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匪總司令部

剿匪總司令部

剿匪總司令部簡稱剿總,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二戰前後,準備進行對中國共產黨實施軍事圍剿的跨地區、跨建制高司軍事單位,通常作為第一線指揮機關。主要分為四大系統,東北、華北、徐州以及華中。大體而言,一個剿總下轄若干兵團、警備司令部、綏靖公署、戰區以及綏靖區等,層級大體與軍政長官公署平行,但在軍事戰鬥中,指揮層級往往比軍政長官公署要高。

概況

剿匪總司令部,國民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準備進行對中國共產黨實施軍事圍剿的跨地區、跨建制之高司軍事單位。一般簡稱為剿總。

1937年之前,國共已經展開對決,國民政府在各地設立一連串軍事機關,進行剿匪,後因西安事變與抗戰停滯,這些軍事機關在抗戰期間很多都轉為對日軍作戰單位。抗戰開始時,國民革命軍的指揮機構是按“總部-戰區兵團-集團兵團(兵團,路)-軍-師-旅-團”,共7級才到戰術單位;1940年後簡化為“總部-戰區-集團軍-軍-師-團”,6級指揮機構;這極大提高了部隊的作戰指揮能力。

1945 年之後,國民政府接收日本占領區,展開與共產黨對決的準備,在各地成立了許多政府機構。作為中央政府代表官署、掌握地方軍、政權的單位稱為“行轅”,設主任為最高統帥代表,是政治、軍事整合的機構。作為跨省區軍事區域的指揮單位則為軍政長官公署,直接指揮責任區的作戰任務,是跨省區的軍事機關,其中較著名且維持較久的就是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訓政時期,若直接由軍事委員會指導的單位則稱為軍事委員長行營。行營是策劃、部署、指揮的前進基地,它的設定常因軍事行動的需要而變更,例如早期第二次、第三次剿共就是由南昌行營所策劃。抗戰結束後,軍事委員會改組為國防部,多數行營都改為行轅、軍政長官公署、或軍事針對性更強烈的剿總,集團軍編制則改為綏靖區。“綏靖主任公署”則是省級(戰區級)軍事機構,“綏靖主任”對於所轄區域黨政要務有便宜處置權。“綏靖公署”初設在1931年11 月,最早設立的是駐贛、駐豫、駐鄂綏靖公署。到1937年6月,先後設立了駐贛、駐豫、駐鄂、北平、太原、廣州、南寧、駐閩、貴州、冀察、豫皖、滇黔川康、甘肅、西安、江蘇等“綏靖公署”。其中,駐贛、北平、甘肅、西安“綏靖公署”設立不久便撤銷。因此二戰之後的指揮機構理想中應擴編為“總部-行轅(軍政長官公署、剿總)-綏靖公署(戰區)-綏靖區-兵團/整編軍-軍(整編師)-師(整編旅)-團”,共8級。

1946年國民黨山東當局貫徹蔣介石的“黨政軍通力協作 ”、對“赤患” 實行總體戰的指令,在濟成立以王耀武為主任,山東省政府主席何思源、國民黨山東省黨部主任委員龐鏡塘為副主任的“山東綏靖統一總指揮部”, 統轄徐州綏靖公署設在山東境內的第二、第四、第九、第十、第十一綏靖區黨政軍各機關 。

作為第一線指揮、與共產黨軍隊決戰的軍事單位,則為剿匪總司令部。“剿匪總司令部”是對中共進行武裝“圍剿”的軍事指揮機關。

大體而言,一個典型的剿總下轄若干兵團、警備司令部、綏靖公署、戰區以及綏靖區等,層級大體與軍政長官公署平行,但在軍事戰鬥中,指揮層級往往比軍政長官公署要高。

本文中各剿匪總司令部戰鬥序列,因當年部隊調動、整編、撤銷、殲滅頻繁,加上戰後國軍整編與內戰同時進行,新舊制度交替之間,制度、稱呼與番號混亂,故內容並不完整全面,大體是以三大會戰前夕為主。

