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引基本信息
勞倫斯·科爾·奧利弗在舞台和銀幕上詮釋了從希臘悲劇到莎士比亞戲劇、到文藝復興喜劇、再到現代英美戲劇的諸多角色。他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其主舞台的大不列顛國家劇院的第一藝術指導。同時,他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戲劇演員,就如同大衛·加里特、理察·伯比奇、愛德蒙·基恩和亨利·歐文分別是他們的世紀的表演大師。而在電影表演方面,他則得到了美國電影藝術科學院的高度承認——一生共獲得14次奧斯卡提名,並憑藉1948年的影片《哈姆雷特》獲得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影片獎,兩次獲得終身成就獎。另外,他還獲得9次艾美獎提名並5次獲獎。
早年生活
奧利弗於1907年出生於英國薩里郡的小鎮道爾金。他的家庭是一個嚴苛的宗教家庭,父親是傑拉德·科爾·奧利弗(1869—1939),一位英國聖公會高教會派牧師。幼年的奧利弗深得母親艾格尼絲·路易斯·克魯肯登(1871-1920)的寵愛,但是12歲時,母親的去世使其深受打擊。他還有一個哥哥理察和一個姐姐賽比麗。1918年,傑拉德·奧利弗成為赫特福德郡萊奇沃思地方的聖瑪麗教堂的新任牧師,全家隨之前往,他們所住的寓所現在已成為聖克里斯托夫學校的一部分。1924年12月,勞倫斯·奧利弗即在該校擔任《Through the Crack》這幕劇的實習舞台監督助理,在1925年4月該校上演的莎劇《麥克白》中扮演蘭諾克斯,同時出任舞台監督助理。
他在牛津郡的聖愛德華學校接受教育,15歲時,在學校的一處戲劇《潑婦的帽子》扮演凱薩琳,受到熱烈好評。此時,他的兄長理察已經前往印度,於是傑拉德·奧利弗決定讓“基姆(Kim)”——勞倫斯在家中的暱稱——成為一名演員。
早期演藝生涯
17歲時,奧利弗進入“戲劇藝術中心學院”(Central School of Drama
tic Art)學習。1926年,他加入伯明罕輪演劇目劇團(The BirminghamrepertoryCompany)。起初,他只是扮演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諸如敲鐘人等;但是後來漸漸地,他的角色變得重要起來。而到了1937年,他已經開始扮演像哈姆雷特和麥克白這樣的角色。縱觀奧利弗的演藝生涯,他堅持認為他的表演是純技術性的,並且輕視那些“方法派”表演風格的同代人。
1930年7月25日,他與Jill Esmond結婚,當時姬麗正是一個冉冉上升的年輕女演員。6年後,他們的兒子塔昆(Tarquin)出生。然而,奧利弗從婚姻的起點就已經感受到了痛苦。在他的自傳中,他透露由於自己自小受到的宗教教育,他從一開始就壓制著這種由新婚之夜就已開始的性生活不和諧而引發的失望情緒。後來,他宣布永遠放棄宗教信仰。儘管他們的婚姻持續了10年之久,但奧利弗從一開始就已對他的妻子滿懷憎恨。
他出演的銀幕處女作是《臨時寡婦》,而他擔當主演的第一部電影則是他並不看重的《The Yellow Ticket》。1930年諾爾·考伍德的《Private Lives》和1935年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則為奧利弗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後一部作品中,他與約翰·吉爾古德輪流扮演羅密歐與馬庫提歐這兩個角色。奧利弗並不贊同吉爾古德表演莎劇的風格,但事實上吉爾古德的表演獲得了更多的好評,這令他相當惱怒。他和吉爾古德之間的緊張關係在1940年達到定點
,當時奧利弗為了上演莎士比亞的四部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和《李爾王》,向倫敦戲劇經理賓基·鮑蒙籌措資金,但是鮑蒙提出了附加條件,要求奧利弗和吉爾古德輪流出演哈姆雷特/雷塔斯、奧賽羅/拉果、麥克白/麥克道夫、李爾/格羅切斯特這些角色,並且讓吉爾古德至少導演其中的一部,奧利弗直截了當地拒絕了。
在1937到1938年期間,奧利弗被利連·貝利斯邀請加入老維克劇院。剛開始他即飾演了羅密歐這個角色。其後他又扮演了哈姆雷特和拉果兩個角色,不過評論界給予了負面的評價;後來的麥克白這個角色也是毀譽參半。但通過對亨利五世、科里奧拉努斯(Coriolanus)和《第十二夜》中的托比·貝爾奇的完美詮釋,奧利弗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到這個戲劇季結束之時,憑藉在老維克的迅速竄紅,他已成為英國莎劇演員中的佼佼者。
雖然此時奧利弗一直忙於拍攝Alexander Korda的電影,但他依然對電影表現得不屑一顧,他覺得只有在舞台上才能找到真正的感覺。其後他攜保羅·捷納製作了他的第一步莎劇電影《皆大歡喜》,但是奧利弗並不喜歡這部電影,認為莎士比亞的戲劇未能在銀幕上得到很好的詮釋。
