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劉秉忠,字仲晦,初名劉侃,因信佛教改名子聰,任官後而名秉忠。他祖籍瑞州,世為遼朝官宦大族。曾祖父任金朝邢州節度使,家居邢州,所以從他祖父劉澤始為邢州人。
劉秉忠自幼聰穎,八歲入學就能日誦文數百言。十三歲在帥府做人質,十七歲為邢台節度使府令史,以便於就近奉養其親。劉秉忠為令史時常鬱鬱不樂,一日感嘆道:“我家世代為官,難道我寧願淪為書記小吏嗎?大丈夫生不逢時,只有隱退以待時而起。”便棄官隱居於武安山中。若干年後,被天寧寺虛照禪師收為徒弟。後又雲遊雲中,留居南堂寺。
元世祖即位之前,海雲禪師奉召,路過雲中時聽聞劉秉忠博學多才,邀與同行。劉秉忠拜見元世祖後,元世祖甚為稱讚,多次垂詢。劉秉忠於書無所不讀,尤其深入研究《易經》及宋邵雍《經世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歷、占卜無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元世祖甚是寵愛,留其身邊供職。後數年因父親去世奔喪回家,元世祖賜金百兩為治葬之用,且遣使送至邢州。服喪期滿,便召還至和林。劉秉忠至和林後上書數千百言。 元世祖對他的這番議論,甚為讚賞,均加採納。劉秉忠又上言道:“邢州戶口原有萬餘,自興兵以來都不滿數百,若派真定的張耕、洺水的劉肅這樣的良吏去治理,必定能恢復舊日盛況。”於是朝廷派張耕為邢州安撫使,劉肅為副使。不久流民復業,升邢州為順德府。
從旁建言
元憲宗三年(1253年)、元憲宗四年(1254年)和元憲宗九年(1259年),劉秉忠隨元世祖兩次征伐大理和伐宋時,力勸元世祖勿濫殺,所以每克一城都沒有妄戮一人,所至人民全活者不可勝計。
中統元年(1260年),元世祖即位,採納劉秉忠的建議,下詔建元紀年,設立中書省和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隱士都被錄用。 劉秉忠雖居於皇帝左右,但仍著舊服,當時人稱他為“聰書記”。
詔命還俗
至元元年(1264年),翰林學士承旨王鶚奏言:“劉秉忠早在陛下即位前,就參與軍國大事,有勞有功。今陛下即位,萬象更新,而劉秉忠仍著舊裝,我等於心不安。應正其衣冠,給以厚爵。” 元世祖採納,拜劉秉忠為光祿大夫,位至太保,參與領導中書省政事,並詔令以翰林侍讀學士竇默之女為劉秉忠的妻子,賜奉先坊作為劉秉忠府第。
功勳卓著
劉秉忠受命後以天下為己任,凡國家大小事務,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深得皇帝寵信。所推薦和提拔的人,後都為名臣。
至元三年(1266年),劉秉忠又受命在原燕京城東北設計建造一座新的都城。新城規模宏偉,工程浩大,在劉秉忠和張柔、段楨等主持下,進展很快。
至元六年(1269年),劉秉忠訂立朝儀,制定官制,朝見皇帝禮節、百官的服飾及俸祿等。
至元八年(1271年),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蒙古更名為“大元”,忽必烈採納了,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來。
劉秉忠還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建設。 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大都宮闕建成。
無疾而卒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月,劉秉忠忽然無病而逝,享年五十九歲。元世祖聞耗驚悼,對群臣說:“秉忠為朕盡忠三十餘年,小心謹慎,不避艱險,言無隱情,其學問之深,惟朕知之。”下令出內府錢將其安葬於大都。
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世祖追贈劉秉忠為太傅、趙國公,諡號“文貞”。元成宗時,贈太師,諡文正。元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 有元一代,漢人位封三公的,僅有劉秉忠一人而已。
文學成就
劉秉忠不僅是元朝初年的大政治家,他學問功底深厚,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散曲家,自號藏春散人,每以吟詠自適。一生在天文、卜筮、算術、文學上著述甚豐,計有《藏春集》六卷、《藏春詞》一卷、《詩集》二十二卷、《文集》十卷 、《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鏡》二卷等。部分詩詞:
《南呂·乾荷葉》
《雙調蟾宮曲》
《木蘭花慢·望乾坤浩蕩》
楊鐮的《元詩史》就用了相當篇幅評價其詩,認為“他是元初北方詩壇有代表性的詩人之一”,評價劉秉忠的文學成就,主要依據今存之《藏春集》(或名《藏春散人集》、《藏春詩集》)六卷,所收為詩和詞,收詩計七律二百三十九首,七絕一百五十一首。《永樂大典》殘卷中尚有一部分劉秉忠詩。劉秉忠一生寫作有大量文章,但後世所能夠看到的,僅有《全元文》卷一一五所收三篇。評其詞作,大致可依據《藏春集》卷五與《全金元詞》所收劉秉忠的散曲,今知有小令《乾荷葉》一組八首和《蟾宮曲》一組四首,分別載《陽春白雪》前集卷一和《陽春白雪》後集卷一,《全元散曲》收錄。其中《乾荷葉》第五至第八首可以斷定非劉秉忠作,則實存散曲兩組八首。
劉秉忠詞曲在元代都稱名家。張文謙《劉公行狀》則稱其“詩章樂府,又皆膾炙人口”。人們談元詞,無例外地要舉出《藏春詞》,清人編《歷代詩餘》,選劉秉忠詞五首(兩首誤收,一首《沁園春》非劉秉忠所作,一首《乾荷葉》雖為劉秉忠作但屬曲而非詞)。清顧嗣立《元詩選》小傳稱其“以佐命元臣,寄情吟詠,其風致殊可想也”。顧奎光《元詩選》錄其詩三首,評價在耶律楚材上。 今人論元詞,劉秉忠也居重要位置。前人論劉秉忠詞,最有影響的文獻有二:一為王鵬運《藏春樂府跋》,二是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三之《藏春詞》。王鵬運“謂雄廓而不失之傖楚,醞藉而不流於側媚”二語,為劉秉忠詞風格評論定調。後人研究,多由此二語生髮。
人物評價
察必:汝漢人聰明者,言則帝聽,汝何為不諫?
