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運動

海西運動

由德國海西山得名。其所形成的褶皺帶,稱海西或華力西褶皺帶。海西運動起初在德國用於不同時期褶皺、斷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後限指晚古生代造山運動。海西運動使西歐的海西地槽、北美東部的阿帕拉契亞地槽、歐亞交界的烏拉爾地槽、中亞哈薩克地槽及中國的天山、祁連山、南秦嶺、大興安嶺等地槽褶皺回返,形成巨大山系。此時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間的地槽帶變為剝蝕山地。海西運動的完成,標誌著古生代的結束。

基本信息

介紹

海西運動海西運動
海西運動(hercynian movement)又稱華力西(Variscan)運動。

晚古生代地殼運動的總稱。由德國海西山得名。其所形成的褶皺帶,稱海西或華力西褶皺帶。海西運動起初在德國用於不同時期褶皺、斷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後限

指晚古生代造山運動。海西運動使西歐的海西地槽、北美東部的阿帕拉契亞地槽、歐亞交界的烏拉爾地槽、中亞哈薩克地槽及中國的天山、祁連山、南秦嶺、大興安嶺等地槽褶皺回返,形成巨大山系。此時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間的地槽帶變為剝蝕山地。海西運動的完成,標誌著古生代的結束。

概況

海西構造期,包括泥盆紀、石炭紀和二迭紀。當加里東運動因褶皺造山而終結後,即轉入整個地殼比較穩靜的泥盆紀,這時沒有褶皺運動,只有升降運動。因此在加里東造山帶上,形成了許多陷落盆地群,如庫茲涅茨盆地、米努辛斯克盆地。在這些盆地里,後來都沉積有泥盆紀、石炭紀和二迭紀地層。泥盆紀末期,海侵現象又為陸地上升所代替,但到下石炭紀時,在大地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規模的海侵,一直延到中石炭紀,這一時期為海西運動的前半期。

影響

海西運動海西運動
中石炭紀開始海退,接著在中石炭紀和上石炭紀之間,就開始了海西褶皺運動。這個造山運動在二迭紀結束,從

石炭紀末到二迭紀,為海西運動的後半期。海西運動形成的山脈主要有烏拉爾山脈和哈薩克斯坦、蒙古、長白—興安褶皺帶、秦嶺—崑崙褶皺帶、祁連山、天山等。海西褶皺運動,將俄羅斯地塊和西伯利亞地塊連線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亞歐大陸的雛形。至此,亞洲大陸的面積又一次擴展,而地槽卻又一次縮小了。 海西構造期形成的山脈和加里東構造期形成的山脈都可稱之為舊褶皺山,由於山脈硬化較早,久經侵蝕,地勢已大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是阿爾卑斯期以後所隆起的山塊。

阿爾卑斯運動對亞洲大陸的形成有什麼樣的影響?新構造運動對亞洲的地貌影響如何?

阿爾卑斯構造期包括整箇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包含兩個褶皺運動,即太平洋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

太平洋運動(印支運動)是中生代的地殼運動,也叫舊阿爾卑斯運動。在我國發生在二迭紀的叫印支運動,發生在侏羅、白堊紀的叫燕山運動。太平洋運動形成的山脈主要有維爾霍揚斯克山脈、科累馬山脈、外貝加爾東部山脈、錫霍特山脈、中南半島東部山脈以及喀喇崑崙山脈、閩浙太平洋褶皺帶等。經過這次運動,除喜馬拉雅地槽等個別地區外,海水都退出了大陸,分散的陸塊聯結起來,一些古生代褶皺帶,在印支運動中重新活動,普遍發生基底褶皺。從此,亞洲山地地形占了優勢。

喜馬拉雅運動也叫新阿爾卑斯運動,主要為新生代第三紀的褶皺運動,其褶皺期自白堊紀到晚第三紀,形成了世界上最年輕、最雄偉的山脈。它分成兩帶,一為喜馬拉雅—阿爾卑斯褶皺帶,西起小亞細亞半島,經高加索、伊朗、西藏、中南半島西部、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並通過蘇門答臘、爪哇島與另一帶—東亞島弧帶相接。東亞島弧帶,北起科里亞克山脈,向南經勘察加半島、千島群島、薩哈林島(庫頁島)、日本列島、硫球群島、台灣島,直至菲律賓群島。

第三紀造山運動的結果,亞洲大陸已接近現在的形態。西藏和橫斷山區發生強烈的塊狀上升,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隨著青藏高原的上升,柴達木斷裂下陷,形成為大型山間盆地。許多舊褶皺帶,如阿爾泰山、天山、秦嶺等也有強烈的線狀隆起和斷裂。

第四紀初期以來,亞洲各地升降運動仍在繼續,這就是新構造運動,隆起和沉降對亞洲巨地形的形成有重大意義。喜馬拉雅山與青藏高原以及雲貴高原在第四紀至少升高了一、二千米,現在喜馬拉雅山每年仍以1.8厘米的速度上升著。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紅海以及貝加爾湖和死海地溝等,都是第四紀以來由沉陷而成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