剿總

首次

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的剿總

蔣介石 蔣介石

1932年4月,國民政府特任何應欽為“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蔣介石為“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這是“剿總”名稱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設在武漢,下轄左、中、右三路軍,除左路軍“圍剿”湘鄂西蘇區外,中、右兩路軍總兵力24個師6個旅30餘萬人(有三分之一是蔣介石嫡系部隊),負責進攻鄂豫皖蘇區,另有4個航空隊支援地面作戰,主要目標指向共軍鄂豫皖、湘鄂西根據地。何應欽的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則指揮江西、廣東、福建以至湖南的國軍,牽制削弱中央蘇區紅軍的力量,配合北線作戰。

何應欽 何應欽

1932年7月至1933年3月,以這兩個總司令部為指揮機關,發動了對鄂豫皖、洪湖、湘鄂西和中共根據地的全面進攻,史稱第四次剿共,中共方面稱為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反圍剿戰爭。第四次剿共結束後,“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在1933年8月撤銷,“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在1935年2月撤銷。

第五次剿共時,共軍被迫離開江西,展開長征,到達陝北延安,國民政府在1935年11月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繼續“圍剿”紅軍。抗戰結束後,西北剿總改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

東北

熊式輝 熊式輝

1945年9月1日成立軍事委員長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駐長春、北平、錦州、瀋陽,負責二戰結束後東北接收事宜,行營設政治委員會及經濟委員會,分別辦理行政、經濟事宜。 東北行營內部設秘書廳及參謀、軍務、交通、總務、經理、軍法、人事、航警、通信等九處。 1945年10月東北保全司令部成立,設立冀熱遼邊區司令部,駐地綏中,東北剿總成立後改為秦皇島,受東北及華北剿總指揮。 1946年8月22日東北行營改稱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1947年10月,改主任為陳誠。1947年1月1日內部機構改設主任辦公室,第一、二、三、四、總務、經理、軍法、新聞等八處。1947年11月1日東北行轅政治、經濟委員會合併組成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代表行政院處理東北政務,下轄九省二市,對行政院所屬部(會、局)設在東北的行政或事業機關給予指導、監督。 1948年1月17日成立東北剿總,駐瀋陽,受國防部及東北行轅指導,司令衛立煌,同年6月2日東北行轅撤銷,行轅政務委員會按原編制改稱東北“剿匪”總司令部政務委員會。 兵力方面則重新組建了在1947年冬季作戰中被消滅的新5軍,新編成新8軍,使正規部隊達到十四個軍約四十八萬。原華北剿總和東北剿總共同指揮的冀熱遼邊區司令部,改稱錦州指揮所,並劃歸東北剿總單獨指揮,由范漢傑任指揮所主任,指揮第6兵團共四個軍十四個師,連同地方部隊約十五萬人,防守義縣至山海關一線,重點防守錦州、錦西、葫蘆島,保障東北與華北的聯繫。衛立煌親自指揮第8兵團、第9兵團共八個軍二十四個師,連同地方部隊約三十萬人,防守瀋陽及其周圍的撫順、本溪、遼陽等地,作為防禦中心。由東北剿總副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鄭洞國指揮第1兵團兩個軍六個師,連同地方部隊約十萬人守長春,牽制解放軍主力。遼瀋戰役前夕,東北剿總已經下轄正規軍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旅),總兵力為55萬人,指導遼瀋戰役。1948年11月16日因錦州會戰失敗,宣布撤銷。

衛立煌 衛立煌

總司令衛立煌副總司令杜聿明,鄭洞國,范漢傑,梁華盛,孫渡,萬福麟,張作相,馬占山,陳 鐵參謀長趙家驤副參謀長宋子英,郝家駿,姜漢卿,袁克征,彭傑高參室主任蘇炳文第一處處長宋子英第二處處長鄭一民第三處處長姜漢卿(兼) 第四處處長郝家駿(兼) 總務處處長李萬春政工處處長魏鴻緒工兵指揮官李賢炮兵指揮官杜顯信(兼) 通信指揮官胡碧華(兼) 瀋陽防守司令官梁華盛(兼) 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兼) 錦州指揮所副主任賀圭錦州指揮所參謀長唐雲山,李汝和

第六兵團司令官:盧浚泉副司令官:楊宏光參謀長:董漢山第93軍軍長:盛家興下轄暫編第18師、暫編第20師、暫編第22師,共9個團 第54軍軍長:闕漢褰下轄第8師、第198師、第291師,共9個團 新編第5軍軍長:劉雲瀚下轄第43師 (後劃歸94軍建制) 、第195師、第293師、暫編第60師(後為第184師),共12個團 新編第8軍軍長:沈向奎下轄第88師、暫編第54師、暫編第55師,共9個團 獨立第296師,共3個團。