莎劇三部曲
勞倫斯·奧利弗因為電影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之後幾個投資商找到他,希望製作幾部由莎士比亞戲劇改編的電影。奧利弗嘗試著導演了這幾部電影,於是,三部獲得極大成功的電影誕生了,分別是《亨利五世》、《哈姆雷特》和《理查三世》。
《亨利五世》
奧利弗首次執導的電影是莎士比亞的《亨利五世》。起初,他並不自信能夠完成這個
任務,轉而希望由威廉·惠勒、卡羅爾·里德或 特倫斯·楊執導。本片在愛爾蘭拍攝,此地有與阿金考特戰場(the fields of Agincourt)相似的平原地形。
在拍攝一個戰爭場景時,一匹馬與奧利弗正在操作的一台攝影機發生了衝撞。當時奧利弗正通過監視器觀察拍攝情況,馬匹朝他衝去,隨後攝影機砸向了奧利弗,割傷了他的嘴唇,留下的傷口在他其後的表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儘管開始時奧利弗並不情願,但電影依舊邀請媒體參與首映,並獲得了熱情的讚揚。這是第一部獲得巨大成功的莎劇改編電影,被認為擁有高度的藝術性。該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男演員的提名;但在奧利弗看來,奧斯卡並不樂意把所有的獎項都授予一個外國人,所以他們給了他一個特殊榮譽獎。奧利弗輕視這個獎項,認為只不過是一個搪塞之物罷了。
《哈姆雷特》
在前一部作品大獲成功之後,奧利弗開始改編《哈姆雷特》。他在以往扮演哈姆雷特的次數要多過亨利五世,因而對於如何詮釋這個憂鬱的丹麥人也就駕輕就熟了。然而對於扮演哈姆雷特這個性格內向的角色他並不感到有多舒服,因為以表演而著稱的奧利弗本身要外向許多。這部戲被規定不能超過153分鐘,結果導致奧利弗刪減了莎士比亞劇本中近一半的內容。因此他飽受純化論者(purists)的批評,其中批評最烈者為艾索爾·巴里摩爾。巴里摩爾將這部製作與她兄長1922年的舞台版的《哈姆雷特》做了比較,認為它幾乎已經到了對原作品肆意篡改的地步。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艾索爾出席了當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並作為最佳影片獎的頒獎嘉賓,當她讀到獲獎者是《哈姆雷特》時,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她的震驚。
該片在英國和國外都獲得了評論的讚揚和票房的豐收,奧利弗斬獲了194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和最佳男主角獎。這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英國影片。奧利弗一生一共獲得了五次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而這則是他唯一的一次獲獎。他也成為了奧斯卡史上憑藉自導自演獲得獎項的第一人,直到1999年羅伯特·貝尼尼憑藉他自導自演的《美麗人生》獲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外國影片,才得以重現此輝煌。此外,奧利弗也是奧斯卡史上因扮演莎劇中的角色而獲獎的唯一一人。但是他沒有獲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未能實現在主要獎項上的橫掃。
《理查三世》
奧利弗
的第三部莎劇製作是由他自導自演的《理查三世》。亞歷山大·柯達在影片開拍之初就說服了奧利弗重新飾演這個為他在40年代的老維克劇院獲得讚譽與喝彩的角色。這個角色被認為體現了奧利弗最精湛的演技(只有1955年的舞台製作《麥克白》和電影《藝人》才能與之匹敵)。在西班牙拍攝期間,一名弓箭手的箭誤中了奧利弗的腳踝,導致他只能跛行。幸運的是,在電影的這一部分理查三世正好是一個跛子。
這部電影獲得了不錯的聲譽,但是在商業上卻是一部失敗之作。柯達將著作權賣給了美國電視網NBC,因而《理查三世》成為第一部同時在影院和電視上放映的電影。該片在NBC上獲得了極高的收視率,因此有人推斷,通過電視觀看這部電影的人數將多於歷史上觀看舞台版《理查三世》的總人數。
國家劇院
奧利弗是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的創建者之一。當位於南岸(South Bank)的新劇院還未建起之時,他就已經是位於“老維克”舊址的國家劇院的第一任藝術指導。當時——1963年10月,上演的是他的得意之作《哈姆雷特》。在此期間,他一共出演了12部戲劇(並在其中的3部里分飾多角),執導了9部。然而,他在國家劇院的戲劇生涯卻突然間戛然而止了,在他看來,其間充滿了背叛和悲劇意味。
