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經過
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12萬餘人,根據中央軍委實施戰略反攻計畫,一舉突破黃河天險,穿躍黃泛區,渡過沙河、汝河。8月24日下午,率前線指揮部及中原局機關抵達息縣彭店,並在此召開會議,部署如何突破淮河天險。鄧小平政委強調:我們到大別山還有一道險關——淮河。我們要奪下淮河渡口,使部隊迅速進入大別山。當即命令十八旅旅長肖永銀率部於拂曉前(25日晨)占領息縣縣城。守備縣城的國民黨地方武裝不堪我大軍一擊,很快作鳥獸散四處奔逃。我先頭部隊迅速控制淮河北岸息縣境內各個渡口。26日夜劉鄧首長率野戰軍指揮部進駐大埠口渡口。此時正值雨季,淮河水上漲,河寬水流湍急無船更無橋,而敵人追兵先頭部隊僅距15公里,已與我後衛部隊接火,情勢十分危急。
為使部隊儘快渡河,劉伯承、鄧小平、李達、張際春等首長在渡口東小王灣召開緊急議會,決定分頭指揮渡河。深夜劉伯承司令員親乘竹排,手持竹桿探測水情,發現河水驟降當即命令部隊迅速涉水過河。27日,劉鄧大軍在淮河洪峰到來之前,全部順利渡過淮河,勝利進入大別山區,完成了千里挺進壯舉。
社會評論
劉鄧大軍渡淮雖已過50多年,但當地人民民眾把大軍利用淮河兩次洪峰間隙順利渡淮傳為神話,稱為“天意”,其實人們深知這是大軍壯舉的正義之果。1989年11月鄧小平同志在回憶二野戰史時指出:“過淮河,老天爺幫了一個大忙,能夠徒涉。過去沒有人知道淮河是能夠徒涉的,那一次剛漲起來的河水又落下去了,伯承親自去踩踏,恰好就在那個時候能徒涉,這就是非常順利了。不然,我們過淮河還是能過,但會有傷亡,以後會更困難一些,當時形勢相當嚴峻,相當險惡,但是整個地看應該說是很順利地實現了戰略反攻的任務,躍進到大別山。”《鄧小平文選(第三卷340頁)》。
為永遠銘記革命前輩偉大業績,緬懷先烈的勇往直前革命精神,1991年中共息縣縣委和縣人民政府擬定在劉鄧大軍渡淮地建立紀念碑,並收到原中共中央副主席、親隨劉鄧首長渡淮的老前輩李德生上將題詞。原廣州軍區司令員尤太忠上將也專為此事來信,表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