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陽縣誌

海陽縣誌

海陽修志始於清代。第一次修志清乾隆六年(1741)由知縣包桂纂修,4冊8卷,約9萬字,定名海陽縣誌,後稱《海陽縣舊志》;第二次修志:清道光十九年(1839) 由知縣朱家學主持,志稿未竣,半途而廢;第三次修志:清光緒五年(1879)由知縣王敬勛主持續修, 6冊10卷,約15萬字,定名《海陽縣續縣》;第四次修志:1934年由縣長駱茗庵主持並設立縣誌館修志,至1937年志稿修成,逢“七七事變”未及出版。

簡介

新編《海陽縣誌》於1981年啟動,六定篇目,四易志稿,蒐集文字資料3000萬字,1988年付梓。上限自1735年建縣始,部分內容略有上溯;下限至1985年。全書除概述、大事記外,共設30篇,依次為:建置、自然地理、人口、農業、林蠶果業、漁業、水利、工業、交通郵電、城鄉建設、商業、糧食、財政稅務、金融、經濟管理、居民生活、政黨社團、政權議政、司法、民政、人事勞動、軍事、教育、科技、文化藝術、衛生、體育、風俗、方言、人物,後設附錄。

歷史簡述

海陽縣位居膠東半島南陲,因處黃海之北,故名海陽。境內“壯于山而雄于海”,形勢險要。兩漢、後趙、東魏、金、元各代,均重此地利,據為“鎮疆屏藩”。明設大嵩衛後,政治、軍事地位益顯重要。清雍正十三年(1735)裁衛設縣。縣內海拔4 00米以上的山峰9座,玉皇山最高海拔589米,地形北高南低,皆屬嶗山山脈分支,有二山、四丘、三平原之分;較大河流7條,均系季節性河;海岸曲線長128千米,15米等深線內淺海面積9.19萬公頃; 沿海港灣、近海島嶼各9個,較大岩礁17處。氣候屬季風型大陸氣候區, 四季分明, 寒暑顯著。 累年平均氣溫11.5℃。累年平均降水量787.8毫米。境內發現礦藏達27種,礦床礦(化) 點149處,已開採者有石灰石、滑石、大理石、 金、銅、硫鐵等礦;探明未開採有礦床、礦化點102處。海水資源,得天獨厚。 潮間帶棲息生物189種,海洋魚類78種,蝦類14種,蟹類21種,藻類41種。野生禽獸51種,草本藥材278種。林木65科364種。土特產中,海陽香豆、平嵐秋桃、楊台大蔥、秋口蘋果、清泉夼板栗、九嶺夼山楂、牟家黃煙、朱吳芋頭、大莊淡竹、山西頭楸樹、何家縊女(蜆)、丁字嘴蠓蝦等,均負盛名。 海陽是中共在膠東建立黨組織最早的縣份之一。民國17年(1928),夏澤村首建共產黨小組。民國21年(1932)宋竹庭等共產黨員在城裡秘密進行鬥爭。同年,膠東早期中共黨領導人張靜源到該縣開展革命工作。翌年,創建中共海陽特支,中共黨組織在白色恐怖中發展。1941年中共膠東區黨委憑藉海陽地利、人和等條件,在縣境建立起革命根據地, 指揮全區的革命鬥爭。同年4月。海陽縣抗日民主政府在小店村成立。1942年9月16日, 本縣人民配合八路軍光復海陽縣城,為全國淪陷區中解放最早的縣城之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人民廣泛開展地雷戰、麻雀戰,斃、傷、俘敵1500餘名,湧現出膠東區以上民兵英雄、模範150餘人及3個膠東特等模範爆炸村和“五虎村” 等單位。1945年6月膠東軍區授予“戰鬥模範縣”稱號。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出動民工15.4萬人次,支援前線,因功績卓著,於1949年10月膠東軍區授予“支前模範縣” 稱號。自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至新中國成立,全縣有23800名青壯年踴躍參軍。有6593名優秀兒女為革命事業犧牲。新編《海陽縣誌》人物篇部分,給35名仁人志士立傳;列有向陽山抗日陣亡將士和6593名烈士名錄。 海陽是農業大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迅速發展。1985年,農業總產值增至3.04億元,比1949年增長13.7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85年的36年間, 向國家交售公糧11.75億千克。縣內種植由雜糧變為小麥、玉米、地瓜、花生為主。“海花一號”花生是海陽培育的優良品種,1982年每公頃產量10991千克的地塊創全國最高紀錄。海陽漁業生產歷史悠久,主要為近海捕撈,養殖甚少。 1936年有漁區6個,漁村45個,漁民3325戶,捕撈總量6286噸。新中國成立後捕撈產量逐年增加,同時海、淡水養殖得到重視,1978年後發展迅速,1981年被國家確定為淡水商品魚基地縣。1985年,海洋捕撈產17838噸,比1949年增長2.9倍。海、淡水養殖面積3108公頃,產量1453噸,其後養殖又有大的發展。 傳統工業,首推製鹽,次為釀造、土陶、繅絲、網扣、花邊等,1949年工業產值309萬元, 只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辦國營、集體工業規模擴大。1958年,社辦工業興起,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80年代,縣內有機械、紡織、工藝、食品、建材、電器、化工等門類。1985年,全縣有工業企業1715個, 工業總產值3.2191億元,比1949年增長103倍,占工農業總值的51.5%。境內北有藍煙鐵路, 南有鳳城商港,幹線公路5條,支線公路12條,鄉、村路全通,村村通電話,交通郵電事業發達。 新中國成立後, 海陽教育事業蓬勃發展。1985年,全縣有幼稚園584所,國小732所, 中學88所,學齡兒童入學率99.4%,考入大中專學校5391人。海陽曆來重視文化事業。全縣文化事業機構設施齊全,布局合理。海陽大秧歌多姿多彩,久享盛譽,被評為山東三大秧歌之一。

新編《海陽縣誌》1994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