第一兵團司令官:鄭洞國副司令官:曾澤生、彭傑如第60軍軍長:曾澤生下轄第182師、暫編第21師、暫編第52師,共9個團 新編第7軍軍長:李鴻下轄新38師(原屬新一軍)、暫編第53師、暫編58師,共9個團。

第八兵團司令官:周福成參謀長:蔣希斌第53軍軍長:周福成下轄第116師、第130師,共6個團 東北第1縱隊、東北第2縱隊,共12個團。

第九兵團司令官:廖耀湘參謀長:楊琨新編第1軍 軍長:潘裕昆下轄第50師、新30師、暫編第57師,共9個團 新編第6軍 軍長:李濤下轄第159師、新22師、暫編第62師,共9個團 新編第3軍 軍長:尤天武下轄第14師、第54師、暫編第59師,共9個團 第49軍 軍長:鄭庭芨下轄第26師、第79師、第105師,共9個團 第52軍 軍長:劉玉章下轄第2師、第25師、暫編第54師,共9個團 第71軍 軍長:向鳳武下轄第87師、第88師、第91師,共9個團 青年軍第207師 師長戴朴,後擴編為第6軍,戴朴任副軍長代軍長 下轄第1旅、第2旅、第3旅,共6個團。

新編騎兵司令部 司令官:徐梁騎兵第1旅、騎兵第2旅、騎兵第3旅 瀋陽警備司令:胡家驥第39軍軍長:王伯勛(由煙臺海運葫蘆島) 下轄第103師、第147師,共6個團。

第62軍、第92軍、獨立第95師由塘沽海運進抵葫蘆島,與39軍、54軍一起組成“東進兵團”,司令官:侯鏡如

第62軍軍長:林偉儔下轄第95師、第151師、第157師,共9個團 第92軍軍長:侯鏡如下轄第21師、第56師、第142師,共9個團

華北

李宗仁 李宗仁

1945年9月國民政府為處理接收事宜,改組李宗仁漢中行營,成立北平行營。1946年9月1日,北平行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北平行轅,李宗仁被委以主任,駐北平中南海居仁堂。1947年11月間,蔣介石到北平召傅等開會,合併張垣、保定兩個綏靖公署,改組為剿總,司令傅作義,以冀、察、綏、晉北為作戰區域,1948年秋天熱河也劃入指揮區。1948年5月,北平行轅撤銷。平津戰役後,隨著北平解放而結束。

總司令:傅作義

副總司令:陳繼承、劉多荃、宋肯堂、上官雲湘、鄧寶珊、吳奇偉、馮欽哉、郭縱汾

參謀長:李世傑

傅作義 傅作義

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李文第16軍軍長:袁朴下轄第22師、第94師、第109師,共9個團(以實際人數折算成6個團) 第94軍軍長:鄭庭鋒下轄第5師、第43師、第121師,共9個團 第十七兵團司令官:侯鏡如第62軍軍長:林偉儔下轄第95師、第151師、第157師,共9個團(以實際人數折算成6個團) 第92軍軍長:侯鏡如下轄第21師、第56師、第142師,共9個團(以實際人數折算成7個團) 第13軍軍長:石覺下轄第4師、第89師、第155師、第297師、第299師,共15個團 第35軍軍長:郭景雲下轄第101師、新31師、新32師,共9個團; 暫編第2軍軍長(一零一軍):李士林下轄第二七一師、二七二師、二七三師; 暫編第3軍軍長:安春山下轄暫10師、暫11師、暫17師,共9個團,後為第104軍 暫編第4軍軍長:袁慶榮晉陝綏邊區總司令:鄧寶珊第22軍軍長:左協中下轄第86師、新11旅,共5個團(以實際人數折算成3個團) 北平警備司令:陳繼承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張垣警備司令:孫蘭峰下轄整編騎兵第5旅,整編騎兵第11旅 保定警備司令:馬法五