《奧賽羅》
為了飾演奧賽羅,奧利弗經歷了一次脫胎換骨。他進行了廣泛的學習和舉重訓練——以達到威尼斯摩爾人的體形要求。據說當時奧利弗為了練習摩爾人那深沉的嗓音,曾在牛群中大聲咆哮了一個小時。約翰·戴克斯特的這部1964年的舞台製作在翌年被搬上銀幕,並為奧利弗贏得了他的第六次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提名。
《三姐妹》
奧利弗執導的最後一部影片是1970年的《三姐妹》,本片根據安東·契訶夫的同名戲劇改編,早在1967年,奧利弗就已經在國家劇院推出了該劇。根據奧利弗的觀點,這是他執導過的最好的作品。本片由約翰·西雪爾協助執導。
此外,奧利弗對於他在老維克的國家劇院扮演的角色最為喜歡的有以下幾個:由他自己製作的契訶夫的《萬尼亞舅舅》中的阿斯特洛夫——於1962年在“奇切斯特節日劇院”(Chichester Festival Theatre)首演;威廉·加斯基爾在1963年製作的喬治·法夸爾的戲劇《The Recruiting Officer》中的布雷曾船長;喬納森·米勒於1970年重新推出的莎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以及尤金·奧尼爾的戲劇《長晝入夜行》中的James Tyrone——該劇由Michael Blakemore於1971年12月製作。後兩齣劇都曾在英國和美國的廣播電視網上進行過播映。
在1973年佛朗哥·澤菲雷里製作的戲劇《Saturday, Sunday, Monday》中,奧利弗飾演了一個令人難忘的滑稽的配角角色——安東尼奧,而他的妻子則擔當主演。
1974年3月21日,勞倫斯·奧利弗最後一次走上舞台表演,飾演約翰·戴克斯特製作的特雷弗·格里菲斯的戲劇《The Party》中脾氣暴躁的格拉斯哥人John Tagg。
奧利弗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奧利弗劇院(The Olivier Theatre)的唯一一次登台亮相是在1976年10月25日舉行的的盛大的新國家劇院落成儀式上。
晚期演藝生涯
以獻身於藝術而聞名的勞倫斯·奧利弗,在其事業晚期更是完全沉浸在工作當中,據說是為了轉移因為離開第二任妻子費雯·麗而產生的愧疚感。他在電影中亮相的頻率也日漸增多——相比於其早期所扮演的充滿羅曼蒂克氣息的男主角,現在他所扮演的多是一些性格古怪的角色——並憑藉三部電影1972年的《Sleuth》、1976年的《Marathon Man》和1978年的《The Boys from Brazil》獲得了三次奧斯卡提名。在被迫辭去國家劇院的藝術指導一職後,他擔心如果他去世他的家庭在經濟上將難以為繼,於是出於賺錢的目的,開始頻繁地上電視、接拍電影。後來他坦言自己並沒有為大多數的稱讚而感到自豪,他說他知道自己在出演了1982年的電影《Inchon》中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後曾被很多人看不起。
1967年,奧利弗因患前列腺癌而進行了輻射治療,同年又因為肺炎而再次入院治療。在他的生命後期,他經受了多種病痛的折磨,包括支氣管炎、健忘症和胸膜炎。1974年,他被診斷患有慢性肌肉組織紊亂症,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幾乎瀕臨死亡邊緣,但是他還是頑強地活了下來。
1974年,奧利弗在英國瑟姆茲電視台(UK Thames Television)製作的26集的關於二戰的紀錄片《戰爭的世界》中擔任解說。他對戰爭引起的浩劫的沉痛敘述為他贏來了“上帝之音”的美譽。
在生命中的最後十年里,他在電視上飾演了三個偉大的角色。第一個是《故園風雨後》中費亞列家族的族長馬區曼侯爵(Lord Marchmain),而當該劇的最後一集——該集正好是以奧利弗所扮演的角色為故事敘述中心——上映時,他已久臥病榻,即將去世。該劇由John Mortimer負責劇本改編,而在拍攝完該劇的第二年,奧利弗又參演了根據John Mortimer自己的舞台劇《A Voyage Round My Father》改編的電視劇,他在其中飾演Clifford Mortimer——作者的父親、一位盲人律師。1983年,他扮演了一生中最後一個偉大的莎劇角色——李爾王。憑藉《A Voyage Round My Father》,奧利弗獲得了又一個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提名,而《故園風雨後》和對李爾王的飾演則分別為他贏得了一個艾美獎最佳男配角和最佳男主角。
在擔任1985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頒獎嘉賓時,他還沒有報出提名影片就對著麥克風說出了最佳影片獎獲得者——《莫扎特傳》。他正變得日益健忘,健忘得忘記了首先提及提名影片。
