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Hakkas Association of Betong)[1]泰國華人地緣社團。前身為泰國客屬總會駐勿洞幹事辦事處。1960年8月10日至13日泰國客屬總會暨幹事辦事處第7次聯席會議在合艾舉行,勿洞、董里、哥洛、素叻、春蓬等參加。泰國客屬總會理事長陳喜卿率領代表團出席。宗旨是:聯絡同鄉,促進鄉誼,增強團結合作,舉辦福利公益慈善事業,造福社會。成立後,賑濟貧苦同鄉會員;安置孤寡老人,頒發同鄉會員子女優秀生獎學金;參加水災賑濟工作,贊助政府禁毒委員會經費、邊防軍慰勞金、建客屬公祠,贊助修葺鑾菩脫佛寺。第31屆(1980年度)理事長黃仕。
相關條目
泰國客屬總會
(THEHAKKAASSOCIATIONOFTHAILAND)泰國客屬總會前身為泰國最早的華僑華人組織“集賢館”,建於19世紀60年代,1910年改為“暹羅客屬會所”,1939年易名為“泰國華僑客居總會”,1972年改為現名。該會以聯絡鄉情,發展工商,共謀社會公益事業及會員、同鄉福利為宗旨。
1995年,該會籌建了客屬商學院,令泰華社會刮目。總會領導機構為理事會,每屆任期兩年。理事會下設文教、體育、宣傳、婦女、福利、工商、聯區、青年8個委員會。各委員會設有正副主任、秘書、委員、顧問若干人。該會現有會員數萬人,並擁有學校、醫院、山莊等多赴會產。
在泰國九屬會館中,其影響僅次於潮州會館。多年來,該會為維護會員合法利益,推動泰華社會的福利、慈善事業,促進中泰友誼,弘揚中華文化作出了貢獻。
該會永遠名譽理事長:黃清林丘國輝丘平遠廖梅林
現任(第37屆)理事長:林豹如
副理事長:鄧樹勛賴錦廷鄧千勛劉志群葉仁華曾海東江國平謝海生張盛財陳晉環陳晉堯鄧國勛
地址:26PhadsaiRoadBangkokThailand
相關內容
一、從一世紀前說起
一般都知道,客家人在東南亞以印尼為最多,其次是泰國,再次是星馬和緬越。客家人到東南亞的歷史,和其它各籍華僑一樣,源遠流長,起碼在千年以上。但有史可考的是從滿清皇朝末頁大開海禁時期,到目前,大概一個世紀。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泰節基皇朝建都曼谷已近一世紀,距潮人鄭昭替泰族逐出入侵泰國的緬軍已一百多年。由於滿清皇朝已經不再禁止華人到海外謀生,華人到泰國漸多,做生意的集中在今日稱為古老的三娉街,從事耕種的(以種菜養豬為多)則散居荒僻的四郊,少數與泰皇族有特殊關係的,則在城內開設商店。客家人在商場沒有什麼勢力,不像人數比客家人多數倍的潮州人那樣有那么大的生意。那時候的客家人多數是手工業匠,如打金銀匠,皮鞋匠,縫衣匠,理髮匠等。能發大財,衣錦榮歸,炫耀鄉里的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個人。
二、侯芳伯與伍淼源
第一個傳奇人物是侯芳伯,他是梅州市梅縣區灣下人。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他從汕頭乘“紅頭船”到泰國,在泰北喃邦府柚木森林中開一間小雜貨鋪營生。一天,來了一位少年泰人,請他收留做夥計。侯芳伯見他相貌不俗,且同病相憐(他自己也是一個流浪漢),所以就答應那少年的要求,且把他當兄弟一般看待。後來少年吐露身份,原來他是喃邦王的太子,因宮廷變故逃亡在外。幾年後,喃邦王病危,派員查尋失蹤的太子。這太子終於被發現,返回宮中繼承王位。為報答侯芳伯數年收容之恩,新王問他需要什麼,侯芳伯指著周圍的柚木森林說:“我要這些。”喃邦王就把數萬萊的柚木森林給了他。侯芳伯就像做夢般發達起來,成了大財主,有“柚木大王”之稱。可惜他的財產到了本世紀初,就給他的敗家子花光了!
