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喻文化

前喻文化

前喻文化,又稱前象徵文化,是美國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提出的“三喻文化”概念之一,前喻文化指的是年輕的要向年長的學習。

基本信息

概念

前喻文化 前喻文化
1970年,人類學家 瑪格麗特·米德就在《代溝》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即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和 後喻文化。要而言之,前喻文化指的是年輕的要向年長的學習,後喻文化則倒過來,年長的需要向年輕的請教,並喻文化是指不管什麼年紀都要一起學習。

前喻文化,即所謂“老年文化”,是數千年以前原始社會的基本特徵,事實上也是一切傳統社會的基本特徵。在這樣的環境中,整個社會的發展十分緩慢。人們根本不可能構想自己的生活能和父輩、祖輩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在他們眼裡生活的意義是既定的,前輩的過去就是他們的未來。

因此,老人是整個社會公認的行為楷模,當然更是年輕一代的行為標準。老一代傳喻給年輕一代的不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還包括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公認的生活方式以及簡樸的是非觀念。與此相連,就構成了前喻文化能夠得以保持的兩個基本條件:缺乏疑問和缺乏自我意識。人們都把他們生活於其中的文化視為是理所當然的。這種縱向、單向、封閉的文化傳遞方式從根本上來說排除了反叛和變革的可能。

現象

前喻文化 前喻文化
隨著“ 90後”崛起,“前喻文化”成為重要勢力,開始占據主導。代表著過去的老一輩徹底喪失了權威,因為他們從年輕人的領地里再也找不到可以重複過往經驗的土壤。年輕人通過對過去的反叛建立起了面向未來的新的權威標準,因此兩代人關係的重構只能通過對話來實現。

然而,要使這種對話開始並不容易。瑪格麗特·米德認為,“只有當年輕人和老年人真正認識到有一條深深的、新的、史無前例的、世界性的代溝存在的事實,交流才能夠重新建立。只有成年人認為自己需要內省,需要用自己青年時代的所作所為來理解眼前的年輕人,交流才能成為可能。”

原因

實際上要開始對話過程比想像的還要困難其中的原因在於:

一方面,雖然“90後”們迫切地希望對話,但是由於其成熟度與經驗的欠缺,他們往往不了解怎樣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互動。而對於老一輩的人,他們雖然已經認識到了這條深深的代溝的存在,但是由於中國社會對“90後”群體已形成的普遍性的負面印象,導致老一輩的人自然地把由代溝引發的種種不適與衝突的全部責任強加給了年輕人,而使他們自我反思和內省的過程遲遲無法開始。也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心理基礎,組織內的“控制”不但沒有削弱,甚至還在加強。

另一方面“90後”對權威的“藐視”也體現了他們對“控制”的反抗。“ 90後”身上最深刻的代際特徵就是他們代表著前象徵文化,代表著一種新的權威,對於任何舊有權威的控制行為,都會傾向於比上一代人更加強烈的反抗。因此,我們有必要認真反思組織、權力與關係的現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