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圖

據《粵東桃坑劉氏家族史》記載,劉�與宋代大儒朱熹之父朱松同朝為官,兩人均力主抗金,同時被貶。 紹興十八年,劉�因在夔州政績斐然,遷任龍圖閣學士,此時年僅18歲的朱熹中戊辰進士,初入朝為官,敬仰與其父有深交且德高望重的劉�,於是尊劉�為師。 在宋代太醫院,有一本兒科“教科書”,那就是劉�在其父《劉氏家傳方》的基礎上,修撰而成的《幼幼新書》,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兒科專著。

簡介

宋代官吏,知醫。字方明,後改名劉旦。生年不詳,卒於1150年。宣和六年(1124年)進士,後官至直龍圖閣,知潭州。因見小兒疾苦甚深,而世又無兒科全書以救濟之。因錄取前賢關於兒科之論述,命幹辦公事王歷及鄉貢進士王�共同編集,匯成巨帙,名《幼幼新書》,凡四十卷,因病其最後二卷由門生李庚代其作序。此書所引前代資料頗為豐富,其中不乏後來已佚之醫著或其他文獻,故具有一定文獻學價值,為宋以前兒科學之集大成者。
潮州地處粵東,地卑而土薄,自古都是貶謫官員的蠻荒之地。自從韓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來到潮州,在此置辦鄉校,開啟潮州興學育才之風后,潮州不再是蠻夷之地,韓江兩岸,人才輩出,被譽為“海濱鄒魯”。隨著文化的發展,醫學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出現了一大批的著名的醫家,成為嶺南醫學發展的重要動力。嶺南兒科的開山鼻祖劉�就出生在“海濱鄒魯”的一個名門望族。
劉�,賜名旦,字方明,宋代海陽縣(今廣東省潮州市)人,據《粵東桃坑劉氏家族史》考證,劉�的生卒年應該為1108-1150年。劉�出生在一個士大夫世家,桃坑劉氏是中山靖王之後裔,祖輩世代為官清廉。其父劉允,紹聖四年(1097年)進士正奏第三甲,外放為官,其才華卓越,胸懷豁達,為官以廉潔著稱,被譽為“潮州八賢”之一,明代狀元林大欽在為潮州八賢祠所作的《潮州八賢》中對其貢獻評價為:“皆足以植人倫,光史冊,允為我潮之人傑也。”其弟劉景,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舉賢良方正,授朝奉郎,曾奉詔和戎,是個不可多得的外交使才,因奉詔和戎有功,皇帝敕封為銀青開國男爵,《廣東通志》、《潮州志》、《潮州府志》、《海陽縣誌》均稱其為有功之臣。可見,劉�出身名門望族,其後來的成就與家庭環境有相當大的關係。
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劉�取得三甲進士,授左從事郎,仕途坎坷,前後26年,先後在朝廷和地方任過17個官職,其愛民如子,為官清廉,政績斐然。紹興十年,身為太常寺少卿的劉�面對著金兵犯境,堅決主張抗金,被曾經審訊過岳飛父子的御史中丞何鑄所彈劾,被罷職回鄉。後宋帝重新啟用劉�,任命其為荊湖轉運副使,後來又調回京都掌直秘閣。到紹興十八年,以直龍圖閣,主管台州(今浙江臨海縣)崇道觀,直至紹興二十年(1150年)病逝於任所。因他三帥潭州,位至龍圖閣學士,故後人稱之為"劉帥"、"劉龍圖"。
劉龍圖為官多年,“三知潭州,一臨夔府,遺愛在湖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當地及潮汕地區留下了很多故事和傳說。

朱熹之師

劉龍圖博學多才,博覽經史子集,對孔儒詩禮、韓文書史造詣很深,並與其父一起,致力於修撰韓愈文集的潮本刊世,為潮州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可以看出劉龍圖深厚的文化及文學造詣。紹興十二年,宋代名相范仲淹之孫范正國請劉龍圖為其先祖的“范隨告身”題跋,與當時知名右相汪伯彥等同在被聘之列,可見其德才兼備之名。
據《粵東桃坑劉氏家族史》記載,劉�與宋代大儒朱熹之父朱松同朝為官,兩人均力主抗金,同時被貶。朱松被貶饒州,未到任即病逝,臨終時囑咐朱熹要聽其世交朋友之教言並求經傳,朱熹謹記。紹興十八年,劉�因在夔州政績斐然,遷任龍圖閣學士,此時年僅18歲的朱熹中戊辰進士,初入朝為官,敬仰與其父有深交且德高望重的劉�,於是尊劉�為師。據《潮州府志》記載,朱熹曾游潮州,拜謁劉允的祠堂“紹德堂”,並贈聯“五行金木水火土,世系公侯伯子男。”有人據此認為朱熹尊劉允為師,但從劉允逝世時朱熹尚未出世的事實來看,這是後人將劉�誤為劉允之故。朱熹尊劉�為師,成為劉氏後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在潮汕地區傳為佳話。

