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曼谷亞運會

1970年曼谷亞運會

第六屆亞洲運動會原定在韓國漢城(今首爾)舉行,由於韓國因財政問題放棄主辦權,本屆運動會改為由泰國曼谷主辦。本屆亞運會首次有衛星電視轉播賽況。

簡介

1970年曼谷亞運會1970年曼谷亞運會

基本資料

屆數:第六屆

時間:1970年12月9日1970年12月20日(為期12天)
參賽國家及地區韓國日本台灣印度泰國菲律賓緬甸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斯里蘭卡阿富汗巴基斯坦越南馬來西亞香港高棉以色列尼泊爾(共18個)
參賽人數:2500人
比賽項目田徑游泳足球籃球舉重摔跤拳擊射擊排球曲棍球、腳踏車、羽毛球帆船帆板(共13個)

備註:韓國放棄了本屆亞運會的主辦權,本屆亞運會依然由曼谷承辦;創一項舉重世界紀錄,63項亞洲紀錄

概況

1970年曼谷亞運會1970年曼谷亞運會田徑

在第五屆亞運會舉辦之前,韓國漢城向亞洲運動會協會申請第六屆亞運會承辦權,因沒有其它競爭對手,順利成為
1970年曼谷亞運會1970年第六屆亞運會承辦城市。但就在會期前一年多,韓國卻以國家安全為由,向亞洲運動會協會書面撤銷第六屆亞運會承辦權,使得第六屆亞運會面臨斷炊命運。
經過亞洲運動會協會多次召開臨時會議會商,決定商請第五屆亞運會主辦相當成功的曼谷出面救急。由於泰國政府沒有龐大預算,各會員國開會後決定,由各參賽組織視各自的經濟狀況分擔這次亞運會的舉辦經費。本屆亞運會有18個國家和地區的1752名運動員參加,共設15個項目,創造了一項舉重世界紀錄,創63項亞洲紀錄。

會徽

第6屆亞運會會徽設計簡單明了,除規定的亞奧理事會會徽中的太陽光芒外,標註了舉辦地、

會徽會徽

舉辦屆數和亞奧理事會的口號。

開幕式

泰皇蒲美蓬於12月8日上午在皇宮前草坪上,以聚光鏡點燃第六屆亞運會聖火。12月9日下午4點半,由泰國在上一屆亞運會中奪得4面自由車金牌的Chullama-Ndhol手持聖火進場,在眾人目光之中點燃本屆亞運會聖火

比賽場館

蘇帕查拉賽體育場,同時被稱為國家體育場,是一座多功能體育場,位於泰國曼谷,

場館場館

建成開放於1935年。目前多數用於足球比賽,能容納35000人。
它分別於1966年,1970年和1978年作為亞運會的主賽場。

比賽概述

在第五屆亞運會舉辦之前,韓國漢城向亞洲運動會協會申請第六屆亞運會承辦權,因沒有其它競爭對手,順利成為1970年第六屆亞運會承辦城市。但就在會期前一年多,韓國卻以國家安全為由,向亞洲運動會協會書面撤銷第六屆亞運會承辦權,使得第六屆亞運會面臨斷炊命運。

1970年曼谷亞運會1970年曼谷亞運會

經過亞洲運動會協會多次召開臨時會議會商,決定商請第五屆亞運會主辦相當成功的曼谷出面救急。由於泰國政府沒有龐大預算,各會員國開會後決定,由各參賽組織視各自的經濟狀況分擔這次亞運會的舉辦經費。比賽種類也縮減成13種運動135項比賽,網球及桌球取消,但因泰皇蒲美蓬喜歡帆船,因此增加帆船比賽,首次在亞運會中成為比賽種類之一。
為了籌措資金,組委會發行了亞運紀念品郵票,首套郵票共5枚,以泰國國王點燃聖火及4個大體育場為圖案;以及出售紀念幣,幣的正面是亞運會聯合會會徽,背面是泰國王蒲美蓬?阿杜德和王后斯麗吉的頭像,面值10銖,共鑄造了900萬枚。
比賽運動種類決定為:田徑、水域運動、羽球、籃球、拳擊、自由車、足球、曲棍球、射擊、排球、舉重、摔跤和帆船。賽會期間與上一屆完全相同,從12月9日到20日。
1970年曼谷亞運會1970年曼谷亞運會曲棍球