華中

白崇禧 白崇禧

1945年10月成立武漢行營,駐武漢,主任程潛,1946年10月改為武漢行轅。司令白崇禧,轄第3兵團(司令官張淦)、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第14兵團(司令官宋希濂)和第5(信陽)、第13(南陽)、第16(鹹寧)綏靖區,共35萬餘人,主力分布在以漢口為中心的平漢鐵路確山至漢口段和長江北岸宜昌至安慶段。1947年4設立九江指揮部,負責進行大別山清剿任務。1948年3月武漢行轅改為武漢綏靖公署,6月合併九江指揮部升格為華中剿總,支援徐州剿總進行徐蚌會戰。1949年4月後改組為華中軍政長官公署,指揮對抗共軍的渡江戰役。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在武漢解放後,撤至湖南、廣西,後因所屬部隊在廣西損失過大而撤銷。

轄區部隊與防區也常有變動,如:九江指揮所時期以津浦鐵路、平漢鐵路、淮南、江北一帶為作戰區域,武漢綏靖公署時期則以兩湖、江西、安徽、河南南部為主,長沙綏靖公署成立後,則縮小為湖北、河南南部、安徽一部為主。

總司令:白崇禧

副總司令:張軫、宋希濂、夏威、潘文華、徐祖貽、李品仙

參謀長:李品仙

第三兵團司令官:張淦副司令官:張光瑋整編第7師師長:李本一下轄第171旅、第172旅,共6個團,曾為桂系第7軍 整編第48師師長:張光瑋下轄第138旅、第174旅、第176旅,共6個團,曾為第48軍 整編第58師師長:魯道源下轄第183旅、新10旅、新11旅,共6個團,曾為第58軍 第十二兵團司令官:黃維副司令官:胡璉整編第3師師長:覃道善下轄第3旅、第20旅、新1旅,共6個團,曾為第10軍 整編第10師師長:熊遠春下轄第10旅、第83旅、第85旅,共6個團,曾為第14軍 整編第11師師長:胡璉下轄第11旅、第18旅、第118旅,共6個團,曾為第18軍 整編第85師師長:吳紹周下轄第23旅、第110旅,共4個團,曾為第85軍 第十四兵團司令官:宋希濂副司令官:楊幹才整編第20師師長:楊幹才下轄第133旅、第134旅,共4個團,曾為第20軍 整編第28師師長:李勃下轄第52、第80、第192旅,共6個團,曾為第28軍 第十三綏靖區司令官:王凌雲副司令官:萬式炯整編第9師師長:陳克非下轄第9旅、第76旅、預2旅,共6個團,曾為第2軍 整編第15師師長:劉平下轄第64旅、第135旅,共4個團,曾為第15軍 第十六綏靖區司令官:霍珂章副司令官:劉雨卿、李奇中、丁德隆整編第52師師長:倪祖耀下轄第33旅、第82旅,共4個團,曾為第97軍 第五綏靖區司令官:張軫副司令官:趙子立、朱其平整編第46師師長:譚何易下轄第175旅、第188旅、新19旅,共6個團,曾為第46軍 整編第97師師長:馬拔萃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副主任:楊愛源、孫楚參謀長:趙世玲第19軍軍長:溫懷光下轄第68師、暫37師、暫40師,共9個團 第33軍軍長:韓步洲下轄第71師、暫38師、暫46師),共9個團 第34軍軍長:高卓之下轄第73師、暫44師、暫45師),共9個團 第43軍軍長:劉效會下轄第70師、暫39師、暫49師),共9個團 第61軍軍長:趙恭下轄第66師、第69師、第72師,共9個團 第30軍軍長:黃橋松下轄第27旅、第30旅、第67旅,共6個團,曾為整編第30師

徐州

顧祝同 顧祝同

駐徐州。1945年10月徐州綏靖公署成立,顧祝同為主任,1946年由薛岳接任。1947年3月改為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部徐州指揮部,納編陸軍總司令部鄭州指揮部(原為1945年10月成立的鄭州綏靖公署,1947年3月改為鄭州指揮部),顧祝同為司令。1948年6月改組為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司令劉峙,指揮徐蚌會戰。

1948年淮海戰役時,徐州剿總戰鬥序列

總司令:劉峙

副總司令:杜聿明、孫震、劉汝明、馮治安、韓德勤、李延年

參謀長:李樹正

副參謀長:章毓金

淮海戰役時徐州剿總司令劉峙 淮海戰役時徐州剿總司令劉峙

前進指揮部

主任:杜聿明

副主任:孫元良、趙家驤 參謀長:舒適存

副參謀長:文強、劉伯中、吳寶雲

第二兵團

司令:邱清泉

副司令:舒適存、譚輔烈、王長海、高吉人

參謀長:李漢萍

謀長:董熙

下轄:第五軍(熊笑三)