修撰《幼幼新書》

在宋代太醫院,有一本兒科“教科書”,那就是劉�在其父《劉氏家傳方》的基礎上,修撰而成的《幼幼新書》,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兒科專著。
劉龍圖雖然躋身仕途,但素好岐黃,鎮撫之暇,猶喜方書。他在譚州任知州時,就有感於小兒之疾苦,不只世無良醫,也無全書,以致夭折者難以勝計,決心編纂一部內容完備的兒科全書。所以在處理政務之餘,命下屬全面收集整理古今兒科方論,用收集來的資料將其父所傳《劉氏家傳方》加以充實,編撰了大型兒科專著《幼幼新書》。該書資料來源主要有三部分:“古聖賢方論”、“近世聞人家傳”和“醫工技工之禁方,閭巷小夫已試之秘訣。”即全面收集古代典籍,近世名家醫籍、醫生和民間驗方中有關兒科的內容。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已編成三十八卷,但這時劉�已病重不起,由荊湖南路轉運官樓躊繼續主持編寫,將最後兩卷合為一卷,另匯集歷代求子方論作為首卷,將四十卷書稿編纂完畢。劉�在病榻之上仍念念不忘《幼幼新書》,臨終時對主管學事的湘潭縣尉李庚說:“《幼幼新書》未有序引,向來欲自為之,今不遑及矣,子其為我成之。”李庚深受感動,欣然應允寫序,可見《幼幼新書》傾注了劉�的全部心血,可惜他沒有能夠看到該書的出版就與世長辭。劉�逝世後安葬於他為官之地潭州,在他的家鄉潮州尚有兩處衣冠冢,一處在今潮安縣登塘的鳳地山,另一處在潮州市筆架山後。現在潮州市東津仍有劉�的後裔,他們還保存有他的遺像。可以告慰劉公的是:《幼幼新書》於紹興二十年(1150年)出版問世,成為我國歷史上一部有影響的兒科巨著,劉�也因該書的流傳而青史垂名
《幼幼新書》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醫籍內容,全書收錄從《顱囟經》到宋代的一百四十多種醫籍,匯集了大量宋代以前醫籍中有關兒科學的內容,其中不少醫籍現已佚失,如宋以前的《仙人水鏡圖訣》、《骨蒸病灸方》、《石壁經》和《兵部手集》等,宋代的《嬰孺方》、《嬰童寶鑑》、《靈苑方》、《惠眼觀證》等。有五十種以上的古醫籍為中國醫籍志和地方醫籍志所未收錄,屬於湖南的醫籍有二十種,屬於廣東的有劉�自己的《劉氏家傳方》,該書現亦已佚失,《幼幼新書》保存該書論一篇,方一百二十六首,分見於《幼幼新書》四十卷五百四十七門中的二十七卷七十一門,多為兒科常見病、多發病和急症的驗方,有較高的套用價值。該書對所引文獻均有嚴格體例,在引文上方標明所引書目的名稱,由此可見,《幼幼新書》為保存宋代以前兒科醫籍作出了貢獻,是研究宋代以前兒科文獻的主要著作。
劉�德才兼備,為後學敬仰。他愛好岐黃,同情病人疾苦,嘔心瀝血,編成了中醫兒科經典《幼幼新書》,成為後世醫家必讀之書。宋代大儒朱熹尊之為師,聲名更著。潮汕地區根據傳說將其事跡改編為潮劇及潮州歌曲,成為潮人熟悉的傳統劇目“劉龍圖”,其事跡及成就在潮汕地區廣為流傳。各種史、志均載�公崇祀府、縣學鄉賢祠。其遺像保存在潮州市博物館,供人瞻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