泰皇蒲美蓬於12月8日上午在皇宮前草坪上,以聚光鏡點燃第六屆亞運會聖火。12月9日下午4點半,由泰國在上一屆亞運會中奪得4面自由車金牌的Chullama-Ndhol手持聖火進場,在眾人目光之中點燃本屆亞運會聖火。
本屆亞運會首次運用衛星轉播的技術,將亞運會的開閉幕典禮及比賽情形,向各國傳送,購買電視轉播的國家有日本、台灣、南韓伊朗、以色列、印度尼西亞和香港。每一電視台收費為美金2000元權利金,這是亞運會首度有電視轉播。
日本游泳選手在1966年第五屆亞運會中,囊括全部的23面金牌,本屆亞運會仍舊在曼谷舉行,日本選手仍想再度把所有金牌帶回家。在比賽中,日本女選手西側喜美個人奪得5面金牌,並且5個項目全部都打破亞運會紀錄。
日本隊共奪得144面獎牌,74金、47銀、23銅,仍是最大贏家。韓國上升到第2位,18金、13銀、23銅。泰國以東道主的優勢排在第3位,9金、17銀、13銅。中國台北代表團只靠紀政的一枚100米金牌,另加5銀12銅,排名落到第12,是參賽四屆以來成績最差的一次。 概況背景

亞運獎牌榜

1970年曼谷亞運會 1970年曼谷亞運會

備註

日本游泳選手在1966年第五屆亞運會中,囊括全部的23面金牌,本屆亞運會仍舊在曼谷舉行,日本選手仍想再度把所有金牌帶回家。在比賽中,日本女選手西側喜美個人奪得5面金牌,並且5個項目全部都打破亞運會紀錄。
日本隊共奪得144面獎牌,74金、47銀、23銅,仍是最大贏家。韓國上升到第2位,18金、13銀、23銅。泰國以東道主的優勢排在第3位,9金、17銀、13銅。中國台北代表團只靠紀政的一枚100米金牌,另加5銀12銅,排名落到第12,是參賽四屆以來成績最差的一次。

名人堂

赤腳大仙的長跑金牌-羅沙(RosaS.L.B.)

1970年曼谷亞運會1970年曼谷亞運會

錫蘭(斯里蘭卡)的長跑運動員Rosa是科倫坡一家運輸公司送貨員。他在1966年第五屆亞運會時,參加5000米和10000米兩項長跑比賽,都得到銅牌。1970年第六屆亞運會,再度來到曼谷,參加的也是5000米和10000米的比賽,這次沒有人是他的對手,包辦這兩項比賽的金牌。他在10000米比賽中,以29分55秒6成績奪冠,成為亞洲第一個10000米跑進30分鐘大關的選手。

Rosa跑步時從來都不穿鞋子,以赤腳參加比賽,也以赤腳練跑,不管當時跑道是煤碴或是其它材質,因此比賽時只見他兩隻赤腳飛奔,成為他最大的特色,所以有“赤腳大仙”的封號。

西側由美

西側由美,日本游泳女運動員。年僅17歲的她在第六屆曼谷亞運會的游泳比賽中,奪得100米、200米自由式、200米個人混合泳、4×100米自由式接力和4×100米混合泳接力5項冠軍,四年後,在第七屆德黑蘭亞運會中,蟬聯這五項冠軍。

紀政的人生短跑--永遠的1970

1970年曼谷亞運會紀政

紀政,1944年生於台灣新竹縣。於1970年2月至7月之間,打破6項世界紀錄、1項平世界紀錄。從1964年到1970年,她共創亞洲紀錄44次。她在運動生涯中共獲得77次國際比賽金牌。

目前是希望基金會董事長、中華健康生活與運動協會理事長、台灣國策顧問。

全世界曾經被她征服了,各國報紙稱她為“短跑女王”、“黃色閃電”、“世界女飛人”、“東方飛躍羚羊”。

在70年那神奇的一個月零五天之中,打破了6次世界紀錄,其中兩個世界紀錄在一天內打破。

但也在她最顛峰的70年,在曼谷亞運會裡,她遭受了人生最大的挫折,一次腿傷復發,讓這受傷的“羚羊”在全世界人的目光中、在國際的田徑場上突然消失。她的名字叫紀政。

當時紀政本來就是世界最強的100公尺、200公尺、400公尺、跨欄選手,她在亞洲完全沒有對手,大家覺得有5個金牌是囊中之物,她自己這么覺得,連曼谷的華僑,都極之期待這一個女子能為他們在僑居增光。