《野鵝敢死隊 2》是勞倫斯·奧利弗參演的最後幾部電影之一,當時他已經77歲。他扮演了這部《野鵝敢死隊》的續集中的Rudolf Hess一角。Francis Becket所撰的奧利弗的傳記中寫到Hess的兒子Wolf Rudiger Hess曾說奧利弗對他父親的詮釋“令人難以置信得準確”。
1988年,奧利弗在他81歲高齡之際出演了他的銀幕謝幕之作——Derek Jarman的電影《戰爭安魂曲》,在其中他飾演了一個雙腳殘疾的老兵。
1989年,勞倫斯·奧利弗在英國蘇塞克斯郡西部的Steyning因癌症去世,享年82歲。身後留下與第一任妻子生養的一個兒子以及和第三任妻子生養的三個孩子。他的遺體被火化,然後埋在倫敦西敏寺的詩人角——至今只有他和大衛·加里克兩名演員享有此殊榮。而在他的身旁,則埋葬著他在電影和戲劇中扮演過的一些角色,比如亨利五世、約翰·伯格因將軍和空軍元帥Hugh Dowding。
在奧利弗死後15年,他再次出現在銀幕上——套用電腦技術,奧利弗年輕時的一段影像被插入了2004年的電影《空軍上尉與明日世界》,“飾演”villain一角。
雙性戀傾向
奧利弗死後,多本關於他的傳記相繼問世,其中不乏認為他是雙性戀者。
瓊安·布勞萊特曾經說過:“我一直憎惡那些叫囂我是導致拉里和費雯·麗婚姻破裂的罪魁禍首。在我之前,丹尼·凱就已經和奧利弗糾纏不清了。”在此她向傳記作家DonaldSPOTO暗示凱和奧利弗是一對戀人。
而Terry Coleman所著的奧利弗傳記中也提及了他與一個叫Henry Ainley的老演員有曖昧關係,依據是Ainley與奧利弗之間的通信,不過這本書卻認為並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奧利弗與凱之間有什麼說不清的關係。
奧利弗的兒子塔昆認為這些觀點都是“不可原諒的垃圾”,並曾嘗試去阻止他們,這導致布勞萊特私下表示:“這個上過伊頓公學的孩子現在成了他的守護者了,不過他的心胸應該更寬闊一點。”
而在費雯·麗拍攝《欲望號街車》期間,David Niven發現費雯·麗的搭檔馬龍·白蘭度和奧利弗在泳池之中接吻。“我轉身走開,朝裡頭的薇薇安走去。我確信當時她已經知道了這件事,但她並沒有提及。我也沒有。我想人生在世,對這種事也只能看開一點了。” 2006年8月,在一個電台節目《荒島唱片》(Desert Island Discs)中,布勞萊特回應了這個關於奧利弗的話題:“如果一個人是天才,那么他就不會是一個正常人。他就不會過一種正常人的生活。他的確有著種種怪異的行為。而面對這種情況,你只能束手旁觀,你得繼續你的工作、你對家庭應盡的職責。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了。”
榮譽
奧利弗是奇切斯特節日劇院(Chichester Festival Theatre)(1962—1966)和大不列顛皇家國家劇院(the Royal National Theatre of Great Britain)(1962—1973)的創始導演,他因此獲得了爵士爵位。他在1947年6月12日被授予Knight Bachelor爵位(在國王生日慶典上);在1970年6月13日作為蘇塞克斯郡布萊頓市的巴倫·奧利弗被授予終身貴族(life peer)榮譽(在女王的生日慶典上),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演員。1981年,他被接納為榮譽爵士團成員(Order of Merit)。奧倫斯·奧利弗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s)是倫敦戲劇協會(The Society of London Theatre)於1984年創設用以紀念他的獎項。儘管他已成為一名爵士,並是電影界和戲劇界的著名人物,他仍然希望人們稱他為“拉里”(Larry),而不想聽到人們叫他“閣下”或“先生”。
評價
奧利弗在舞台和銀幕上的演藝生涯長達60年,直到1989年去世為止,其間飾演了眾多的角色,從莎士比亞的奧賽羅和《第十二夜》中的托比·貝爾奇到《霹靂鑽》中的變態納粹牙醫克里斯蒂安·賽爾,範圍廣闊而多變。他扮演的戲劇角色超過120個,包括:理查三世、麥克白、羅密歐、哈姆雷特、萬尼亞舅舅和《藝人》中的阿奇·萊斯。同時;他也出演了近60部電影,包括:威廉·惠勒的《呼嘯山莊》、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蝴蝶夢》、斯坦利·庫布里克的《斯巴達克斯》、奧托·普雷明格的《失蹤的邦尼》、理察·阿滕伯勒的《多可愛的戰爭》、約瑟夫·L·曼凱維奇的《偵探》、約翰·施勒辛格的《霹靂鑽》、丹尼爾·皮特里的《貝絲》、戴斯蒙德·戴維斯的《世紀對神榜》和自導自演的《亨利五世》、《哈姆雷特》和《理查三世》。他還將由原班人馬出演的《奧賽羅》搬上銀幕。此外,他亦出演了《月亮與六便士》、《亂世忠魂》、《威尼斯商人》、《朱門巧婦》、《李爾王》和《加百利》等電視劇。