王鶚:秉忠久侍籓邸,積有歲年,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忠勤勞績,宜被褒崇。
忽必烈:秉忠事朕三十餘年,小心慎密,不避險艱,事有可否,言無隱情。又其陰陽術數之精,占事知來,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不得與聞也。
閻復《藏春集序》:當雲霾草昧之世,天開地辟,贊成文明之治……至於裁雲鏤月之章,陽春白雪之曲,在公乃為餘事。
宋濂:①秉忠生而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秉忠自幼好學,至老不衰,雖位極人臣,而齋居蔬食,終日淡然,不異平昔。自號藏春散人。每以吟詠自適,其詩蕭散閒淡,類其為人。 ②賢者在世,視時詘信。掛瓢武安,絕世離群。扇然而起,拏風躍雲。乃壘乃城,乃闕乃庭。乃建灤京,灤京之封。龍岡欝沖,王氣所鍾。伊劉公是,庸作皇邑。土中敷文,教萬邦馳。車書來同,維公之功。
姚廣孝:良驥色同群,至人跡混俗;知己苟不遇,終身不怨……一朝風雲會,君臣自心腹;大計業已成,勛名照簡牘。
孫承恩:脫跡空門,致身台鉉。大計密謀,忠勤不倦。灤京崇崇,王氣所鍾。定鼎宅中,召公之功。
朱軾:秉忠當出處之際,蹤跡甚奇。方其棲心方外、放浪山澤間,寧自知遭時遇主,出素蘊以綱維一世、垂之無窮哉?昔范蠡泛舟,觀兵強吳;李泌衡山之逸客,再定兩京,光復唐室。秉忠豈其流亞耶?
柯劭忞:劉秉忠、張文謙、竇默、姚樞,皆世祖潛邸賓僚,贊帷幄之謀,以成大業。
查洪德:劉秉忠詩文詞曲兼擅。.......可以肯定地說,在元代詩史和詞史上,其成就是不可忽視的,並且具有他自己的個性特色。他的散曲還不具備元散曲的典型風格,但寫得也不錯,所以才贏得後人的注目。在元好問、耶律楚材之後,郝經、姚燧、盧摯、劉因之前,因為有劉秉忠的創作,北方文壇便不寂寥。
親屬成員
祖父:劉澤,原籍瑞州,其父任金朝邢州節度使,家居邢州,所以從劉澤始為邢州人。
父親:劉潤,木華黎攻取邢州,立都元帥府,劉潤為都統,後改署州錄事,又歷任巨鹿、內丘兩縣提領。
兄弟:劉秉恕,同父異母弟,字長卿,平陽路總管。
妻子:竇氏,翰林侍讀學士竇默之女。
過繼子:劉蘭璋,劉秉恕之子,因劉秉忠無子(僅有一女)而過繼於他。
孫子:劉虎、劉彪,均為劉蘭璋之子。
史料記載
《元朝名臣事略·卷第七·太保劉文正公》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四十四》
《史傳三編·卷四十一·名臣傳三十三》
《新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四》
後世紀念
慶壽寺墓塔
大慶壽寺里有兩座磚塔,一座七級,一座九級。那座九級的磚塔是元朝開國功臣怪僧劉秉忠師傅的墓塔,寺里還保留著劉秉忠寫的贊文。
盧溝橋墓地
劉秉忠墓位於北京盧溝橋北不遠處。明代姚廣孝來到北平後就去拜謁了,而且先後去了兩次,並作《春日謁劉太保墓作》以表敬佩之情。
邢台墓地
劉秉忠墓後來由北京遷回老家邢台,劉秉忠墓位於邢台市橋西區賈村,原本完好,規模宏大,是邢台三大古墓之一,如今已經被邢台人破壞殆盡,石人石馬被砸毀了,墳被挖了,只餘一個殘碑。
三文貞公祠
“三文貞公祠”建於元代,在順德府城內(今邢台橋東區),祭祀籍貫邢州的諡號都為文貞的三大名相魏徵、宋璟和劉秉忠。祭詞:“世間明賢,同產此邦,文章德業,先後相望,歷時愈遠,聲則彌光”。此祠解放後被拆毀。
影視形象
2013年電視劇《建元風雲》:馬浚偉飾演劉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