相關新聞

1970年曼谷亞運會結束當天,國家籃球隊和足球隊的隊員們擺放了數十箱啤酒,11個人相對而坐。這既是同時獲得冠軍的慶祝活動,也是一場酒量的對決。活動乏味地結束後,以“酒神”著稱的朴漢說:“足球隊的現已經紛紛倒下,不能再喝了。”第二天調整好的金浩、金正男責備說:“你們的腸子長,所以能喝酒。”以此來緩解尷尬。這是籃球明星申東坡回憶起的往事。
70年代,某“本壘打王”徹夜喝酒後直奔賽場,結果打出了本壘打。他當時說:“我還沒醒酒呢,感覺球像西瓜一樣。”項目種類不同,飲酒方式也不同,因此,籃球隊員喜歡用冷麵大碗喝,摔跤運動員喜歡用菸灰缸喝。綽號是“大象”的三星棒球隊總經理金應龍喝酒的樣子特別像大象。健談的韓華隊主教練金仁植喝酒的時候還講棒球理論。
前天,韓國國腳李雲在和禹成龍舉行記者會時流下了眼淚。7月份在雅加達舉行亞洲杯小組賽期間,他們和另外兩名隊友一起離開住所出去喝酒的事實傳開後,受到了強烈譴責。這次,他們通過記者會正式向球迷道歉。喝酒那天是1比2負於FIFA排名第100位的弱旅巴林後的第二天。一負一平的韓國隊必須在兩天后同印度尼西亞隊的最後一戰中取勝才能進入8強。李雲在說:“一起去喝一杯的本意是下一場比賽好好表現,但這一想法過於短淺了。”
不管國內還是國外,體育界對飲酒規定都非常苛刻。因為,大家都相信酒會對競技能力造成致命影響。如果成績不好,飲酒的罪責會更重。1996年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三連敗後喝酒,結果導致7戰皆負排名倒數第一的隊員和教練被籃球協會處以取消比賽資格3個月以上的嚴重懲罰。足球協會也計畫在2日的賞罰委員會上懲戒4名飲酒隊員。根據協會賞罰規定,如果損害國家隊和協會名譽,將取消比賽資格6個月以上。
當在1990年北京亞運會期間喝得酩酊大醉並放聲大哭的田徑明星被問及為什麼哭時,對方回答說:“國民的期望非常大,4年來我非常辛苦。”運動員,尤其是國家隊隊員承受的壓力是超乎想像的。比別人監督或勸阻更重要的是,自己應該對給比賽造成障礙的飲酒行為有所節制。儘管我們指責飲酒行為,但也應該仔細衡量喝酒的時間、場所和當時的情況。看到在公開場合流淚的職業運動員,心裡真不舒服。

舉辦城市介紹

第六屆亞洲運動會舉辦城市——曼谷

1970年曼谷亞運會曼谷

泰國首都,東南亞第二大城市,主要港口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是“佛教之都”。 泰國人稱曼谷為“軍貼”,意思是“天使之城”。將其泰文全稱轉為拉丁文字,長達167個字母,其意為:“天使之城、偉大的都市、玉佛的宿處、堅不可摧的城市、被贈予九塊寶石的世界大都會、很多富裕的皇宮,住了權威的神,佛祖以建築之神再興建的大都會”。1767年,吞武里王朝(1767-1782年)興起時,曼谷逐漸形成了一些小集市和居民點。1782年,曼谷王朝拉瑪一世把都城從湄南河以西的吞武里遷至河東的曼谷。拉瑪一世在此造宮殿、修城牆,並興建了九條街道,其中以三聘街最為著名。拉瑪二世和三世統治時期(1809-1851年),城內增建了許多佛寺。拉瑪五世時期(1868-1910年),曼谷的大部分城牆被拆除,新建了馬路和橋樑。1892年,曼谷城裡通了電車。1916年建立拉瑪隆功大學。1937年曼谷劃分成曼谷和吞里武兩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發展迅速,人口、面積大大增加。1971年兩市合併成曼谷-吞武里都市區,稱大曼谷。

知識連結——亞運會

亞洲運動會簡稱亞運會,是由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亞奧理事會)主辦的亞洲地區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運動會。每4年舉行一次。
亞運會的前身是遠東運動會和西亞運動會。遠東運動會是遠東體育協會主辦的綜合性運動會。1912年,經中國、日本、菲律賓3國代表協商,正式成立了“遠東體育協會”,並決定次年舉行第一屆遠東運動會。自1913年至1934年,遠東體育協會在菲律賓的馬尼拉、中國的上海、日本的東京和大阪等地先後舉辦了10屆遠東運動會。前8屆比賽只有中國、日本、菲律賓3國參加,後2屆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才參加。遠東運動會主要比賽項目是田徑、游泳、足球、籃球、棒球、網球、排球等,為推進亞洲早期體育運動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開始每2年舉行一屆,從1927年後改為4年舉行一屆。1934年,因日本堅持把其所謂“滿州國”拉入遠東運動會,中國宣布退出遠東運動會。遠東體育協會由於中國退出宣告解體,遠東運動會也隨之消亡。 歷屆亞運會會徽1934年,在印度人古魯·桑迪的籌措下,第一屆西亞運動會在新德里舉行,參賽國有印度、錫蘭(現斯里蘭卡)、阿富汗和巴基斯坦4國,設有曲棍球、籃球、田徑等項目,大部分金牌被印度隊獲得。原定於4年後在巴基斯坦舉行的第2屆西亞運動會,由於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停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