第45師(郭吉謙、崔賢文)第46師(黃宗顏、陳輔汗、郭方萍)第200師(周朗)

第七十軍(陳德謀、唐化楠)

第32師(龔時英)第96師(鄧軍林、劉志道)第139師(唐化南)

第七十二軍(余錦源)

第34師(陳漁浦)第122師(熊順義)第233師(李芝、徐華)

第七十四軍(邱維達)

第51師(王夢庚)第57師(馮寄異)第58師(王奎昌)

第十二軍(舒榮)

第112師(餘一凡)第238師(徐有成)

第一百一十六軍(譚心)

第287師(李芝)第288師(陳元良)

獨立旅(新44師)(王屏南、耿文哲)

騎兵旅(陳陶、張榮甲)

備註:

黃宗顏淵為暫編14師師長,撥歸邱清泉指揮,邱將這個師與第46師合併,取消暫編師番號,將黃調為第五軍副軍長。

二、第七十軍第96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編為快速縱隊,師長兼任縱隊司令,周志道為副司令

三、第181師米文和部是劉汝明系第五十五軍建制,臨時歸邱清泉指揮,在馬牧集牛王崮附近被殲。

四、濟南戰役開始時,第七十四軍奉命空運濟南增援,1948年9月19日濟南機場被解放軍炮火控制,只運去第57師7個連,運去部分在濟南戰役中被殲滅。

五、第122師原為第十六兵團第四十一軍建制,第十六兵團單獨突圍被殲滅後,收容殘部編成第122師。

六、第十二軍第238師駐靈璧地區整訓,在解放軍攻占靈璧時被殲滅。

七、第一百一十六軍是在包圍圈內編成,實際上是一個空番號,余錦源計畫以第七十二、第一百一十六軍編成一個新兵團,第一百一十六軍人員均由第七十二軍抽調,未編好即被殲滅。

第六兵團

司令:李延年

參謀長:梁棟新

下轄:第三十九軍(王伯勛)

第103師(曾元三)第147師(張家寶)

第五十四軍(闕漢騫)

第8師(周文韜、施有仁)第198師(張純)第291師(廖定藩)

第九十六軍(於兆龍)

第141師(甫紹武)第282師(肖續武、張毓金)

第九十九軍(胡長青)

第92師(艾瑗)第99師(楊達)第268師(李慎言)

備註:

一、李延年原委第九綏靖區司令,因戰略需要放棄海州西撤,將所轄第四十四軍撥歸第七兵團,李率司令部人員撤至蚌埠,加上由海上撤回人員改編為第六兵團司令部,指揮第三十九、第五十四、第九十六、第九十九軍四個軍。

二、第三十九軍原屬第十三兵團建制,駐河北昌黎,戰役前未趕到徐州,後調蚌埠第六兵團指揮。該軍序列中原有第91師,不再淮海戰場,未列入此表。

三、第九十六軍原在蚌埠駐紮,曾一度受劉汝明第四綏靖區指揮。

四、第九十六軍第41師有寫為212師、第282師有寫為281師,是否番號更改或另有原因待查。

五、第九十六軍原屬第十六兵團,1948年10月底調蚌埠守備,後第十六兵團北上,該軍留滯蚌埠,歸第六兵團指揮。

第七兵團

司令:黃百韜

副司令:黃國梁、唐雲山

參謀長:魏翱

下轄:第二十五軍(陳士章)

第40師(曾正我)第108師(李世鏡)第148師(劉清衵)

第四十四軍(王澤浚)

第150師(趙壁光)第162師(李穠)

第六十三軍(林湛、陳章)

第152師(雷秀民)第186師(張澤琛)

第六十四軍(劉鎮湘)

第156師(劉鎮湘)第159師(劉紹武、鍾世謙)

第一百軍(周志道)

第19師(趙堯)第44師(劉鶴聲)第63師(盛超)

備註:

一、第二十五軍第148師在宿縣被殲。

二、第一百軍第19師在濟南戰役中被殲。

三、第四十四軍第162師486團在揚州未歸建。

第八兵團

司令:劉汝明

副司令:田鎮南、曹福林、米文和、劉汝珍

參謀長:朱秀德、楊然

副參謀長:楊然、李誠一

部隊:第五十五軍(曹福林)

