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烏喬文學

加烏喬文學

加烏喬文學是指拉普拉塔河地區的加烏喬牧民的文學。“加烏喬”是阿根廷、烏拉圭和巴拉圭所屬的潘帕斯草原牧民的統稱。大多是移民初期的混血種人,過著自由放牧生活,性格強悍,喜愛駿馬和吉他。他們中間很早就有一些稱作“巴雅多爾”的行吟詩人。

加烏喬文學

正文

拉普拉塔河地區的加烏喬牧民的文學。“加烏喬”是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所屬的潘帕斯草原牧民的統稱。大多是移民初期的混血種人,過著自由放牧生活,性格強悍,喜愛駿馬和吉他。他們中間很早就有一些稱作“巴雅多爾”的行吟詩人。這些“巴雅多爾”即興演唱的歌謠,就是加烏喬文學最早的形式。這種歌謠無固定的作者,也無文字紀錄傳世。秘魯古典散文名作《引導盲人的小拉撒路》中曾有描述。歌謠後來演變為長篇敘事詩和加烏喬史詩。19世紀初,由城市文人創作的加烏喬詩歌逐漸取代了“巴雅多爾”的口頭演唱。第一個著名的加烏喬詩人是巴托洛梅·伊達爾戈(1788~1823),代表作是《西埃利托和愛國對話》。
敘事長詩的出現標誌著加烏喬詩歌的成熟。其中 3部聲譽最高,即伊拉里奧·阿斯卡蘇比(1807~1875)的《桑托斯·維加》、埃斯塔尼斯拉奧·德爾·坎波(1834~1880)的《浮士德》和何塞·埃爾南德斯(1834~1886)的《馬丁·菲耶羅》。特別是後者,塑造了阿根廷歷史上反抗壓迫、尋求自由的英雄形象,在民間流傳甚廣,被稱為阿根廷的民族史詩,馬丁·菲耶羅成為自由的象徵。
加烏喬史詩的藝術特點,是以鏗鏘有力、粗獷通俗的語言表達人物豪邁、奔放、正直、勇敢的性格,詩句一般由八音節構成,生動活潑。它和西班牙的民間謠曲有淵源關係,同時又繼承並發揚了民間藝人“巴雅多爾”的表現風格。
加烏喬史詩的發展也影響到散文戲劇小說等其他文學領域。許多作家競相以加烏喬為題材進行創作。其中愛德華多·古鐵雷斯(1851~1889)的小說《胡安·莫雷拉》獲得成功。1884年又搬上舞台,被認為是第一部加烏喬戲劇。烏拉圭的弗洛倫西奧·桑切斯(1875~1910)成為拉丁美洲最有影響的加烏喬戲劇作家。此外還有馬丁尼亞諾·萊吉薩蒙(1858~1935)和羅伯托·何塞·派羅(1867~1928)。
這一時期,加烏喬小說臻於全盛。重要的作品有烏拉圭作家愛德華多·阿塞維多·迪亞斯(1851~1921)的《孤獨》,哈維埃爾·德·比亞納(1868~1925)的《加烏喬姑娘》,以及薩瓦拉·穆尼斯(1898~)的3部紀事:《穆尼斯紀事》、《一樁罪行的紀事》、《鐵柵的紀事》。其後,貝尼托·林奇(1885~1951)和里卡多·吉拉爾德斯(1886~1927)的作品,使加烏喬小說達到更高的成就。林奇的《拉克拉》(1918)、《挖骨頭的英國人》(1924)和《一個加烏喬的羅曼斯》(1933)等作品,以清新自然的筆調,生動地描寫了加烏喬世界的風土人情。吉拉爾德斯的名作《堂塞貢多·松勃拉》(1926)則使其他所有加烏喬小說相形失色。它完美地刻畫了一個理想的加烏喬典型──堂塞貢多,把他作為潘帕斯草原的象徵。這部小說成為阿根廷文學的典範著作,也是拉丁美洲文學中的藝術珍品。此後,加烏喬文學因題材枯竭而衰落。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