1999年,在美國電影學會推出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男演員”榜單上,勞倫斯·奧利弗位列第14位。
電影作品
1988年 War Requiem
1986年 Lost Empires
1986年 Peter the Great
1985年 Wild Geese II
1984年 The Bounty
1984年 The Jigsaw Man
1984年 King Lear
1984年 The Last Days of Pompeii
1984年 A Talent for Murder
1984年 The Ebony Tower
1983年 A Voyage Round My Father
1983年 Wagner
1983年 Mr. Halpern and Mr. Johnson
1982年 Brideshead Revisited
1982年 Inchon
1981年 Clash of the Titans
1980年 The Jazz Singer
1979年 Dracula
1979年 A Little Romance
1978年 The Betsy
1978年 The Boys From Brazil
1977年 Come Back, Little Sheba
1977年 Jesus of Nazareth
1977年 A Bridge Too Far
1976年 Cat on a Hot Tin Roof
1976年 Marathon Man
1976年 The Seven Percent Solution
1975年 Gentleman Tramp
1975年 Love Among the Ruins
1975年 The Collection
1974年 The World at War
1974年 The Rehearsal
1973年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1973年 The Merchant of Venice
1972年 Lady Caroline Lamb
1972年 Sleuth
1971年 Nicholas and Alexandra
1970年 Three Sisters
1970年 David Copperfield
1969年 Battle of Britain
1969年 Oh! What a Lovely War
1968年 The Shoes of the Fisherman
1968年 Romeo and Juliet
1968年 Dance of Death
1966年 Kartoum
1965年 Bunny Lake Is Missing
1965年 Othello
1963年 Uncle Vanya
1962年 Term of Trial
1961年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1960年 Spartacus
1960年 The Entertainer
1959年 The Moon and Sixpence
1959年 The Devil's Disciple
1957年 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
1955年 Richard III
1953年 The Beggar's Opera
1953年 A Queen Is Crowned
1952年 Carrie
1951年 The Magic Box
1948年 Hamlet
1945年 Henry V
1944年 The Volunteer
1943年 The Demi-Paradise
1942年 Malta G.C.
1942年 Words For Battle
1941年 49th Parallel
1941年 That Hamilton Woman
1940年 The Conquest of the Air
1940年 Pride and Prejudice
1940年 Rebecca
1939年 Q Planes
1939年 Wuthering Heights
1938年 The Divorce of Lady X
1938年 21 Days Together
1937年 Fire Over England
1936年 As You Like It
1936年 Moscow Nights
1935年 I Stand Condemned
1933年 Perfect Understanding
1933年 No Funny Business
1932年 Westward Passage
1931年 Potiphar's Wife
1931年 Friends and Lovers
1931年 Yellow Ticket
1930年 Too Many Crooks
1930年 The Temporary Wid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