼廠
◎平心靜氣接受壓力
◎少一些無謂的爭鋒
◎工作越努力,運氣就越好
◎不向如來行處行
◎不放棄
捨得
◎我命在我
◎人該不該有欲望
◎習慣控制命運
◎創新,就是一種“敢”的精神
◎“有”和“無”
◎積極的人生、退後的人生,都是人生
◎捨得四問
篤學
◎與書無緣最可憐
◎學習做聖賢與天命無關
◎不要做現代文盲
◎寫作如同播種
◎讀書是一種實力指標
◎琴棋書畫皆相通
慈愛
◎人生就像一隻旅行箱
◎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是會微笑
◎“說出來”
◎精進是成功之本
◎唯有寧靜可安住
◎素食與慈悲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