第29師(榮光興)第74師(李益智)第181師(米文和、劉興遠)

第六十八軍(劉汝珍)

第81師(葛開祥)第119師(劉廣信、張勛亭、劉鐵鈞)第143師(崔貢琛、閻尚元、王保謙、李金玉)

備註:

該兵團前身是第四綏靖區。

第十二兵團

司令:黃維

副司令:胡漣、吳紹周

參謀長:肖銳

副參謀長:韋鎮福、劉文修

下轄:第十軍(覃道善)

第18師(尹俊)第75師(王靖之)第114師(夏建勛)

第十四軍(熊綬春)

第10師(潘琦)第83師(張用斌)第85師

第十八軍(楊伯濤)

第11師(王元直)第49師(何竹本)第118師(尹鍾岳)

第八十五軍(吳紹周)

第32師(黃子華)第110師(廖運周)第216師(谷允懷)

備註:

一、第十二兵團歸國防部指揮,未明令歸徐州剿總指揮。

二、第118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編成快速縱隊,師長兼任快速縱隊司令。

三、1946年整編時,整編11師把原11師33團撥給118旅,後來重新調整故118師有33團番號,而11師有352團番號

第十三兵團

司令:李彌

副司令:趙季平、陳冰、李九思

參謀長:吳家鈺

副參謀長:周羽皋

部隊:第八軍(李彌、周開成)

第42師(石建中、伍子敬)第170師(楊緒釗)第237師(孫進賢)

第九軍(黃淑)

第3師(周藩)第166師(肖超吾)第253師(王青雲)

第六十四軍(李藎宣)

第156師(吳家鈺)第159師(黃志聖)

第一百一十五軍(司元愷)

第39師(韓肇璉)第180師(陳芳芝)

備註:

一、李兵團原轄第八、第九、第三十九三個軍,淮海戰役前第三十九軍在葫蘆島,後調蚌埠歸第六兵團。戰役後期又將第六十四、第一百一十五軍編入序列,這兩個軍都是倉促成立的,其中第六十四軍是空番號,沒有什麼戰鬥力。

二、第六十四軍原系第七兵團建制,在碾莊被殲。表中所列是在包圍圈中成立的,兵員僅有王洪九部改編的獨立旅和收容的散兵約4000人,所謂師長均未到職。

三、第39師司元愷部原由安陽空運徐州增援,後擴編成第一百一十五軍,第180師原系第三綏靖區第五十九軍建制,該軍在賈汪起義,未參加官兵收容約3000人編成第180師。

第十六兵團

司令:孫元良

副司令:曾埂元

參謀長:張益熙

副參謀長:高健、熊順義

下轄:第四十一軍(胡臨聰)

第122師(張宣武)第124師(嚴翊)

第四十七軍(汪匣鋒)

第125師(陳玲)第127師(李家英、張廣漢)

備註:

第125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組成快速縱隊,由該師師長兼任縱隊司令,副司令為戰車二團團長吳文芝

第三綏靖區

司令:馮治安

副司令:張克俠、何基灃、李文田

參謀長:陳繼淹

部隊:第五十九軍(劉振三)

第38師(楊乾三)第180師(崔振倫)

第七十七軍(王長海)

第37師(李寶善)第132師(過家芳)

總部直轄:第二十軍(楊幹才)

第133師(景嘉模)第134師(李介立)

第一百零七軍(孫良誠)

第156師(王清瀚)第156師(孫玉田)

備註:

第二十軍於淮海戰役後期由華中調津浦鐵路南端

西北

張治中 張治中

西北軍政長官公署

國民政府於1935年11月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在抗戰之前駐地西安,代總司令張學良,後因西安事變與抗戰而撤銷。

抗戰期間原為第八戰區,1946年3月後改為西北行營,以張治中為主任。

1946年10月改為西北行轅。

1948年後改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駐地蘭州,主要戰鬥區域為河西、青海以及新疆地區。

長官張治中、胡宗南,後又改為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1949年春天更換主任為馬步芳。

