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科班院校:蘇州崑劇傳習所 傳字輩 學生
劉傳蘅11歲進私塾讀了一年書,1921年8月入崑劇傳習所。師承沈月泉、尤彩雲,工五旦、六旦,以演配角戲為主。1926年隨傳習所在上海“新世界”公演階段,因倒嗓改攻武戲,曾從學於王益芳、林樹棠、夏月恆等京劇名角,勤學不輟,練就了一身跌扑功夫與“攮刺”絕技。從而改演四旦,名聲大振,成為“傳”字輩中獨一無二的刺殺旦。
劉傳蘅出科後,轉入新樂府昆班。1930年4月,在林樹棠指導下,自排《紅線盜盒》(飾紅線)在上海“大世界”獻演,大受歡迎。翌年,演出本發表在上海大東書局出版的《戲劇月刊》上,編者按稱:“近日,新樂府劉傳蘅主演此劇,頗能出神入化”云云。不久,部分師兄弟合股組建仙霓社時,他是發起人之一。長期隨社流轉演出於滬、蘇及杭、嘉、湖一帶。20世紀40年代初仙霓社報散後,一度業小販餬口。後搭入上海冶兒精神團,擔任演員兼教師。1947年經周傳瑛等引薦,參加國風蘇劇團為演員。1951年4月17日,曾在蘇州參與建國後首次“崑劇觀摩演出。”同年8月,赴漢口出任中南文工團(後改名為武漢歌舞劇院)舞蹈教師,在對演員日常基訓中所編排的女子古典舞身段組合(包括花旦雲帚、團扇、趟馬等表演程式),以及與新文藝工作者合作編導的大型古典民族舞劇《槐蔭記》、古典舞蹈《遊園》、《思凡》等,探索將崑劇傳統表演藝術的精華融化到民族舞蹈中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引起了各地舞蹈界的重視,曾先後應邀至廣東、廣西、江蘇等省講學。
劉傳蘅於1958年12月參加中國共產黨。由於工作成績卓著,多次被評為武漢市先進工作者,1960年曾出席湖北省和全國文教群英會。歷任武漢市文聯副主席、中國舞蹈家協會湖北省分會名譽主席、武漢歌舞劇院藝術顧問等職。1981年11月,返回故鄉參加崑劇傳習所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獲紀念匾。
1982 年3月,應邀赴寧為江蘇省崑劇院武旦吳美玉等傳授《紅線盜盒》。在授戲前,傳蘅已作了充分的準備,不僅對腳本的枝蔓作了刪節,使情節更集中,還選換了一些與劇中人性格、年齡相適應的曲牌,尤其是將主角紅線原使用的“雙劍”改為“雙刺”,以便將王益芳師所授“攮刺”絕技更好地傳於後代,並套用於當今崑劇舞台。是年5月,他榮獲“兩省一市崑劇會演”大會頒發的榮譽獎狀。
1986年2月10日,農曆丙寅年正月初二日,因心肺病在武漢市逝世.終年79歲。
代表劇目
有《漁家樂·刺梁》(飾鄔飛霞)、《鐵冠圖·刺虎》(飾費貞娥)、《翠屏山·殺山》(飾潘巧雲)、《水滸記·殺惜》(飾閻婆惜)、《義使記·殺嫂》(飾潘金蓮)、《白蛇傳·盜庫、盜草、水斗》(飾小青)、《蝴蝶夢·劈棺》(飾田氏)、《西遊記·借扇》(飾鐵扇公主)等。
崑曲演員(五)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或崑劇,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