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舌羅

割舌羅

割舌羅,灌木或落葉小喬木,常直立,高約8m。花期2-4月,果期4-7月。主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沿海地區。葉近革質,倒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7-13cm,寬3—6cm;側脈每邊4—6條。核果較大,橢圓形,熟時紅色。【地理分布】:產廣東海南島;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生境】:生於村邊、路旁或疏林中。果實用鹽水浸泡毒性可減輕或消失。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割舌羅割舌羅

【種中文名】:割舌羅

【種拉丁名】:Alangium salviifolium(L.f.)Wanger.

【種別名】:土壇樹、南八角楓

【形態特徵】:喬木灌木。葉近革質,倒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7-13cm,寬3—6cm;側脈每邊4—6條。花3—8朵排成聚傘花序,腋生;花瓣白綠色,6—10片,線形;雄蕊約為花瓣數的2—3倍。核果較大,橢圓形,熟時紅色。花期2—3月,果期4-7月。

【地理分布】:產廣東海南島;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

【生境】:生於村邊、路旁或疏林中。

【毒性】:果實和樹皮有毒。食果實十餘個即可使舌頭表皮脫落、出血,樹皮煮服可引起嘔吐等症狀。果實用鹽水浸泡毒性可減輕或消失。

植物形態

灌木或落葉小喬木,常直立,高約8m。稀攀援狀;樹皮褐色或灰褐色,平滑;有顯著的圓形皮孔,有時具刺。葉互生;葉柄長5-15mm,上面淺溝狀,下面圓形;葉厚紙質或近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7-13cm,寬3-6cm,先端急尖而稍鈍,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全緣,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脈腋被叢毛,漸老時無毛。聚傘花序3-8生於葉腋,常花葉同時開放;總花梗長5-8mm,花梗長7-10mm;花折色至黃色,有濃香味;萼裂片三角形,兩面均有柔毛;雄蕊20-30;花盤肉質;子房1室。核果卵形或橢圓形,長1.5cm,寬0.9-1.2cm,成熟時同紅色至黑色,先端有宿存萼。花期2-4月,果期4-7月。

中藥化學成分

從土壇樹的粗枝中分得4種生物鹼:喜樹次鹼(venoterpine),安可任(ankorine),吐根酚鹼(cephaeline),吐根酚亞鹼(psychotrine)。

生物學特性

喜高溫、喜光、畏寒冷。野生於熱帶低海拔至中海拔的村邊、路邊或疏林中。引種栽培時應選擇無霜地區。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以深厚,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夏季果產成熟,應隨采隨播,貯藏時間過久,種子發芽率低。把採收的種子晾乾後,播於苗床上,條播按行距30cm開溝,溝深5cm,種子均勻播入溝內後,復蓋細土3cm,澆水保濕。育苗1年後,苗高30cm以上時定植。按行株距350cm×350cm開坑,每坑栽1株,壓緊,澆足定根水。

田間管理

定植後,每年春、夏季和秋、冬季各追肥1次,肥料用堆肥,複合肥,草本灰或廄肥等。第次追肥前中耕除草,施肥後結合培土。成齡樹注意修剪去過密枝、根莖分櫱枝等,促進主幹粗壯。

生態環境

生於海拔1200m以下的疏林中。

採收和儲藏

秋季采葉,曬乾。一般栽培8-10年後,冬季挖根,洗去泥土,切片,曬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