指導的最重要戰役為蘭州戰役,以失敗收場,後因酒泉起義而解散。

西北方面部隊又稱隴東部隊,除了胡宗南部隊、寧夏馬家軍(寧馬)以外,以“青海馬家軍”(簡稱青馬)最為重要,也是馬步芳的主力部隊。青馬起家軍隊是100師和騎5師(後來的騎5軍、整騎1師),82軍成立時只含100師和騎8旅。後來青馬大肆擴軍,到西府戰役後,不但82軍增加了兩個步兵師190師、248師,而且還另成立了一個129軍,轄181師(青馬內部稱新編1師)、357師和騎8旅(82軍另有騎14旅)。由於青馬注意調配骨幹部隊和指揮人員,故82軍後來成立的190師、248師、129軍357師和騎14旅戰鬥力都不弱。

騎5軍原來是馬步芳之兄馬步青的軍隊,後馬步芳利用手腕攫為己有。打西路軍時,也是主力軍(當時叫騎5師)。國民黨政府鎮壓新疆三區革命時,讓馬步芳派兵,後者樂得擴張自己的勢力,命騎5軍去了新疆,後改為整編騎1師。1949年,整編騎1師隨陶恃岳起義。該師一個連曾在著名的“北塔山”事件中給蒙古軍隊以重創。

青馬步兵師每師有兩個步兵團(隴東作戰初期,100師有三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騎兵團較步兵團人數要少些。一個騎兵團大約2000多人,步兵團3000多人。青馬步兵(至少82軍如此)的每個步兵班都有一匹騾馬馱一個斑的輜重和重武器,連營團更不用說了,因此青馬行軍速度很快,奔襲能力強。

青馬還有許多保全部隊,人們一般印象,國軍的保全團都是不堪一擊的,而青馬的保全團卻大不一樣。青馬的保全團有訓練士兵、補充主力部隊、配合主力作戰的任務。青馬士兵恃勇好殺的作戰意志和作風在保全團就已經養成了。

青馬自抗戰前、共軍“長征”時期就已經不斷與共軍衝突,給予中共李先念、徐向前的西路軍相當嚴重的威脅,在蘭州戰役之前,對共軍幾乎沒有敗績,毛澤東曾親自指示,對於青馬,只有“無條件投降”,沒有“起義”、“收編”。而戰役結束後,投降或被俘的青馬乾部,在離開當戰俘的日子,又曾策動了幾次反共的活動,都被鎮壓。

長官:馬步芳(代)

副總司令:劉任、董其武

寧夏兵團 司令:馬敦靜第128軍 軍長盧忠良下轄256、356師、保全第2師 第11軍 軍長馬清下轄168、189師、保全第4師 蘭賀軍 軍長馬全良下轄257師、保全第3師、騎兵第10師 第81軍 軍長馬惇靖下轄35、294、258師 第82軍 軍長馬繼援下轄100、190、248師 第129軍 軍長馬步鑒下轄357、新編第1師 第120軍 軍長周嘉彬下轄173、245師 第91軍 軍長黃祖勛下轄191、246、231師 第119軍 軍長王治岐下轄244、247師新疆警備司令部 司令陶峙岳下轄整編42、78師、整編騎兵1師、騎兵第4旅、騎兵第9旅

解放故事

毛主席的軍用地圖

井岡山初創時,毛澤東指揮紅軍戰鬥卻沒有一張像樣的軍用地圖。

一天,擊敗國民黨的“會剿”後,毛澤東站在山坡上,望著遠方發獃,仍在為沒有軍用地圖而焦慮和發愁。

這時,朱德大步朝他走來,遞給他一封信:“這是上海地下黨轉給你的!”

毛澤東拆開信看罷,說:“李明灝!是不是1924年,經常請我和恩來到廣州陸軍講武堂講課的那位教育長啊?”

“正是他,聽地下黨同志講,在‘馬日事變’中他營救了一批共產黨員和工農分子,結果被人告到老蔣那裡,要不是一些人力保,險些腦袋搬家,但他沒有後退,繼續與聶榮臻同志秘密聯繫,又幫助我們收集了不少重要軍事情報,並從中得知蔣介石又要向井岡山發動更大‘會剿’,所以,他要求上山,說是要助你一臂之力!”

朱德說完,毛澤東對李明灝更加信任和好感。他正為井岡山反“會剿”沒有軍用地圖而憔愁,便對他說:“助我一臂之力,這很好哇,能不能請他幫我們搞一些反“圍剿”用的軍用地圖哇?”