第二個是梅州市梅縣區的伍淼源。他是泰國客屬總會創辦人伍佐南的父親,曾任泰國國會上議院議員伍竹林的祖父。他也是從經營木材起家的,由泰北的甘烹碧府發展到曼谷。二十世紀初的全盛時期,他擁有廣源隆地產行,廣高隆出口行,廣金隆火鋸廠及廣安隆保險公司。伍淼源本人為歷史最悠久的天華醫院及初期的客屬會創辦人。到了他兒子伍佐南手中,曾一度失敗。四十年代,他的孫子伍竹林由創辦泰華農民銀行而復興。現在,泰華農民銀行已發展成泰國第二大的民營銀行,有分行100餘家,遍布全泰國大小城市。現任泰華農民銀行董事總經理的伍班超,是伍淼源的曾孫。伍班超亦已有50多歲了,他的兒子多已成人,繼承祖業。伍氏一家是客家人在泰國曆五代而不衰的唯一家族。
三、未有會館先有神廟
一百多年前的泰國客家人和其他各籍人一樣,缺乏現代知識,充滿迷信思想。集資建築的“漢王廟”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後來相續興建的有三奶夫人廟、觀音宮、關王廟、呂帝廟等。
太平天國洪秀全的起義,對海外客家華人產生巨大影響。泰國客家人的集會結社思想開始萌芽。一百對年前客家人最早的組織叫集賢館,是屬於洪門之類的結合。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後,海外的洪門組織變質,成為私派組織,集賢館無形解散。
十九世紀末,中國受帝國主義侵略,滿清皇朝腐敗無能,喪權辱國。孫中山鼓吹國民革命,推翻滿情專制皇朝。泰國客家人在革命潮流衝擊下,思想行動有極大變化,集會結社、興辦學校蔚然成風。伍佐南、侯蘭汀(侯芳伯的兒子)、徐子亭等有資本的客家人,一面創辦進德學校,一面倡組客屬會所。辛亥革命成功,民國成立後,泰國華人社會呈現一片新氣象。1916年(民國五年)把關帝廟改建為三層樓,最高層仍奉祀關帝,二層為會所,樓下為進德學校。後因進德學校學生日多,客屬會所辦事處移住呂帝廟。客屬會所直到1927年或泰國政府批准註冊,成為合法社團。1938年改組為泰國客屬總會。如從該會的前身集賢館算起,可是總會實際已有百年以上歷史,會員也從最初的數十人發展至現在的1萬多人,成為泰國華人最多團體之一。
四、兩次大戰促進繁榮
勿洞客屬會館 |
泰國客家人的事業繁榮和進步,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二十世紀初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二十年間;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幾年,客家人的商業,衝出二、三盤商集中的古老三聘街,在“廊頭”(批發商)林立的嵩約路和力察旺路占了頗大的勢力。那是,日本貨乘歐洲大戰海上交通斷絕,歐洲貨來源稀少,而向東南亞傾銷。專辦日本貨的“廊頭”,幾乎全操縱在客家人手中。經營日本貨賺了錢而兼營百貨商店的,先後有力察旺洋行和大華日貨公司。力察旺洋行早已收盤。大華百貨公司則仍屹立在力察旺四角,是曼谷歷史最悠久、規模相當大的百貨公司。而經營百貨公司便成為客家人的傳統商業,除曼谷外,泰國七十二府大小城市的百貨商店,也絕大多數是客家人開的。
第二階段,是從1937年中國對日抗戰開始,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後十年間。中日戰爭發生後,華人為避戰禍,爭相南來,泰國華人劇增。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海上交通斷絕,歐美及日本貨來源絕跡,本地工業乘機崛起,小規模工廠的建立,如雨後春筍。客家人經營的織布業與制皮革業獲得發展的機會,連帶家庭手工業,如制皮包、皮箱、皮鞋等也蓬勃發展。一般的經濟情況,都比戰前大有進步。
五、三十餘年來扶搖直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首三年,華人蜂擁來泰,三年中人數達20-30萬。1949年起,泰國政府限制華人入境,一下子減存每年200名。從那時起華人來泰等於零。客家人戰後來泰的新客約有數萬人。他們憑著勤儉耐勞、刻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和民族性格,三十餘年來,伴隨著泰國的經濟繁榮、都市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加,他們經營的工商和礦產事業都扶搖直上,如日中天。特別在工業方面,已從家庭手工業發展到機械化的大型工廠。
過去客家人經營的工廠,限於皮革、紡織等幾種。現在已發展到鋼鐵、製糖、塑膠、五金、成衣、植物油、肥皂、印刷、化妝品、汽車配件等數十種,大小工廠數百家。規模大的投資超過泰幣億銖,小的也有一千數百萬。商業方面,最普通的還是百貨商店,資本有大有小。此外,在商場經濟占有地位的,是歐美及日本、台灣商品的代理商及泰國工業品的出品商,還有進二十年來新興的金融信託、珠寶行、酒樓餐館等,及近幾年才有的旅遊業。總之,除了一向由潮州人經營的土產業如出口米商等,客家人還未能插手外,其他各行各業,客家人都能占一席位。
目前在泰國的客家人經濟情況,一般說來相當安定。當然還有不少“打工子”月入有限,生活在困苦之中的。但失業的人絕無僅有。戰前和戰後來泰,年紀在50以上的人,如果是經營工商業的,大多數都有成就。許多過去的“打工子”現在已經麵團團作富翁了。以客屬總會1萬多會員為例,家財小康的大概有10%。不要說比一個世紀,就拿五十年前客家人在泰國的經濟情況來比較,也大不相同。
六、客家人的社團組織
據客屬總會的非正式統計,目前的泰國客家人大約30餘萬人,占泰國華僑10%。這30多萬人,約一半居曼谷,一半散居泰國內地,以泰南的合艾、勿洞兩埠最多。30萬客家人之中,梅縣區最多,其次是豐順、大埔、興寧、蕉嶺、五華、平遠、揭西、惠州……還有福建永定和招安及少數廣西客家人。
有近百年歷史的客屬總會的古老會址,五十年代曾擴建一座三層的佐南堂,客屬總會於1927年正式註冊後,經法律途徑,收回明順和群英兩個私派團體的地產。現在客總管理下,有2間學校、5間神廟、1間醫院、2座義山,各部工作人員共數百人,是潮州會館之外最大的華人社團。
第二次大戰後,客家人的工商業蓬勃發展,社團也增加,相續成立的有大埔會館、豐順會館和興寧會館。興寧會館的最近建築,堂皇富麗,投資達3000~4000萬銖。泰南重鎮合艾,除客屬會館外,還有半山客會館和嘉應同鄉會。泰南合艾、勿洞等地的客家人,由於傳統關係,多經營橡膠園和錫礦,由此致富的不少,著名的有徐子亭、徐玉山、謝樞泗、葉賢才等人。現在多由其子孫繼承祖父業。
泰國客屬總會正是註冊後,歷任會長和理事長有伍佐南、黃秋景、熊均粦、郭實秋、伍東白、丘細見、陳喜卿等。有的連任數界,現任理事長是興寧人黃清林,副理事長周俊發、鄧慶麟、丘國輝,理監事有數十人,都為客家人中擁有資財者。此外,客家人還有各姓宗親會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