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老碑組

劉老碑組是一個地層名稱,於1947年謝家榮命名。命名地點為安徽壽縣城北的劉老碑。命名剖面位於壽縣店疙瘩—白鶚山。

地層名稱:劉老碑組

地層名稱(英文): Liulaobei Fm

階代碼:Qb-Z

地區代碼:20,21

命名:

1947年謝家榮命名。命名地點為安徽壽縣城北的劉老碑。命名剖面位於壽縣店疙瘩—白鶚山。

沿革:

1947年謝家榮命名劉老碑系,系指壽縣八公山地區震旦系下部的一套灰綠色頁岩夾薄層灰岩,由於掩蓋未見與其下伏地層的接觸。該頁岩曾在李四光所著《中國地質學》的地層表被稱為杏山頁岩 (英文版1939,中文版張文佑編譯,1952),但原命名者及命名地均不詳。1958年徐嘉煒將該套頁岩改稱劉老碑頁岩。1960年楊志堅把原劉老碑頁岩劃分為下劉老碑組和上劉老碑組。朱兆玲等(1964)將上、下劉老碑組合二而一,稱為劉老碑組,組內分上、下兩岩段。1977年和1978年安徽區調隊曾將劉老碑下段建立管家郢組,邢裕盛1979年公開引用。但是由於沒有出露完整,上下接觸關係清楚的層型剖面而未被廣泛接受。1979年後較多採用的劉老碑組含義仍為朱兆玲等(1964) 所建劉老碑組的原含義。本典暫從此義。

特徵:

本組岩性主要為頁岩及薄層泥灰岩,可分上、下兩岩性段。下段為紫紅夾黃綠色薄—中薄層泥質灰岩及紫紅夾灰綠色鈣質頁岩,底部為紫紅、灰白色中細粒石英砂岩。上段黃綠色頁岩夾薄層細粒石英砂岩(有時含海綠石),鈣質粉砂岩及粉砂質泥質灰岩,向上灰岩明顯增多。本組與下伏八公山組為連續沉積,整合接觸。本組產豐富微古植物化石,主要屬種為:Trachysphaeridium rugosum, Pseudozonosphaera nucleolata, Macroptycha biplicata, M. Uniplicata, Teophipolia biacris, Arctacellularia doliformis, Trachyhystrichosphaera aimica, Tortunema sibirica等,巨觀藻類化石有: Chuaria circularis, Shouhsienia shouhsienensis, Tawuia dalensis, T. Sinensis 及 Vendotaenia sp.等。另外,在鳳陽縣雷家湖及鳳台縣茅仙洞產疊層石(?)Linella multiblasta。本組上段黃綠色頁岩的Rb-Sr法等時線年齡值為840±72Ma。本組主要分布於安徽鳳陽、淮南、霍丘四十里長山等地,厚度變化不大,一般為685—837m之間,局部可達1000m以上,總體東厚西薄。岩性較為穩定,屬陸棚相沉積。

備考:

目前文獻中,有些引用管家郢組和劉老碑組(狹義)。鑒於管家郢組沒有出露完整上、下接觸關係清晰的層型剖面,故仍採用朱兆玲等(1964)的劉老碑組含義。關於本組的時代及對比關係,一般認為其下段(管家郢組)相當青白口系景兒峪組,上段高於青白口系,可與震旦系下統對比。

編撰者:尹崇玉

作者1:謝家榮

年份1:1947

作者2:朱兆玲

年份2:1964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