正在上海等候上山的李明灝得到毛澤東的請求,立即趕回武漢,利用過去的老關係,打進了設在武漢的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並擔任少將參議,負責作戰業務。面對一張張精緻的軍用地圖,他心急手癢,恨不得一時將所有軍用地圖捲走送到井岡山上。

當時,武漢“剿匪”總司令是蔣介石,副總司令是張學良,主持日常工作的是秘書長楊永泰。楊永泰此人奸詐,詭計多端。李明灝深知在這種情況下,“借圖”是萬分困難的。於是,他平下心來,借來十幾張軍用地圖,趴在桌上不時用繪圖尺,這裡量量,那裡比比,在地圖上畫著各種符號。他恨不得自己能背著畫出圖來。一天,正當他聚精會神描圖時,一位長官模樣的大人物,走到他跟前認真看了好一陣後說:“好極了,我們這裡就需要這樣精通作戰業務的人才,你叫什麼名字?是哪個學校畢業的?”李明灝陡地站起,非常禮貌地一一作答。當此人知道他是日本士官學校早期畢業生時,更加滿意地說:“你在這裡搞作戰業務正好對口,今後你負責整個總部作戰業務的研究工作。”他還叫來機要室女秘書:“這位是李參議,今後作戰室業務研究小組的軍用地圖均由他一人負責借用,要儘量提供方便。”這人就是蔣介石的心腹、主持日常工作的秘書長楊永泰。

一晃,一個月過去了。一直在察言觀色的李明灝,認為時機差不多了,便採取多借少登記等辦法,開始一天搞幾張,漸漸十幾張、幾十張,甚至一天搞到30張,他把這些沒登記的軍用地圖鎖在自己地圖桌內,等到他值班再乘機裝進大皮箱裡,日積月累,大皮箱裝了一大半。他要給毛澤東多帶點禮物,決心再多“借”一些。

不料,這時機要室傳出丟失兩張軍用地圖的訊息,楊永泰立即下令嚴查,李明灝好幾天不敢動手。好在有女秘書擔保:“李明灝是最規矩的”,李明灝才未卷進游渦之中。查來查去,原來是一中校參謀丟失的,才算是平息了這場風波。

機智的李明灝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終將毛澤東所要的軍用地圖“借”齊了。他立即用暗號聯繫中共地下黨負責人劉仁霖,不幾天,劉就派來一位湖南妹子化裝來到武漢與他接頭。

李明灝跟上司謊稱是自己表妹,要到國外留學,出國前特來武漢買些東西,並請了假陪表妹轉了一天。他為此又辦了特別通行證。到晚上8時,又特地向楊永泰請了假,說是送表妹上船。8時15分已換成便衣的李明灝和打扮成官太太的湖南妹子坐上了黃包車。

在昏暗路燈下,黃包車飛快向碼頭飛奔,很快來到了第一道崗哨,李明灝掏出特別通行證,晃了晃,哨兵就打開了鐵門。又過十分鐘,黃包車正向一個胡同拐彎時,突然闖出一群便衣警察擋住去路,李照樣把特別通行證晃了晃,而這群人乾脆不理,衝上來就將李和湖南妹子拉下車來,然後提下皮箱要檢查,他們砸鎖開箱,打開一看,裡面儘是換洗衣服和女人用品。他們並不甘心又圍住黃包車這裡敲敲,那裡捅捅。李明灝又掏出軍官證給領頭的看。那人看了說:“少將參議還坐黃包車?”李明灝說:“怎么,難道我與太太奉命打進蘇區搞情報工作還要大張旗鼓嗎?”那人看李明灝挺傲,又看看兩人打扮,才吆喝一聲走了。

李明灝和湖南妹子又坐上黃包車,走上一條道拐進了一個地下黨聯絡點。拉車師傅跳下車,從車底夾層里拿出另一個皮箱說:“老李同志,你的任務完成得很好,我代表黨組織感謝你呀!”李明灝一楞,湖南妹子在一旁說:“他就是我們地下黨聯絡點負責人老王同志。”李明灝緊握老王的手,叮囑道:“老王同志,請連夜速轉,越快越好,毛澤東同志急等軍用地圖呢!”臨別時,老王又傳達了上級指示:“黨組織叫你務必尋找藉口,馬上離開武漢,以免遭災。”李明灝回到總部後不久,就來到了南京。

這批軍用地圖很快由中共地下黨轉到了井岡山毛澤東和朱德的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